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春
中國陶藝藝人
王寅春(1897-1977年),生於江蘇鎮江一戶貧民家庭。父王金寶(又名金大),原為鎮江做小燒賣出身。13歲拜趙送亭為先生,在其陶坊隨金阿壽為師,學習紫砂陶藝。
3年滿師后,上門幫窯戶當制坯客師。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藝特好而名揚上海。現代著名的紫砂壺製作大師,其制壺技術精湛,並且效率高,作品的數量也相當多,光貨和花貨是王寅春的拿手壺型。王寅春的作品深受追捧,收藏價值也非常高,人們將出自王寅春之手的紫砂壺稱為“寅春壺”,壺上都刻有“寅春”字樣。
王寅春生於江蘇鎮江一戶貧民家庭。父王金寶(又名金大),原為鎮江做小燒賣出身。由於生活貧苦,清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王金寶率妻王陳氏和4歲的兒子王寅春及剛出生的兒子王伯生來宜興上袁村,開一小鋪,以做小燒賣(開麻糕店)為生。
13歲時,拜趙送亭為先生,在其陶坊隨金阿壽為師,學習紫矽陶藝。3年滿師后,上門幫窯戶當制坯客師。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藝特好,上海客戶向他長期定製各式水平壺,他用印“陽羨惜陰室王”蓋於壺底,“寅春”章蓋於壺,從而名揚上海。後來,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贈,他寶愛此印,一生一直用這方印鈐於壺底。
1934年吳德盛定製銷往日本的300套小花盆,因期限緊迫,他率先創用模具製作,提高效率,速度加快,如期完成任務。1935年,到上海為古董商龔懷希仿製紫砂古董,使他接觸明清的紫砂精品,反覆揣摩造型特點,研究製作手法,把握住各前輩名人造壺的形和神,成功地複製陳鳴遠、徐友泉、陳光明和陳子畦等作者的作品。
1937年抗戰爆發,上海淪陷,他不惜拋棄生活用品,卻帶 回制壺樣板和特製的工具,為他以後在壺藝上的發揚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返家后仍以制壺為業,製作了銷往歐洲的15頭咖啡具和銷往泰國的洋桶、線圓等造型的壺。為解決生計亦幫窯戶製作各式中低檔茶壺,這就是盛譽一時的價廉質高的“寅春壺”(他通常只用一顆印章,不論檔次高低)。常年製作以高檔壺為主,期間也曾製作96頭紫砂高檔餐具,成為歷史之最。
水平
1956年與吳雲根各帶一個班作為成型輔導員。當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錢麗媛就是王寅春徒弟。
1959年、1960年 2次被評為省勞動模範,曾帶2批藝徒。多次承製國家領導人出國禮品“13 頭咖啡具”、“ 5頭梅花周盤茶具”,創作“玉簽壺”、“八方盅鍾壺”、“六方菱花壺”、“紋井壺”。著名京劇演員梁會超為得其《六方菱壺》曾三次慕名到廠,遂如願。江蘇畫院著名畫家亞明設計了《亞明方壺》、《六瓣高瓜酒壺》由其製作,二位名家“遷得妙想”合作而成的佳品獨具匠心,點土成金,是留世傑作。
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仍耕耘不息,為滿足同仁意願,連續幾十天,製作《牛蓋洋桶壺》50餘件,件件光澤和潤,充滿大自然的泥土芳香,得者視之如寶。74歲時還創作了《裙花提梁壺》,與半浮雕於體,用冷金黃色段泥製成,造型俏麗,線條陰陽,合度流暢。
王寅春作品
王寅春制六方鼓腹紫砂壺拍賣 成交價103.5萬
王寅春 紫泥高梅壺拍賣 成交價86.2萬
王寅春
他所制的茶壺,造型雍容大方,規矩挺括,光潤和洽,口蓋准縫嚴密,令人讚嘆不已。王寅春為人樸實,樂於助人,愛徒如子,親如家人。他以創新品種佔領市場,人稱“寅春壺”。
王寅春是位多產的壺藝家,技藝風格獨樹一幟,光素器、花塑器都帶有強烈的個性;方器規矩挺括,敦厚樸實,筋紋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很難友人企及。王寅春的一生為紫砂工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為紫砂事業培養了大批技藝人員,一生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為紫砂陶藝的繁榮和發展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紫泥高梅壺欣賞
王寅春作品
鈐印:王寅春(底)。
參閱:《宜興紫砂珍賞》P179“高瓜形”,顧景舟主編,遠東圖書公司出版,1992年1月版,台灣地區發行。
“清氣朗朗 茶韻梅香”。春風起,梅花開。點點梅花清雅宜人,香氣滿庭芳。江南春早,梅花疏影橫斜,清風中帶著花瓣氣息,令人神清氣爽,沉醉於這當下的梅韻時光。
此尊高梅壺,因身筒高、以梅花花苞為形而塑成,故名高梅。泥料乃底槽青純料摶制,壺通體不施任何裝飾,以清純的紫泥料和細潤的肌理來詮釋梅花之清氣、之文雅。耳形鋬、三彎流,壺嘴呈折角狀,圈足收底,壺蓋造型優美,壺紐與蓋陰文連貫相續,過渡自然。壺身呈梅花花苞形,壺蓋和身筒緊密,壺紐上陰線均勻分佈五條,呈五瓣花苞狀,與壺身貫通,延長,具有典型的筋紋器造型特色。壺底鈐“王寅春”印章,制壺高手王寅春以善作筋紋器聞名,此壺是他的力作之一。整壺通體圓潤、挺拔、純凈,呈積極向上之態。
用心觀此壺,似望清正高士之氣,意得梅花清氣,正直無慮,清飆脫俗,有“清高”品性。唐代黃檗禪師《上堂開亦頌》:“不是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清新高潔之馨香是從苦難中修得,哪裡有捷徑與秘訣?
高高的身筒,碩大的壺體,若以泡茶,是以眾茶友緣聚茶宴,共敘茶情為樂。此壺宜沏紅茶、普洱等熟茶,可得醇厚香郁之湯。品味紅茶的甜蜜醇厚,在早春乍寒的季節里,“忽見寒梅樹,花開漢水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楊無咎·題梅花圖)。空氣中梅香清冽,令人神清氣爽,與眾友人聚於梅花樹下,問梅茶宴,一期一會,令人神往。正如王鏊·真適園梅花盛放詩中云:花間小坐夕陽遲,香雪千枝與萬枝;自入春來無好句,杖藜到此忽成詩。攜此高梅壺入默林,與眾茶友享春日茶韻時光,此乃人生一大樂事也。
謹嚴的法度,流暢的筋紋,陰陽線面和諧,飽滿的曲線,立體交織的線條,是高梅壺氣韻生動的寫照。一壺清茗,品啜其間,清心靜氣,探究天人之際,悟通古今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