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
陶瓷製品
紫砂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其特點是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興紫砂器胎質具有這種特性,而且,於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顆粒狀的變化,表現出一種砂質效果。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種,俗稱“五色土”,除去主要“五色”的朱泥、紫泥、段泥、黑泥、墨綠泥外,尚有白泥、烏泥、黃泥、松花泥等各種色澤,紫砂器不掛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燒成后色澤溫潤,古雅可愛,紫砂器面還具有亞光效果,既可減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現器物形態、裝飾與自身天然色澤的生動效果。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愛篤好、以坯當紙,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見巧思。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南京大學為紫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紫砂器具(南京博物院館藏)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相傳古時候宜興街頭,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賣:“賣富貴土了!誰買富貴土?買了就可以發家致富。”因此而得名。
釋延芫制供春壺
砂壺之美可歸納為:造型美、材質美、實用美、工藝美、品位美之五類。
紫砂是陶的一個特殊種類,盛產於宜興丁蜀鎮一帶,位於丁蜀城區東北部的蜀山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明清以來宜興紫砂陶製作、生產、貿易的集散地,它保存了明清以來紫砂陶業製作、銷售、運輸的整體產業鏈和物質空間形態,成為研究認識紫砂生產及其文化的重要歷史場所。
在丁蜀鎮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範圍內,考古人員重點發掘了一個廢棄物堆積層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燒的古窯址,從中採集到了大 量從明末清初到民國等不同時期的紫砂殘片。這次發掘新發現了許多紫砂款識,款識類型多樣,有堂齋款、人名款、店號款、詩聯款、年號款、花款、器名款、偽托款等。早期地層中的款識以刻款為主,晚期地層中的款識多為印章款。
吉柏年制紫砂鼉
“從這次考古發掘來看,可以初步斷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應始於明中晚期。”杭濤表示,明早期墓葬中從沒出現過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館在明代太監吳經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間的提梁壺。這次考古發掘在廢棄堆積層的最下層發現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壺嘴的形制和“鉚接”製法、高領帶鋬罐的口沿形制等與江蘇金壇明代並內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壺、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斷這些應是明代紫砂。這也為今後進一步考古發掘提供了方向,為解決紫砂起源問題提供了實證。
紫砂
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首選必須講究選料,其中包括泥色與形成的結合,實用功能與形式美的結合。在設計構思時,要考慮所採取的工藝過程、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成形時所用泥料軟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適當。在製作過程中,必須掌握坯件在自然乾燥過程中,乾燥程度不同對作品的影響。一件合格的半成品進入窯內燒成,必須放置合理的窯位,掌握火度,氣氛溫差要適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的作品達到預期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紫砂土與火的結合產生出特有的藝術效果。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凝結著陶藝工作者的心血。
紫砂
紫砂陶不僅具有獨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賞收藏的價值。紫砂壺是“世間茶具稱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相對的統一,內容適合、觸覺舒服、形體完美、美觀大方。一般說,泡紅茶,宜用深一點的壺,泡綠茶,宜用淺一點的壺。在工作之餘,喉底回甘之時,消除疲勞和煩惱,欣賞晉唐之風、名山秀水、花鳥園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藝術圖樣和濃郁的文化氣息,而為人們稱頌和珍視。紫砂陶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代表,更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文化藝術結晶。
紫砂彌勒佛
紫砂器中,除了紫砂壺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外,而紫砂 花盆以其使用和觀賞價值也被藏家所青睞。紫砂陶花盆用紫砂泥制仿而成,它有高矮大小之分,方圓曲直之別,形態各異,變化萬千。盆圍大至七尺,小至半寸。高盆可植懸崖式的花木,淺盆用來布置水石,樹樁盆景,相得益彰。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元朝,紫砂陶器的燒制工藝逐漸成熟已開始在器物上題詞雕刻。明代中期,宜興紫砂陶茶具極為盛行。清代時,開創了採用篆刻、書法和繪畫裝飾的 新風格。宜興紫砂陶花盆特有的紅褐色彩給人一種莊重、古雅、質樸之感。它把裝飾和雕刻緊密地結合起來,以金石篆刻的手法,把詩詞、山水、花鳥、字畫雕刻在盆上,古色古香。陳設客廳、居室、更顯得文雅古樸。造型優美,古雅大方,透氣和吸水性能好。
紫砂花盆的優點:紫砂花盆有著理想的吸濕排水性能,因為紫砂盆表裡不施釉,少結強度堅韌,有輕微的吸水率,因此具備了緩慢的排水性,宜於花木生長,盆花相配,詩趣怡然,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
紫砂
其次,造型有造型的神態,紫砂壺形製取裁確定以後,以工藝藝術的手法表現神態,其中一個是採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一個是以變化的方法來處理。寫實則力求形象逼真,變化經藝術手法的處置表現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以濃郁的回味,或給人有動與靜的感受。
另外,一個造型還有一個造型的氣度,作品的氣度,亦包含著作者個性的表現和作者風格的體現、氣質的體現,有的壺造型清秀飄逸,有的古樸敦厚,有的輕快明朗,有的粗獷簡雅,有的對造型氣度的欣賞乾脆擬人化,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神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縱觀造型的型、氣,構成造型美,給人以先入為主的選擇。
紫砂壺的材質美
紫砂礦土,是一種自然特殊的礦土,即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岩,除紫泥外還有綠泥、紅泥,這三種泥統稱紫砂泥。由三種基泥單獨造制外,或以不同成份配比,不同溫度氣氛燒成,呈現出紫而不奼、紅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鐵如石,胡金胡玉,備正文於一器,具百美於三停,遠而望之,黑幼若君鐘鼎陳明庭,追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在泥中和以粗粒生、熟泥砂,或調、鋪缸砂則谷皺周身,珠粒隱現,更自奪目。
紫砂壺的實用美
由於紫砂材質的獨特,給紫砂壺增添了更為理想的使用美。宜興茗壺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用紫砂壺泡茶,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陶瓷工藝工程師和食品工程工程師曾做過聯合實驗,用三個月的時間對宜興紫砂茶具實用功能作研究,應用TC-PⅡG全自動型測色、色差計等檢測手段,選用宜興紫砂壺、宜興硃砂壺、白瓷壺、玻璃杯四種茶具,沖泡綠茶、紅茶、烏龍茶,來測定茶湯中的色、香、味,水浸出物,即茶湯、茶色、茶多酚、咖啡鹼、還原糖、茶氨酸、茶乳酪等項目含量的測定。兩種紫砂壺優於瓷壺、玻璃杯,對維生素C、微生物檢測,以定量的方法確定,紫砂壺的實用功能最為理想。暑天泡茶,不易變味。
全手工制匏尊壺
其二,砂壺砂質傳熱緩慢,保溫性強,提握撫摸不感炙手,且有健身作用。(開水注入可能燙手,已親測)
其三:紫砂壺胎具雙重氣孔結構,冷熱急變性好,寒天注入沸水,不會脹裂,溫水燉燒、烹蒸無需擔心開裂。
其四:紫砂壺使用經久,滌拭日加,自發黯然之光,入手可鑒,真是久且色澤光明。
其五:紫砂壺易吸茶汁,內壁不刷而無異味,壺經用久,增積茶銹,定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銹經生物化驗內含灰黃黴素成份,有消炎清毒之作用。
其六:紫砂壺形制又有高矮之分,按茶沏泡之理,高壺宜泡紅茶,紅茶在焙制中是經發酵,不避深悶,高壺沏泡更香濃。矮壺宜泡綠茶,綠茶在焙制中未經發酵,不宜深悶,故扁壺泡綠茶則保持澄碧新鮮的色、香、味。
其七:用壺、養壺、壺面不可塗油,用壺不可用口直接對壺嘴去吮,這樣保持自然光,保護茶壺泡茶不失原味。
紫砂壺的特點
知恩(簋)壺
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 使用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銹”,所以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便於洗滌 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四、冷熱急變適應性強 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開水注入可能燙手,已親測)
第五、紫砂陶質耐燒 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紫砂壺的藝術美
註釋:圖為瞿子冶梅花壺。
紫砂壺的品位美
紫砂壺有商品壺、工藝壺之分,商品壺有細貨、粗貨之分,工藝壺有工藝品壺、特藝品壺、藝術品之分,工藝品壺應按藝人的成就,作品比值比價的藝術價值來言。在歷史的文獻中記述名藝人的工藝傑作,讚譽為"貴重如珩璜"(佩玉)、"珍重比流黃"(黃繭織的絹)、"賦於雕漆"、"價凝璆琳"(美玉),周樹"台陽百詠"曰"供春小壺一具用之數十年則值金一笏"。明朝熊飛曰"景陵銅鼎半百清,荊溪瓦注十千餘",說的是景陵銅鼎五十錢可以買到,荊溪的砂壺可價值一萬多。"茗壺圖錄"記述"明制一壺,值抵中人一家產"。這可見歷史已對砂壺估了價。文人的參與,提高了紫砂藝術的身價,歷來紫砂壺對社會有影響,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層次文化人收藏、欣賞的殿堂,它不僅保值、增值並體現了社會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地位,同時也包含了紫砂壺藝的文化、文物的價值,名人佳作不僅"價埒金玉,而且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盡。"
紫砂壺的雕刻裝飾藝術集詩詞、書畫、文學、篆刻、金石藝術於壺體,今又創造了題詞、題跋,更進一步的把紫砂藝壺推向高層次文化層,銘、鐫的內容有與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詞句,有哲學、倫理、道德、知識性的等等詞句,提高了裝飾層次,深蘊文化內涵,工藝品特藝品不如了藝術品的品位,成為賞品、藏品。砂壺之賞品、藏品,有的具有歷史價值,有的具有藝術價值,有的還具有示範後世的作品價值和科學價值,收藏,是一種美學,而不是"玩物喪志",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積累知識,增添生活意趣,啟迪愛國情懷。每個砂壺研製者和收藏者,都必須有一個端正的人生觀、創造意識和收藏意識觀。為此,意識、實力、弘揚是要求收藏者認真對待的三個方面。有志者事竟成,紫砂壺藝會有一個更廣闊、更美好的珍藏天地,得以健康發展的美好前景,這是必然的。
(1)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垢,使用時間越長,茶垢積在內壁上越多,故沖泡茶葉后茶湯越加醇郁芳馨。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只倒入開水,仍茶香誘人,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茶壺裡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氣孔,透氣性能好,但又不透水,並具有較強的吸附力,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擬的。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緩茶水的霉敗變餿,所謂“盛暑越宿不餿”,道理就在這裡。
(3)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長。由於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里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
(4)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紫砂壺線膨脹係數比瓷壺略高,而且沒有釉,就不存在坯釉應力的問題;燒成以後的紫砂壺,玻璃極少,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產生的急變能力,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溫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會爆裂。因此,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寒冬臘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擔心裂開,甚至置於文火上燒燉,也無炸裂之虞。
朱泥大品
形,即壺的外觀形象。由於紫砂壺不依賴任何釉色,只以砂色本來面目示人,全靠素麵素心溝通茶人,那麼肌理紋路就成了首選的外觀標準之一。一方好壺,有的細膩得如同新生的嬰兒,撫之頓生憐愛之情;有的則生熟料混用,粗糙稚拙間又可見匠心獨具。另外就得看壺身,壺體的每個部分應該獨立鮮明,線條緩衝流暢,明暗轉折中卻主次分明,虛實對比中凸現立體感。
神,即壺的神態情趣。壺之魅力,不僅表現在平面外觀上的造型之趣,更是得益於空間起伏中的思索之美。紫砂壺一旦有了神韻,也就意味著它已經具有了生命。
氣,即壺的氣質內涵。一方上好的茶壺總是氣韻生動的,它不僅是一件生活用品、一件裝飾品,更應是一件藝術品。藏家藏壺多為怡情養性、陶冶情操,從而在使用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而名家制壺或樸素、或率真,也多能把自己的內心表現在壺上,壺為心聲,其本身也就是一種情感的抒發。品名壺,那也就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會話,一種意識形態的交流,從而在壺中感受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色象、顆粒度及光澤肌理。不同年代的,不同礦脈各有特點,不同的開採和精選方式都造成泥料胎土都不一樣,清後期的"天青泥"就與歷代泥料不同。
各個時代對美的感受和形式要求均有特定的標準,造型風格,整體的比例,嘴、把、鈕的配製存在著差異。
工藝手法即使是同一師傅傳授也會有不同的風格
最重要的標準,名家之作,由於獨具高超的藝術素養和熟練的專業技巧,以及對泥料性能的深入了解和窯溫的把握,其佳作自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韻。
印章款式是判斷真假的一個因素,但現代造假技術可以以假亂真,不可全信。
流傳至今的真舊紫砂器不多,完美而又古樸雅拙的紫砂珍罕品,更難得到,舊的若屬真舊紫砂器,往往器表有一層自然的光澤,是由於久經盤玩,慢慢地透出來的溫潤光澤,被稱之為"精光內蘊"新器造舊,決無此特點,分辨新與舊時,要特別謹防新器造舊術的欺騙,切勿只重器表而忽視了其內在的素質。
真舊明清紫砂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大都不甚完美,或有殘損崩裂。由是出現了各種修補拼湊術,如用蠟補缺。粘合后,再塗泥作色的;以陶泥仿製,拼合后,再作舊的;加彩紫砂腿色,以顏料添補的;器物殘損,以金屬片鑲包,或以玉等嵌替的等等。鑒定時,只要留心並細緻查看,就會驚異的發現修補拼湊的痕迹,而且"虛位"很多,因為經過修補、拼湊、調色后的紫砂器,其形制、色調、質地,與願器皆不可能完全相同,總有差異,並或多或少的喪失了原作的風貌和特徵。
紫砂器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其時代的烙印和標誌,概要歸納有以下的主要特徵:明代比較注重器形,紫砂器的造型高雅樸拙,器物較少有裝飾,故以素樸為主;清代前期,紫砂的造型豐富奇特,注重器物的裝飾。加彩。堆雕等異彩紛呈;清代後期,紫砂的造型趨向簡化,多取平面,注重雕刻詩詞書畫,器物的"文人"化味很濃。紫砂器的質地,有粗幼之分,粗糙者不受歡迎,細膩油滑者為上品。一般講來,名家之作,精工細雕,胎質比較細膩,表面皆較平滑。
紫砂器題銘,據現有資料最早見於龔春壺把下刻"供春"二字,其後盛行。在紫砂器的發展過程中,許多陶藝大師的題銘風格亦不相同,鑒別時,應當明察秋毫。制砂者署名。制名,是在明清之際才出現的;真正流行在器上鐫刻詩詞的,始於清代後期的陳曼生,以後蔚然成風。
新買到手,先要查看壺蓋,壺口是否吻合 氣空是否阻塞,茶嘴出水是否順暢,壺內壺底,壺壁是否遺留泥屑等,如發現泥屑留存和阻塞則用木質,竹質擦掉,如蓋口不平整或不吻合應該用砂紙磨平或金剛砂磨吻合。
新壺經過查壺,理壺之後將其浸入盛有清水或茶水、乾淨而無異味的鍋中,並投入茶葉再將新茶壺置於鍋內煮上半小時或一小時,須注意的是鍋中的茶湯容量不能底於壺面以防茶壺燒裂。投入的茶葉,最好是選以後用該壺沖泡的茶同一類品質且高低的茶葉。
有收藏者不懂養壺的道理,將新買回的紫砂壺往陳列櫃里一擺,或者往箱子里一裝就算完成任務,殊不知,如此藏壺方法是最不可取的。一位藏壺專家告訴記者,新購回的壺,必須用心去養,然後再存放。
新買的壺在使用前,可以先放些茶葉用滾水泡一下,多泡幾次更好,再裡外刷洗乾淨,將壺內殘留的砂粒徹底清除。用泡過的茶葉擦洗比較好(因為有些商販,在出售茶壺時,可能會給茶壺“化化妝”,用上面所講的方法可以清除一些由此產生的異味)。
在泡養過程中,切不要太心急,千萬不要用有細金剛砂顆粒的拋光布之類的材料擦壺面,這樣很容易傷及表面,留下划痕,從而破壞紫砂質感。比較好的方法是用粗硬的棉布擦拭,清洗時用尼龍刷。不要太用力以免不小心戳壞茶壺。泡養茶壺要用心,斟茶時要有正確手勢,最好用食指輕輕摁住蓋沿。平時喝茶,可以用乾淨毛巾擦拭,不要將茶湯留在壺面,否則久而久之壺面上會堆滿茶垢,擦拭以後會有浮光,這種品相玩家比較忌諱。特別要注意的是,要想養好一把紫砂壺還要在泡養一段時間后讓紫砂壺“休息”1-2天,使紫砂壺的氣孔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乾燥,再次使用后紫砂的吸收效果會更加明顯。一把養好的壺,應該呈“黯然”之色,這種光澤應該是“內斂”的。喝完茶后,茶壺最好不要留茶葉,傾倒洗凈。雖然紫砂壺確實有隔夜不餿的特點,但隔夜的茶,會有陳湯味。從衛生方面來講,紫砂壺終究不是“保險箱”,而且茶泡後放置10小時后再喝本身對身體就不利。
當買來一把新壺時,有些人選擇用茶葉水煮的方法來保養。對此,茶水煮壺一是為了去掉新紫砂的土腥味道,還有殺菌的功效,而且,新的紫砂壺的紫砂氣孔是閉合的,用高溫煮一下,有助於把紫砂氣孔打開,對將來泡茶養壺很有益處。不過,丁女士認為,這屬於一次定型的養法,她個人更喜歡慢慢地用茶來養,養一段時間,把壺清洗一次,如此反覆3次后,砂料就能洗得很乾凈了,此後再也不用洗壺了。茶垢也讓它在壺裡悶著,因為茶垢是茶葉的營養成分和礦物質的沉澱,對壺能起到養護作用,時間越長,壺就越好,壺體本身不僅會變得顏色溫潤,甚至會散發出茶葉的自然香氣。
另外,瓷庫中國溫馨提示,在養壺時千萬別用自來水,因為自來水裡漂白粉的氣味會直接破壞茶香的醇正。
紫砂是中國特有的礦產資源,藏於山腹深處。紫砂陶器被用作烹煮和沖茶品茗的首選器皿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歷來為文人雅士所愛。向來就有“人間珠玉安足取,何如荊溪一丸土”、“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的美贊!紫砂不僅不含任何有害物質,且富含有益人體健康的多種礦物質,燒制紫砂時無需與其他原料配合,因而不受其他外來的污染。它可以通過調配各種紫砂泥的比例來燒制出天然的紫砂色,而完全不需要施釉,從而使其成為百分之百無污染煮食器皿。紫砂富含鐵,還含有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因此,能分解食物中的脂肪,降低膽固醇,對於保健防病,防止人體攝入過多的鋁離子而早衰、老年痴呆症、兒童助長益智、女士纖體美容都有妙不可言的功效。紫砂器皿在加熱過程中能發出遠紅外線。遠紅外線能夠活化水分子,與紫砂析出的微量元素一起,將水礦化成為礦泉水。科學實驗證明,遠紅外線對純凈水有輔助礦化作用,純凈水經過紫砂炊具煲煮后,將礦化成pH值呈7.1左右的弱鹼性,有利於人體弱鹼性健康體質的形成。同時,遠紅外線還有活化脂肪酶的作用,紫砂所含的部分微量元素也能夠活躍分解脂肪的酶素,所以紫砂炊具煮出的食物柔美而不膩。紫砂的微孔結構還能使紫砂炊具保鮮食物,令食物“盛暑越宿而不餿”!
宜興紫砂史是一部歷代紫砂藝人的創業史。已故的“紫砂七老”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創造了紫砂藝術的巔峰,他們分別是任淦庭、吳雲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隨著紫砂藝術的蓬勃發展,留學於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俊傑、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工藝美術師戴非凡等高學歷海歸也參與到紫砂藝術事業中來。
紫砂[陶瓷製品]
七十年代初期,仍然孜孜不倦地從事紫砂陶創作,前後設計製作了《 色柿子壺》、《彩蝶壺》、《高 壺》、《報春壺》、《勁松壺》、《翠松壺》。1973年,首創一種壺形,多種裝飾和新形式,在狀如 心形狀壺 上,分;別雕青松,翠松,寒梅,古柏,碧桃等裝飾,深受中外人士歡迎。精心製作的《可心梨式壺》被國務院定為 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國家禮品。1978年評為 工藝美術師,先後擔任江蘇省文聊委員,宜興 政協常委等職。1978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陶瓷美術創作設計”會議。1985年10月上海電視台拍攝電視片,其製作了《仿古壺》,后又製作生前最後一件作品《漢扁壺》。
朱可心是一位不斷進取的藝人,作品多洋溢時代氣息。壺藝風格渾厚淳樸,法度合宜,善於從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和素材。辛勤培育紫砂塑氣技藝人才,有潘春芳、許成權、汪寅仙等。朱可心老人病故於1986年3月26日。
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清代嘉慶、道光間(1796-1850)宜興制壺名手。荊溪(宜興古稱)人。彭年弟寶年、妹鳳年,都是當時制壺高手,一門眷屬皆工此技,名聞一時。彭年善於配泥,所制茗壺,渾樸工緻。傳大彬手捏遺法,漸少傳人,至彭年始復捏造之法,雖隨意製成,仍具天然之致。嘉慶間陳曼生(名鴻壽)作宰溧陽,與彭年合作制壺。世稱“曼生壺”,為世所珍。並嘗與瞿應紹合作制砂胎錫壺,柄上鐫有“彭年”印記。彭年制壺甚伙,大多是與陳曼生合作所制。汪慶正《上海博物館藏宜興陶器》(刊《宜興陶藝》,1990年香港市政局出版):“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陳曼生畫冊》中,有一幅畫面為砂壺一件及盛開的菊花,題有:“楊君彭年制茗壺,得龔、時遺法,而余又愛壺,並亦有制壺之癖,終未能如此壺之精妙者,圖之以俟同好之賞。西湖漁者陳鴻壽、曼龔父(章)”……這幅畫有二點特別重要:其一,是陳曼生對楊彭年的直接評價;其二,是畫出了曼生所謂最得意的砂壺式樣。”
彭年善於配泥,所制茗壺,玉色晶瑩,氣韻溫雅,渾樸玲瓏,具天然之趣,藝林視為珍品,當時常為溧陽知縣陳鴻壽製作《曼生壺》,歷來為鑒賞家所珍愛,現有《鍾式壺》藏於上海博物館。他善制茗壺,渾樸雅緻,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銘刻、工隸書,追求金石味。他還與當時名人雅士陳鴻壽(曼生)、瞿應紹(子冶)、朱堅(石梅)、鄧奎(符生)、郭麟(祥伯、頻伽)等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世稱“彭年壺”、“彭年曼生壺”、“彭年石瓢壺”、聲名極盛,對後世影響頗大。
紫砂[陶瓷製品]
紫砂[陶瓷製品]
吳雲根作品:線圓壺
壺身用兩泥片合製作成扁球狀,口部與半球狀蓋相切,壺底簡潔,為一捺底,橋樑鈕與蓋渾然一體,整個壺在扁圓中求韻味。流自壺腹胥伸自然,把高挑圓潤下留垂耳,與流對應稱勢。中置一腰帶線將全壺提攜神韻,腰線帶方、角圓,變化中求統一,將製作中的泥痕藏於其中,天衣無縫。
裴石民作品:松段壺
此壺以一截蒼松為壺身造型,褐色的斑駁樹皮,樹身用利斧砍傷,枝椏依然,象徵生命的力量。壺嘴為三彎變化的松枝,塑各式節疤。壺把柄間琢成斧劈撕裂的殘痕。分叉出新松枝葉,生意盎然。口蓋為平嵌蓋,吻合嚴密,上塑小松,枝葉有姿,呈鈕狀,十分完美。此壺用本山綠泥製作,燒成后呈米黃色,松皮為本山綠泥中加適量的紫泥及色素,燒后呈深褐色,松葉為墨綠泥,均為同一基泥,成型易結合。紫砂土彩色豐富,在蒼勁中顯出一派生機勃勃。
陶瓷專家 高級工程師
一.什麼是紫砂?
人們常說的紫砂是紫砂陶器的簡稱,是陶器的一個分支,《紫砂陶器》國家標準對他的定義是:質地細膩,含鐵量較高的特殊粘土製作而成,呈色以赤褐為主,質地堅硬而透氣性能好的無釉陶器,以國家標準的定義理解,紫砂與其他陶器的區別是:
1:含鐵量較高的粘土製成;
2:不上釉;
3:透氣性;
因此,符合上述三點的陶器就是紫砂,同時,產品品質必須符合《紫砂陶器》國家標準各項技術要求的規定。
二.什麼是製作紫砂陶器的原料?
製作紫砂陶器的原料是一種含水鋁硅酸鹽礦物粘土,是由地殼中含長石類岩石經過長期風化與地質作用而生成的,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種類繁多,中國大多數地區都藏量豐富,他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二氧化錳,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鈦和結晶水。因此,製作紫砂陶器的原料各地區都是廣泛具備的(某些田土也是製作紫砂的好原料,但要經過國土部門的批准),沒有真假之說,根據製作不同的紫砂陶器產品,也可加入上述某種氧化物,也就是專業內所說的配方,沒有“化學料”之說,由於要經過高溫燒制(通常在1100度以上)因此,無毒,對人體無害。
三.紫砂產品的工藝製作
製作紫砂陶器的工藝有很多種,常有手工成型,注漿成型,滾壓成型,塑壓成型等方式,《紫砂陶器》國家標準對紫砂茶壺的成型方式,就規定了只能採用手工成型,這也是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
四.紫砂產品的外觀裝飾
紫砂產品外觀有採用拋光裝飾手法,也有採用上化妝土的裝飾工藝,還有採用雕刻,噴砂等手法裝飾,由於採用的工藝不同,因此也有內外顏色上的差異,也有根據產品的需要,調製不同的化妝土而得到不同色彩的紫砂產品,根據《紫砂陶器》國家標準的強制規定,不得採用有機物進行外觀處理。
五.紫砂產品的特點:
1:紫砂產品具有較好的透氣性能;
2:紫砂產品具有較好的抗熱震性能;
3: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北宋,早期紫砂時期。 1976年宜興丁蜀鎮羊角山發現紫砂古窯址。出土早期紫砂茶具殘片,經考證年代上限為北宋中期。這一發現證明:宜興紫砂器的生產,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明代中期,據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載:金沙寺(在宜興湖父鎮西南,為唐相陸希聲山房)僧,搏紫砂細土,搜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蓋、的,作成壺具。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金沙寺僧確切年代,較難查考。
推斷比供春年代略早的在成化~弘治年問(1465~1505)。
萬曆時名工還有歐正春、邵文全、邵文銀、蔣伯誇(草字頭下一“誇”)、陳用卿、陳信卿、閩魯生、陳光甫、邵蓋、邵二蓀、周后溪、陳仲美、陳君用等。萬曆后的名工有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陳君盛、陳辰、徐令音、沈子澈、陳於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軒和鄭子候等。
明末,宜興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遠涉重洋運至歐洲,稱為中國的“紅色瓷器”、“硃砂瓷”,成為歐洲市場的熱銷產品。1650年荷蘭人模仿鼎蜀壺,製造成茶用陶壺的最早樣本。
1672年英國人模仿鼎蜀壺。製造成第一批茶壺。
清代康熙~雍正間(1662~1735),以紫砂名師陳鳴遠為最著名,所制茗壺,善翻新樣,雕鏤兼長,技藝精湛,構思脫俗,配色奇妙。瓜果、砂壺世推絕作。所制茶具、陳設品有數十種不同類型。
清代雍正、乾隆間(1723一1795)陳漢文、楊季初、張懷仁,是當時著名高手。王南林、楊繼元、楊友蘭、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承製官廷御器,並善制彩釉砂壺。
清代乾隆時(1736~1795),有陳文柏、陳文居、“寄石山房”、“荊溪水石山人”等、所制紫砂盆,遠銷日本,陳覲候制“紅砂雕花觚”、陳滋偉制“紫砂梅枝筆架”,均極精緻。
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一1820),名匠有惠逸公、范章恩、潘大和、葛子厚、吳月亭、華鳳祥、貞祥、君德、吳阿昆和許龍文等。
清代嘉慶、道光間(1796~1850)。有陳曼生、楊彭年兄妹等高手名師。陳曼生是一位善書畫、精纂刻的官吏。曾任溧陽縣宰。相傳他曾設計“壺樣十八式”。交由楊彭年等製作,由陳的幕僚江聽香、郭頻迦等鐫刻書銘。間有曼生自作。世稱“曼生壺”。稍晚有一代名師邵大亨。所創茗壺,獨具一格。
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宜興鼎山白宕窯戶鮑氏,在上海開設“鮑生泰”陶器店。是宜與第一家在滬開設專售本鄉陶瓷器的商號。
清代咸豐十年(1860).鼎山白宕客戶葛翼雲。在上海設“葛德和”陶器店主要銷售宜興陶瓷產品。
1600~1867年。約始於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宜興紫砂輸人日本,惠孟臣、陳鳴遠壺。格外受到歡迎。
1867年。日本東京南畫家富岡鐵齊,出版《鐵齊茶譜》。這是日本出版的最早一部紫砂茶具圖譜。
1876年,日本奧蘭田著《茗壺圖錄》出版。
清代光緒四年(1878,日本明治十 二年),宜興紫砂名師吳阿根、金士恆,應日該國常滑陶瓷名匠鯉江高須之邀。東渡日本,傳授紫砂制壺技藝、從學者有鯉江方壽、杉江壽門和伊奈長三人。
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宜興鼎山白宕窯戶鮑氏、陳氏合資,在新加坡開設“鼎生福”陶器店。
清代宣統二年(1910),宜興陽羨陶業公司和宜興物產會生產的“海竹頂 紫砂壺”、“寶鼎壺”、“傳爐壺”和“大柿壺”,獲南京“南洋勸業會”金牌獎。
1912年,宜興鼎山白宕窯戶葛翼雲和日本商人合資,在日該國名古屋市,開設主銷宜興產品的陶器店。
1913年,宜興蜀山興辦利用陶器公司,聘請紫砂名師范大生為技師。民國初期,宜興利用公司在蜀山創辦“利用陶工傳習所”,特建造龍窯一座招收學員多名,這是宜興陶瓷有史以來建立培養紫砂人材的第一所學校。
1914年1月16日.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聘請樊均、葛翼雲兩人為參加美國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宜興陶器公司名譽經理。
1915年9月2日,“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產 的紫砂器,在美國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獲頭等獎和二等獎。同年,宜興鼎蜀鎮成立紫砂業公所、缸業(粗貨業)公所、黑貨業公所、砂貸業公所和溪貨業行會、同時成立。
1917年4月,江蘇省立陶器工廠在宜興蜀山成立,招聘陶瓷專家和技術工人生產紫砂器,對紫砂泥質、泥色及造型等進行研究改進,當時有職員技工十七人,徒工四十多人,年產茶具、花盆、文具、罐和鼎等十二萬件。
1918年,宜興蜀山創設江蘇省立陶器工廠,專制紫砂陶器。
1921年,宜興鼎蜀鎮紫砂生產,主要分佈於蜀山、潛洛和上袁一帶地區,燒造紫砂的龍窯有十座,年產達100多萬件。
1926年,宜興紫砂大花瓶和多式茶具杯碟,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獲特等獎。
1930年,宜興紫砂茶壺,在比利時舉行的“列日國際博覽會”獲銀牌獎。
民國二十一年(1932),紫砂從業人員達六百多人,全年共燒紫砂器140 窯年產量220萬件,年產值42萬元,產品暢銷日本、東南亞等國。是年,為近百年宜興紫砂生產特盛的一年。
1932年,紫砂名家朱可心、程壽珍、俞國良、吳雲根和范福奎創作的“雲龍紫砂鼎”、“掇球紫砂壺”、 “仿古壺”和“傳爐壺”等,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工藝博覽會”展出,均獲優秀獎。
1934年,宜興紫砂、粗貨(缸業)、黑貨、溪貨、黃貨五個行業,合併組成陶業公會,
1935年,紫砂名師範大生,創作的紫砂雕塑“鷹”,在英國“倫敦國際藝術展覽會”榮獲金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八年抗戰時期,七座紫砂窯,100 多間廠房被毀、技工流散,整個蜀山窯場,全年燒造紫砂壺不足千把,生產一片蕭條。
1947年12月,宜興蜀山第一陶器生產合作杜製作的紫砂壺在“江蘇省第一屆合作社產品展覽會”榮獲特等獎。
1950年11月,成立紫砂產銷聯營處,多次組織紫砂產品參加城鄉物資交流會、展覽會,銷量、銷路逐漸擴大年產8 萬件,產值1.2萬元。
1954年,成立紫砂生產工場,聘紫砂名師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顧景舟、蔣蓉、吳純耿等 作技術輔導,同時政府撥款改造舊設備,為發展生產創造條件。是年,紫砂產量增至28萬件,產值7.7萬元。
1955年10月,紫砂生產工場轉為紫砂工藝合作社,招收26名知識青年進廠學藝,指措派任淦庭、朱可心和吳雲根等技術高超的老藝人負責培訓,以充實技術力量。
1956年冬,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吳雲根、裴石民、顧景舟、蔣蓉七名藝人,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技術輔 導員。
1957年7月,紫砂藝人任淦庭、朱可心、顧景舟出席”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朱德元帥接見。
1957年10月,宜興縣陶瓷公司和陶瓷專業聯社,共同組團首次參加“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個品種,銷售總額 27萬多元。
自1957年起,紫砂產品恢復出口,年產量達106萬件,產值28.1萬元。
1958年4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宜興合新陶瓷廠與上袁、潛洛二十八家紫砂手工業戶合併,建立“宜興紫砂工藝廠”,當時有職工2067名。其中藝徒299名。
1959年。紫砂名師任淦庭出席江蘇省社會主義建設先進代表大會。評為江蘇省先進工作者、工業特等勞動模範,並出席全國群英大會。1968年12月28日,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歲。 1975年8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開門辦學,在宜興鼎山省陶研所舉辦“全省陶瓷美術培訓班”。由楊永善、陳若菊和白雪石等教授執教,紫砂工藝廠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參加學習,學習時間一年。
1976年7月、在宜興鼎蜀鎮蠡墅羊角山發現紫砂古窯址。據考證,其年代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