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顧景舟的結果 展開

顧景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顧景舟(1915-1996),生於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台、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代表作:僧帽壺、漢雲壺、三羊喜壺、漢鐸壺等。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15

出生

1915年生於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

1933

繼承祖業

1933年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的訣竅,憑藉文學功底,方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1954-10

參與紫砂生產工廠的組建籌劃工作

1954年10月響應政府號召,積极參与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生產工廠的組建籌劃工作。

1982

被國家評定為工藝美術師

1982年被國家評定為工藝美術師。

1988-04

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98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授予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光榮稱號。

1992

發表了《紫砂陶史概論》

1992年在宜興第三屆陶藝節紫砂國際文化研討會上,他發表了《紫砂陶史概論》。

2020-01-07

主辦“顧景舟、陳佩秋藝術成就雙聯展”

2020年1月7日由宜興利永紫砂博物館和上海雲間美術館聯合主辦的“顧景舟、陳佩秋藝術成就雙聯展”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雲間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顧景舟難得一見的“唐雲舊藏景舟大石瓢”等。

主辦“顧景舟、陳佩秋藝術成就雙聯展”

人物生平


顧景舟工作照
顧景舟工作照
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
1933年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的訣竅,憑藉文學功底,方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20歲左右曾應上海郎氏藝苑聘請,仿古作陶,所仿清陳鳴遠款的龍鳳把嘴壺和竹筍小盂因技藝高超,竟被作為陳鳴遠的傳器為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幾十年後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鑒定時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作品。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顧景舟制壺生涯中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他有幸接觸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歷代名作,都反覆揣摩,悉心研究,吸取並掌握了中國陶藝的博大精華。據傳顧景舟曾用家傳本山老泥做一枚紫砂茶寵雙獅戲球,乃不可多得之傳世極品。
1954年10月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與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生產工廠的組建籌劃工作。
1955年1月建社就緒,立即著手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的育才重任,培養出現今的很多位高級工藝美術人才。
1958年積極參與了紫砂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
1959年被任命為宜興紫砂廠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和技術股副股長,並參與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布置設計工作,設計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檔花盆。
1975年起多次參加宜興地區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工作,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考證。他對紫砂陶的歷史沿革、名人傳記、古陶鑒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資料收集工作,先後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有關紫砂的書刊都聘其為藝術顧問。
1980年在他的支持及參與下,專門建立“紫砂特藝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羅桂樣先生的供樣,複製歷史名作,並挑選工藝師和高級工藝師每周為特藝班學員上課,奠定了紫砂技術水平躍上新台階的基礎,為整個紫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981年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特藝班”的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藝雄風。同時,顧景舟在港為羅桂祥博士、紫砂陶藝收藏家加冕,為收藏的兩百件藏品作出鑒定,並開辦紫砂陶藝講座。他的博學,對作品的精闢分析,給許多國家的學者和鑒賞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顧景舟曾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評價。
1982年被國家評定為工藝美術師
1985年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將紫砂藝術從商品化宣傳上升到藝術品的文化層次。同年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積極引導技術人員參加出國展覽,並親自撰寫文章、圖冊,親手製作作品,將紫砂藝品從商品化宣傳上升到藝術品的文化層次。
198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授予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光榮稱號。
1989年晉陞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宜興紫砂”被國家評定為質量銀質獎后,他又親自設計指導一批紫砂精品,參加全國性的展評活動,促使“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被國家評定為“金質獎”。同年赴香港辦展之際,他為紫砂陶藝愛好者又作了專題講座,並參加評獎活動,使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一紫砂陶藝更加發揚光大。
1992年在宜興第三屆陶藝節紫砂國際文化研討會上,他發表了《紫砂陶史概論》。他的精闢論述,受到紫砂陶藝界人士的好評,他在垂暮之年,將自己一生幾十年的創作實踐經驗總結歸納,親自編著《宜興紫砂珍賞》巨著,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在紫砂陶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顧景舟窮畢生精力於紫砂陶藝,不斷進取,勇於創新,並帶領幾代人為紫砂事業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懷,精湛的技術,在紫砂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不愧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美術大師亞明先生所評:“紫砂始於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過十餘人。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
2020年1月7日由宜興利永紫砂博物館和上海雲間美術館聯合主辦的“顧景舟、陳佩秋藝術成就雙聯展”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雲間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顧景舟難得一見的“唐雲舊藏景舟大石瓢”等。

成交記錄

顧景舟紫砂雲肩如意三頭茶具
顧景舟紫砂雲肩如意三頭茶具
顧景舟提璧組壺拍賣,成交價1782.5萬
顧景舟大提壁壺拍賣,成交價1288萬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相明石瓢壺拍賣,成交價1232萬
顧景舟紫砂雲肩如意三頭茶具拍賣,成交價1023.5萬
顧景舟制九頭詠梅茶具拍賣,成交價2875萬
顧景舟制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成交價9200萬
顧景舟制大石瓢壺,成交價4256萬元

個人作品


出版圖書

書名作者
宜興紫砂珍賞顧景舟

三線咖啡壺

高13.5厘米,寬9.8厘米。
三線咖啡壺 為紫砂胎內施白釉,有壺、杯、碟、糖缸、奶杯,按咖啡具配套的紫砂陶器。是五六十年代為紫砂工藝品出口需要設計打樣之作。底鈐“曼希陶藝”方印,蓋內鈐“顧景洲”小章。“曼希陶藝”之印款,曼代表美,希即曙光在眼前,其內涵豐富,展示顧氏的抱負,大顯身手的時候。顧氏四十歲以後,完整掌握了從選礦、泥料配製、燒成到成品加工的一整套工藝知識,潛心於紫砂壺造型的研究,終於形成獨特的成型技法。三線咖啡壺形制極簡,但最見製作者的功夫。壺身直挺,依三條圓渾線分割裝飾,尺度權衡,嵌蓋式,蓋面穹起,桶式嘴型,橋鈕,扁圓圈把,玉璧底與壺體統一協調,平淡的造型中透出靈氣。此壺製作難度極大,完全靠線面轉折周正、舒坦和色調雅合來完善整件作品,壺面不事雕琢,毫無假借、遮掩之處,技藝嚴正,幾乎無可挑剔。
三線咖啡壺
三線咖啡壺

藏六抽角茶組

蓋印:顧景洲藏六抽角茶組(六頭)底印:行一日間為我福。
壺身略成扁圓狀,由鈕、蓋、口、身以至圈足皆貫以六棱,線條明析工整,轉摺合度,筋囊飽滿圓潤,圓中見方、方中寓圓。此壺成型難度高,造型挺拔,做工嚴謹。
高:9公分,寬:18.3公分。
藏六抽角茶組
藏六抽角茶組

柱礎壺

壺身書刻: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石生氏刻。
柱礎氏古建築支撐樑柱的石墩,顧景舟早年作品。
柱礎壺
柱礎壺

洋桶壺

高14.5公分,寬:15公分。
壺身銘:東坡陶壺,唐貢山茶,玉女潭水,足供高人清賞,乙酉秋月為鴻法兄清玩,范順琪福贈。民國34年制,鴻法宜興土地改革所所長,范順琪宜興市政委送顧老親手刻畫寫。
洋桶壺
洋桶壺

朱泥西施

款:荊溪惠孟臣制(底),景記(把)。高6公分,寬8.5公分。
顧景舟早期朱泥壺顧景舟魏紫熙合作---矮井欄壺款識:
底款:景舟制壺
把款:壺叟
蓋款:顧景舟
銘文:神韻天成己巳秋紫熙
顧景舟-紫砂壺
底款:足吾所好玩而老焉,蓋款:顧景舟。高6.8公分,寬811.2公分。
朱泥西施
朱泥西施

用印整理

1932年,在家從祖母邵氏學藝,始用印: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武陵逸人1942年,印有自怡軒、自怡軒主人、得一日閑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曼晞陶藝,並磨去"武陵逸人"印。
1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
1948年,始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
1955年,始用閑章:啜墨看茶
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後作,壺叟、
20世紀90年代,刻了最後一方印章:生於乙卯
顧景舟
顧景舟

石瓢紫砂壺

年代:現代
類型:工藝品雜項紫砂
價錢:在北京保利2013年秋季拍賣會上,以287.5萬元人民幣成交
顧景舟擅制光器,每器必精心構撰,可謂出手皆成華章。此壺是以多個三角的線性有機的組合,壺底的三足穩重中又不乏靈巧之氣。
此壺直流嘴胥出優美,壺把圈而圓,橋型蓋鈕,自然清晰,身筒比傳統的虛扁更扁,虛中有實,扁而不塌,通體不施任何裝飾,它以透徹的裸胎之美,展示著紫砂泥質最本真的魅力。
“武陵逸人”為顧景舟制壺藝名,表露自己瀟灑飄逸的當年個性,朝氣蓬勃地向上精神,也表達自己奮發向上的遠大理想和追求靈秀風格的奮鬥目標。
顧景舟
顧景舟

創作特點


漢鐸壺
漢鐸壺
顧老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著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製作,最後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他還與名畫家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制壺,為砂壺的發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開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他的代表作有:漢雲、雪華、鷓鴣、提壁、上新橋、鳳嘴壺、僧帽、仿鼓、石瓢、牛蓋蓮子等,其中牛蓋蓮子、鷓鴣壺獲國家金質獎,僧帽、井欄壺獲國家銀質獎,並有許多佳作被國內外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
僧帽壺是紫砂壺歷史上最流行的一種造型,特別是在明清時期,該壺式成為了當時的最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代紫砂壺藝人對該種壺式情有獨鍾。上圖所示紫砂壺是顧景舟大師仿造古人僧帽壺製作而成的,其造型十分獨特,比例也非常勻稱,壺蓋形似僧帽,故名曰僧帽壺。壺底刻有“景舟制”的方印。

藝術境界


顧景舟認為明代中期至今的紫砂藝術可以像書法、繪畫藝術一樣,分為神品、極品、精品、能品。明代供春、時大彬,清代陳鳴遠,作品造型完整,技術高超,他們將紫砂技術發揚光大,並與中國文化藝術結合起來,他們的代表作,應尊為神品。清代陳曼生承前啟後,“曼生壺”就是紫砂藝術與詩書畫藝術的結合品,即便技藝有所不足,若是真作,也可稱為極品。顧景舟坦言,歷史上紫砂仿古之作不少,他自己亦有一段時間專門仿古,雖然壺形依舊,但隨著社會進步,技藝上則超越前人。東西是仿的,但質量是好的,堪稱精品。現在流行的高檔紫砂茶具,則為能品。顧景舟將其紫砂生涯總結為少年仿、中年創、晚年變三部曲。
顧景舟[陶瓷藝人]
顧景舟[陶瓷藝人]

僧帽壺器型

僧帽壺的器型在宋元時期龍泉窯景德鎮窯瓷器中已有出現,明洪武、永樂年間也曾燒造過青花以及釉里紅僧帽壺瓷器。紫砂僧帽茶壺始做於明代金沙寺,后經時大彬等人傳承。但到了清代相繼失傳,這就是我們很難見到一把清代像樣的僧帽壺的原因。由於僧帽壺的壺身為等邊等面折腰六方形,所以在泥片的對角連接工藝過程中需要紮實深厚的陶藝基本功和淵博的文化內涵。顧景舟製作的僧帽壺把形、質、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壺原藏於江蘇省南京市一藏家手裡,現藏於北京古玩城恆生堂。

在壺藝上的成就

顧景舟所創作的數十種壺型堪稱件件精品。其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比明代的時大彬。其作品特色是,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形器雄健嚴謹,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所制之器脫俗朴雅,儀態紛呈,堪稱“集紫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斗”。顧景舟一生製作的紫砂壺數量不是很多,他有時好幾年才做一批壺,而且個個要求質量上乘,不滿意的都要毀掉,因此他的作品價格都在幾十萬到幾百萬元。上個世紀80年代在香港拍賣價已為65萬元人民幣。現每把壺時價均超過100萬元。

深厚的文化修養

顧景舟高超的壺藝境界與他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有沒有文化積累,是民間藝人從藝歷程中最重要的門檻,也是大家與一般匠人的重要的區別之一。顧景舟重視這個淵源,並為之努力了一生。他甚至還閱讀、鑽研過與硅鹽有關的書籍,從化學成份方面和化學分子式。在制壺實踐中,他對選礦、原料製備、技藝加工,燒成等每個環節都有深入的研究。
從20世紀50年代初收第一個徒弟徐漢棠起,在幾十年間,顧景舟可謂桃李滿天下。他以自己的工作經驗要求跟他學藝的年輕人在基本功上錘鍊,做到紮實、深入、不浮華,從選泥錘泥開始,一個個環節,苦練過硬本領。從嚴要求的結果,就是顧景舟的弟子各個都有相當出色的成就,如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錢麗媛,中國陶藝大師李昌鴻、周桂珍,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沈蘧華、潘持平張紅華等等。

談紫砂

“抽象地講紫砂陶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韻,一樣能令人意遠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座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
“識別砂壺的真假,一如鑒定書畫,首先從提高理性認識,理性即培養自已的學識素養,以資提高審美觀感;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觀賞某些名家的傑作,提高感性,探討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風格形制,技巧手法,藝技擅長,使用原料泥色的習慣性,印章的規格特徵,把握關鍵性的依據,逐漸累積經驗。明眼人自然而然地不難識別真假的……真的,生來就是真的,假的永遠也真不了。只有沒出息的作假貨者。作假的這種行為是絕對可恥的。”

人物評價


顧先生少年即立志於紫砂陶藝創作,從其祖母邵氏學藝,潛心磨練製作技巧,方二十便己身列紫砂名手之林。數十年來飽覽歷代紫砂精品,深入鑽研紫砂陶瓷相關工藝知識,旁涉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考古等學術。豐富的人文素養加上精練制壺技藝,蘊釀出其紫砂創作的獨特藝術風格,而顧景舟對於紫砂陶傳器鑒賞亦有高深獨到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