泥門
表示壺身顆粒分佈緻密度的詞
泥門,用來表示紫砂壺燒成后壺身泥料顆粒分佈的緻密度或者說鬆緊度的一個名詞,緻密度低的叫泥門松,緻密度高的叫泥門緊。具體來說與煉泥、明針及制壺手法都有關係。對鑒別半全手壺來說看壺身內外泥門的鬆緊度是否一致,也是重要方法之一。
紫砂與瓷器不同,不用專門上釉,燒結后表面就會自然形成有附著感的“泥門”漿體表皮,不漏水但透氣,聲音傳導沒有瓷器那麼清脆,但也不悶,而類紫砂陶土發悶。
藉助模具成型——兩片合模。粗工者可看到中分線,細工者完全看不到任何痕迹,圓潤飽滿而且線條漂亮,但泥門會很松,若身桶是純手工成型的,細看之下,壺鈕的泥料結構會和身桶的泥門結構不一樣。
純手工成型(粗工)——捏一個略大的實心壺鈕,放在轉盤上用車刀車出形狀,然後覆蓋脂泥掩蓋車工刀痕,這類壺鈕的下半部,常見橫向拉絲紋、橫向刀刮紋,屬於現代壺器純手工粗工做法,泥門結構會被破壞。
純手工成型(細工)——首先,按照第3種方式車出一個壺鈕;然後,用車出來的實物對照邊緣弧度線條做一個竹片工具。保證竹片工具可以剛好卡入壺鈕,與車出的壺鈕完全吻合。然後,按照第2種方式搓出一個壺鈕,再用竹片工具壓出形狀,直到壺鈕形狀和竹片內弧度完全吻合為止,再光明針。這類壺鈕,泥門結構緊緻,會很漂亮。
仿手工成型痕迹——首先,純手工打泥片,將身桶打出7-8成形狀,不上底片,放入石膏模,然後帶上塑料薄膜手套輕微向外頂,頂出形狀后再上底片。為之仿手工成型做法。這類壺具備一切純手工成型工藝的特點,包括泥凳紋,收縮紋,局部拍打痕,壺內印章等。但是!由於放入石膏模內之後向外發力頂的部分,必定使得泥料結構變松,燒成品的外部泥料結構會發生變化,頂的部分越多,泥門結構越鬆散,最終仿手工成型的壺器,沒有向外受力的局部,顆粒在積壓中外凸,被向外受力的局部,顆粒內收且平坦。細心觀察,上手實物多了,很容易辨認。
蓋子虛片,這個部分的成型工藝一般分為兩種:
1.藉助模具成型——常規做法是將泥片壓入一個向內凹的半月形狀石膏模,用力向外頂出弧度,然後搪圓。這類虛片的外觀泥門會很松,燒成品顆粒內收,如果身桶是純手工打片的,則虛片泥門顆粒質感會和身桶的質感不一樣,泡養久了,會發現蓋子和身桶變色程度都會不一樣。 2.純手工成型——常規做法是將泥片鋪在一個“范”上,“范”就是向外拱起弧度的半月形工具(如蛋形或球體),泥片鋪在“范”上,用拍子打出形狀,切掉多餘的泥片,形狀即出。這類虛片因為是向內受力,經過拍打后,泥門更加緊緻,成品效果是顆粒在擠壓中外凸。
推牆刮底:這是壺身加工術語。用竹子做成工具,壺底順時針推刮出整齊的痕迹,作用是吃緊內牆和底的泥門。這是檢驗好壞的一個標準。
以上大家對泥門有一個概況了解,其實泥門一詞很泛泛,在紫砂壺整體製作過程當中無處不用無處不在,從開始打泥片、圍身桶、明針、推牆刮底、滴子、壺流、甚至壺把等。。。都可以涉及到,就是到窯燒的溫度高低都可以影響到紫砂顆粒的半閉合氣孔結構,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溫度低就泥門相對就松,溫度高紫砂顆粒結晶度高,就泥門相對緊。有說泥門松,緻密度就低,所謂透氣性和吸水性自然就強點,壺體充滿半封閉和封閉氣孔壺體重量相對就輕,反之窯燒時候溫度高點顆粒結晶就高,緻密度就高,壺體相對就重點,那透氣性和吸水性就相對所謂要低。窯燒時候要掌握各紫砂泥料特性,來進行有效的溫度控制,從而達到各紫砂泥料最佳透氣性吸水性及緻密度,只有這樣一把紫砂壺才能因材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