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

江蘇省宜興市特產

宜興紫砂,江蘇省宜興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宜興紫砂器(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故得名。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2013年12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宜興紫砂”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延芫法師制龔春紫砂壺
延芫法師制龔春紫砂壺
宜興的紫砂器以泥質細膩、呈色豐富、形質新穎和紋飾多樣而形成特色。藝人們對選料煉泥特別重視,所用陶土一般要經過窖藏、淘洗等工序。成品顏色呈現硃砂、暗肝、雪莉、松花、豆青、輕赭、淡黑、古銅等色調。造型能根據自然界中的鳥獸瓜果的形象進行塑作,並施以豐富多樣的紋飾加以美化。

歷史淵源


宜興紫砂
宜興紫砂
紫砂器是指一種由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製成的無釉細陶器,一般呈赤褐、淡黃或紫色。
宜興陶瓷傳說有很多,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晚期,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燒造陶瓷了。商周時期已有幾何、印紋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現,到秦、漢、宋、明、清至今,陶瓷生產演進迅猛。
紫砂陶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宜興紫砂以其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原料性能優異的特點聞名於世。
宜興紫砂從清末至民初,依然是家庭作坊式生產。通常是技藝人員自選泥料做成陶坯,然後委託窯戶燒成,或者由窯戶老闆收購坯件,燒制後上市。抗日戰爭時期,7座紫砂龍窯和100多間廠房相繼被毀,技工大量流散。抗日戰爭勝利至新中國成立之前這一階段,紫砂業一片蕭條,幾乎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

產業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紫砂產業開始恢復。1950年11月,成立宜興紫砂產銷聯合營業處。1954年10月成立紫砂生產工場,同年12月組建紫砂工場,產量44萬件,產值5.9萬元。1955年,組成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主要生產茶壺。1956年紫砂陶產量90萬件(其中出口28.2萬件),總產值55萬元。1958年4月建立宜興紫砂工藝廠。196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從業人員578人,年產量109萬件,年產值72.7萬元。1966年,廠里成立紫砂中心試驗室,負責技術培訓和產品創新。
宜興紫砂工藝廠到1990年完成產值1371萬元,實現利潤341萬元,創匯181萬美元。產值、利潤分別比1978年增長5.5倍和6.2倍。1982年,丁蜀鎮郊的周墅鄉辦起了周墅紫砂廠。1985年改名為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屬鎮辦集體企業。至1987年發展到擁有1260多名職工,年產值1008萬元,出口創匯20萬美元,利潤193萬元的規模企業,產品獲省、部優質產品稱號。1990年累計出口紫砂陶80萬件,創匯278萬美元,占宜興陶瓷創匯總額的44.5%。宜興紫砂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榮獲國際、國內大獎100多項,如,1984年紫砂百壽瓶和竹簡茶具獲德國萊比錫春季博覽會金獎。1991年被評定為國家二級企業,生產各類紫砂陶1000餘種。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宜興紫砂空前繁榮,內外銷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勢頭,紫砂收藏熱遍及港台和大陸。由於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紫砂行業重新“洗牌”,在機制和體制的創新中,生產經營的方式回歸到民營和作坊式。原來的宜興紫砂工藝廠更名為宜興方圓紫砂工藝有限公司,宜興紫砂工藝二廠也改名為江蘇藝興紫砂陶股有限公司,同時又派生出宜興長樂弘陶藝有限公司、宜興市陽羨茗陶苑等數十家以製作紫砂壺為主的股份制或民營企業和上千家個體作坊,還有二百多家紫砂花盆生產企業,從業人員逾3萬人,產值超10億元。宜興已擁有5個紫砂專業村,紫砂產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支撐。
2006年12月,宜興紫砂製作技藝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宜興紫砂被國家工商行政總局批准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08年,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被正式列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候選項目庫。

產地環境


一、特定的地理特徵,有利於宜興紫砂產品的生產
宜興屬於丘陵地帶,廣闊的南部丘陵山區,蘊藏著品種繁多、效能優異的豐富陶土資源。紫砂陶的第一要素——紫砂土,主要有紫泥、綠泥(本山綠泥)、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產於宜興本地。因紫砂泥蘊藏在岩石和普通陶土的夾層中,故有"岩中泥"、"泥中泥"之稱。
二、適宜的氣候條件及地質條件
宜興屬於亞熱帶,在地質構造上,宜興陶土礦田處於楊子台坳南緣,由一隆(背斜)、二坳(向斜)組成,自西向東為張渚向斜、高山—白硯背斜、湖父向斜。其地層屬我國東南部新華夏構造體系中的江南地層區常州—宣城地層小區。

生產情況


原料

成分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佈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岩、石英、雲母屑和鐵。
分類
紫砂壺的原料是紫砂泥,紫砂泥是一種礦土,紫砂礦土經過挑揀、風化,研磨,在不添加其它任何材料成份的基礎上,製成可以做壺的原礦紫砂泥。紫砂泥主要分為紫泥、段泥、朱泥,因為紫砂泥的特殊性,在燒制過程中,不同的溫度會產生不同的顏色,主要顏色有紅色(清水泥、朱泥常溫)、紫色(紫泥常溫)、黑色(好紫泥高溫)、白色(段泥高溫)、黃色(段泥常溫)五種顏色,紫砂泥有如此神奇的變化,故紫砂泥又稱“五色土”。紫砂泥的燒成溫度在1150—1210°C之間,即燒成軟化點為Sk1—4號火標。
1.可塑性好。以紫泥為例,它的液限為33.4%,塑限15.9%,指數為 17.5,屬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製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單獨製成,再粘到壺體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進行加工。這樣大的工藝容量,就為陶藝家充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施展工藝技巧,提供了物質保證。
2. 乾燥收縮率小。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範圍較寬,變形率小,生坯強度大,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不怕壺口面失圓,這樣與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麵茶壺。
3. 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一為閉口氣孔,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一為開口氣孔,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壺口壺蓋配合嚴密,位移公差小於 0.5毫米,減少了混有黃麴黴菌等黴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渠道。因而,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其冷熱急變性能也好,即便開水沖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 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時間越久,把摩的時間越長,他就會發黯然之光。這也是其他質地的陶土無法比擬的。正因為紫砂陶有如此優良的性能,加上精巧的製作技藝,符合科學的生產技藝,多彩多姿的器物造型,以及它的實用功能,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名陶。

製作工具

木拍子
木拍子
紫砂成型工具可分兩大類,一是常用工具,即每茗壺都必須用的工具。二是製作某一造型配置的專用器具。這些工具,經壺藝家自己加工、修整而成。其材質有:鐵、木、銅、竹、牛角、皮革、塑料等。物盡其用,它是無數紫砂藝人智慧的結晶,亦是獨特紫砂工藝產生的製作語言。
(1)搭子:用檀樹棗木、紅木等硬質木製成,為打泥條、泥片、捶泥用途。
(2)竹拍子:以竹為材料,依用途需要,大小形制各異。用於方器拍身筒,壺內細部處理,是常備的工具之一。(3)鰟鮍刀、牙子、挖嘴刀、開口刀:此類用具均以鋼鐵為材質製成,刀刃鋒利、用於切削泥片。形似小魚和柳葉狀,用途極廣,每個角度皆有其功能。
制壺工具:頂柱、尖刀、小拍子、等
制壺工具:頂柱、尖刀、小拍子、等
(4)木拍子:用柏樹、棗木、紅木等硬質木製成,用來拍圓壺身筒、方器等口面的平整,可以依據壺體的大小決定木拍子的尺度。
制壺工具:頂柱、尖刀、小拍子、等
制壺工具:頂柱、尖刀、小拍子、等
(5)尖刀、滴棒:以金屬、竹木、塑料為材質製作,按制壺的用途修飾壺平面,轉折打光和壺的局部、細部。
(6)各種矩車:有規車、牆車及特殊規格用途的矩車,具圓規功能的工具,主要用於裁製泥片。由竹、木、鐵釘製成、調整固定件高低,可取得特殊功能。
(6)線梗:俗稱絲尺。由牛角、竹、木等材質製成。可按型制要求,作其專用工具,用於清理壺上各種凹凸裝飾線,使線面挺括、均正、光潔。
(7)復只、勒只:以竹、牛角製成。復只、勒只配套使用,用於泥片間脂泥交接,交合線轉折,使其光挺。
為搭泥條、泥片、捶泥之用-搭子
為搭泥條、泥片、捶泥之用-搭子
為搭泥條、泥片、捶泥之用-搭子
為搭泥條、泥片、捶泥之用-搭子
(8)明針:俗稱牛角片。由牛角製成,刮削成不同厚薄,且有彈性。用於加工打光壺身、壺嘴、壺把、壺蓋、壺鈕、筋紋等光滑細膩的表面,是製作紫砂壺中必不可少的工具。(9)虛坨、瓤只:虛坨俗稱凸型秤,用石膏、紫砂泥製作,為輔助模具,用於壺凸面的輔助模工具。瓤只俗稱凹型秤,用於制壺凹面的輔助模具。
(10)木轉盤、轆轤:用於制壺時打身筒及制壺的全過程的輔助工具。
(11)篾只:以竹製成,用以規整壺身、壺蓋的弧度。
(12)獨果、毛皮布等其它工具:除上述介紹的製作工具之外,還有配套小工具,頂柱和木榔頭,配合使用鈐底部印章;木雞子,用於規整圓壺口部;.獨果,用於圓整壺嘴;滴眼,用於花塑器壺的樁頭;挖嘴刀,用於挖嘴孔內壁;銅管,用於鑽眼孔;刮底石,用於規整壺底;各種壺口蓋樣板,紫砂壺口、壺蓋的規範,靠精密的樣板加工校正;各種蓋座,紫砂壺口、壺蓋配合的平整,靠蓋座製作修整。

製作工藝

宜興紫砂主要以手工成型,以壺為例, 成型分為“打身筒”和“片接法”兩種。所謂打身筒,就是拍打壺體的身筒,以圓形為主。每個成型技藝人員都備有一張泥凳,將練制好的濕潤適度的紫砂泥放在泥凳上,用木質的搭子,把泥料拍打成薄薄的泥條,用矩車劃出長短適合於壺體身筒的泥片,劃出圓形的口蓋和壺底泥片,身筒捲成圓柱形,再用拍子慢慢拍打,讓壺肚脹大,將上部或下部收斂成壺口或壺底,使之與自己設計的造型相吻合,稍待乾燥後分別裝上壺把、壺嘴,配上壺蓋,再一遍又一遍的用“明針”刮壓、修整、加工,精心製作成符合創意的完美藝術品。
所謂“片接法”就是泥片鑲接成型。在製作方器的時候,如方壺,方瓶,把打好和划好的泥片用泥漿粘接成壺身。這種技法體現了紫砂成型的特點,發揮了泥料的優越性,反映出材質對造型的表現力。泥片鑲接的角度、斜面都要精確的計算,達到角直、線挺、面平的要求。基本成型之後,後期的加工技術仍非常重要,通過手工技術,將毛坯修理得平整光滑,線條分明,輪廓周正,進而達到觸感玉潤,渾成一體的藝術效果。

主要窯區

1、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窯溫:約1150℃,收縮比約11%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紅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當時因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漸露鋒,深獲早期壺識者養壺者的深愛、讚賞。新壺初用,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朱紅,泡茶數日則如朱泥。
2、宜興市洑東鄉西面
窯溫:約1040℃,收縮比約45—55%
小紅泥由宜興市洑東鄉東面的礦區所開採的嫩泥,因含大量的氧化鐵,經過窯燒會變成硃紅色(又稱小紅泥),泥質細膩密度高,跟一般紅泥含礦量不同,此種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喝,評價特好。
3、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脈4號井
窯溫:約1150—1200℃ / 收縮比約13%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細黑星,此泥料在早期做壺使用較多,淺棕色含細黑色顆粒,色澤溫潤,礦中極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雲母、赤鐵礦的含量特別多,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非常密集的小熔點,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黃龍山脈紫砂中挑選提煉出來的特殊紫砂泥礦,泥色淺棕色,此種泥料非常難得稀有,泡茶好喝,評價特好。

產品榮譽


2013年12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宜興紫砂”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宜興紫砂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江蘇省宜興市現轄行政區域。宜興市地處江蘇省南端、滬寧杭三角中心,東面太湖水面與蘇州太湖水面相連,東南臨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與武進相傍。滆湖鑲嵌宜興和武進之間,三氿(西氿、團氿、東氿)相伴市區東西兩側。具體經緯度為: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 [1-3]
質量技術要求
(一)技術要求
1.原料
原料應為產自宜興市現轄行政區內的紫砂土,紫砂土為質地細膩、含鐵量較高的呈色以赤褐為主,質地較堅硬而透氣性能好特種粘土。
2.工藝過程
原料選取→自然風化→精練泥料→製作成型→燒制→成品→檢驗→包裝
3.工藝要求
原料選取應為產自宜興市地域範圍內的紫砂礦。
原料加工應在專用場地進行貯存風化,專用設備碾碎,按產品不同選取相應目數的紫砂土,練制坯泥,將泥料用塑料包好后自然旋轉陳腐,再次進行練泥,成型(拍打、拉坯、雕塑和注漿等),成型后的產品放置自然乾燥,在半濕狀態下可進行刻畫,檢驗坯型后裝窯燒制,成品檢驗。
4.產品質量
宜興紫砂產品須符合以下要求:
⑴吸水率:壺類、杯類、盤碟類、蒸、汽鍋類:2.5%—6.0%;花盆類不大於12.0%。
⑵抗熱震性:180℃至20℃水中熱交換一次不裂(成套產品以壺類為代表件)。
⑶鉛、鎘溶出量允許極限:按GB 12651規定執行。
⑷產品的口徑或高度誤差:±2.0%。
⑸有蓋產品的蓋與口應吻合。
⑹壺類產品在傾斜70°時,蓋子不許脫落。
⑺成套產品的色澤應基本一致。
⑻除花盆類以外的所有等級產品不許有滲漏、磕碰缺陷。
⑼所有產品的表面裝飾不得採用有機物加工處理。
⑽缺陷指標見《紫砂陶器生產技術規範》表2
⑾產品的外觀質量按合國家標準《紫砂陶器》GB/T 10816—2008規定的缺陷範圍分級,並須符合下列規定:
①優等品每件產品不得超過二種(花盆不得超過三種)缺陷;
②合格品每件產品不得超過三種(花盆不得超過四種)缺陷。
(二)技術規範:
1.宜興紫砂技術規範 Q/YXS001—2012
2.紫砂陶器 GB/T10816—2008

名家名作


樹癭壺

現代國寶——“中華龍壺”
現代國寶——“中華龍壺”
樹癭就是樹瘤。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製的一種壺式。
據紫砂壺史記載,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間只是一名書僮,後向江蘇宜興金沙寺一名和尚學習制壺技術。供春壺價值極高,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的贊語。樹癭壺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壺造型,傳世極少。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部分專家認為是供春手制,是迄今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壺實物。

二泉銘壺

這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的名壺。
邵二泉(約1803—1860年),擅長鐫壺銘。這把壺型質古樸,壺為土黃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壺底有“唐冰”款,可能是制壺人,但其人已無法考證。

冰心道人壺

這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間的紫砂壺。壺體顏色似瓷器中的茶葉末釉,壺身正面是一個凹進去的龕,內坐一人,龕外壁裝飾有桃樹、桃花、桃葉。壺身另外三側為雕刻的雲紋。
壺底款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為清末民初年間紫砂大師程壽珍(1858—1939年)的號。程壽珍製作的紫沙壺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別獲得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的頭等獎和優秀獎。

覆斗式壺

宜興窯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壺,清末,高7.5cm,口徑5.7×5.7cm,底 徑9.8×9.8cm。
壺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三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薑黃色砂泥,滋潤細膩。
此壺造型方中有圓,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
“玉麟”指黃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咸豐年間的制壺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壺諸式,所制砂壺精巧而不失古意。

工藝大師


最早較為知名的紫砂大師是明代的供春。他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間人,學憲吳頤山的家僮。當時有位高僧,喜歡結交制壺人,不久便學會了這門手藝。吳仕借寺讀書,書僮供春生性靈慧,暗暗偷學制壺。據傳,有一天,主人與和尚下棋,供春便用和尚洗手水缸里沉澱的泥,偷捏一把茶壺,深受和尚賞識。供春的作品轟動了窯場。“供春壺”現已成為稀世珍寶。
另一位古代的紫砂大師是時大彬,他是供春的徒弟,是一位比較全面的紫砂技藝大師。他對紫砂的泥色,技法和銘刻等有較高的造詣,並對早期的成型技法進行了革新,是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後期他與許多文人學士接觸后喜作小壺,其作品是宜興紫砂陶發展至成熟期的壺藝典範。
清代紫砂大師陳鳴遠(1662—1722),號鶴峰,又號壺隱,清康熙至雍正年間人,是近百年來壺藝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康雍時的制陶大師。作品構思脫俗,富於創新,與供春、時大彬先後並稱的三大名匠之一。
近代紫砂大師是顧景舟(已故),他18歲初中畢業后,從祖母學藝,兩年後即在宜興紫砂界嶄露頭角,躋身於名手之列。他具有較深的文學藝術素養,熟悉陶瓷工藝學。對紫砂歷史的研究,在技藝上精於各式壺藝製作流程,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斗”。在其藝術生涯中為我國古老的紫砂工藝開拓新路,爭得榮譽。1988年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他在全面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文學、書畫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明朝

陶都宜興保存下來的明代龍窯遺址
陶都宜興保存下來的明代龍窯遺址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仲美、陳光甫、沈君用、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沈君盛、沈子澈、陳辰、徐令音、項真、陳子畦、陳六如、陳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鄭寧候。

清代

陳鳴遠、許晉候、陳隱龍、項聖思、陳漢文、徐飛龍、華風翔、蔡乾元、惠逸公、錦春、邵元祥、彭君實、蔣志雯、史萬全、史繼長、邵蘭孫、周候祥、楊友蘭、楊繼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楊懷仁、陳文居、陳文柏、葛子厚、潘虔榮、於廷、潘大和、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陳殷尚、邵裕亭、范章恩、邵旭茂、邵友蘭、邵友廷、潘緘雄、陳曼生、楊彭年、楊葆年、楊風年、邵二泉、邵恆昌、錢弘文、徐溫庭、蔣良玉、楊履曾、陳綬馥、薛懷、邵景南、陳壽福、蔣德休、吳月亭、陳覲候、朱石梅、陳蔭千、瞿應紹、鄧奎、申錫、邵大亨、邵形龍、何心舟、梅調鼎、華禎祥、華君德、許升候、潘沂寶、邵正來、潘仕成、史維高、魏孟民、王元美、吳芷來、陳用鄉、胡耀庭、邵柏原、路袞補、陳文敘、蕉雪子、吳阿昆、周永福、於子良、馮彩霞、黃玉麟、餘生、趙松亭、金士恆、吳阿根、蔣裕泰、陳光明、程壽珍、陳懋生、潘志茂、王東石、王勝長、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雲甫、沈瑞田、陳伯亭、陳研卿、盧蘭芳、邵維新、俞國良、邵雲如、韓泰、江案清、蔣萬豐、王玉林、范鼎甫。

民國

李寶珍、吳虎根、楊蓮生、蔣燕亭、范大生、程金壽、光裕、馮桂林、汪寶根、陳少亭、王玉仙、吳純耿、沈孝鹿、邵陸大、范勤芬、劉福兆、江祖臣、金阿壽、汪生義、范臣甫、裴石民。

當代

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建國后七老藝人:顧景舟、任淦庭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當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曹安祥、姚丹萍、釋延芫、耿春福、吉柏年、盛中傑等也各自身懷絕技,製作與設計皆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