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瓢壺
半瓢壺
半瓢壺也叫曼生壺,以半瓢為器身,流短而直,把成環形,蓋上設弧鈕,把梢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壺身銘:“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泉清玩。”造型設計簡潔。半瓢壺是清代江蘇宜興,制壺名家楊彭年與金石學家、與宜興相鄰的溧陽縣知縣陳曼生合作的作品,是研究陳曼生造壺的重要資料。
半瓢壺
【名稱】:半瓢壺
【製造人】:楊彭年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尺寸大小】:高7.2厘米 口徑6.6厘米
【文物介紹】:此壺以半瓢為器身,造型設計可謂簡潔。但是,這把紫砂壺是研究陳曼生造壺的重要資料。
半瓢壺
曼生壺前後究竟制有多少,這是紫砂茗壺愛好者所關心的。今傳世見有兩把鐫刻制壺編碼的曼生壺,其一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壺銘制“茗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頻迦。”把下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其二就是此壺,現藏上海博物館。顯然,這個編號是否就是曼生制壺的實數,已不可確指,也無從考核,或許是當年的古玩商故弄玄虛。
古云:“文以簡為貴”、“畫以簡為貴”,曼生壺亦然,十分難得。雖然他造了那麼多壺,據說當年的大收藏家吳大澄想求曼生壺也多年不可得,傳為佳話。
陳曼生,即陳鴻壽,字子恭,浙江錢塘人中國清代篆刻家。曾任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書法長於行、草、篆、隸諸體。篆刻師法秦漢璽印,旁涉丁敬、黃易等人,印文筆畫方折,用刀大膽,自然隨意,鋒棱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為西泠八家之一。有《種榆仙館摹印》、 《種榆仙館印譜》行世,並著有《種榆仙館詩集》、 《桑連理館集》 。楊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楊彭年善制茗壺,渾樸雅緻,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銘刻、工隸書,追求金石味。他還與當時名人雅士陳鴻壽(曼生)、瞿應紹(子冶)、朱堅(石梅)、鄧奎(符生)、郭麟(祥伯、頻伽)等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世稱“彭年壺”、“彭年曼生壺”、“彭年石瓢壺”、聲名極盛,對後世影響頗大。
半瓢壺
半瓢壺上的文字
黃彭年生卒年月不詳,字子壽,清道光進士,官至湖北布政使。與名陶匠合作制壺時,多在壺底打“彭年”篆書方印,而其中“彭”字三撇為平行。
曼生套環鈕葫蘆壺
曼生壺是宜興紫砂壺的一種類型,從一開始就是以陳曼生為首的一個文人群體在研究、創作,是文人與民間工匠的結合,創造的一種文人壺風格,款式多樣,常有新品出現。研究曼生壺是要看茗壺的自身價值,壺形是否脫俗,壺銘、書法、印章、刻工刀法是否充滿文人雅趣。
半瓢壺制壺人陳曼生的其他作品
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陳曼生一反宜興紫砂工藝的傳統作法,竟將壺底中央鈐蓋陶人印記的部位蓋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壺蓋里或壺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台灣殷瑗廬收藏之曼生壺多達十餘件,諸如:楊彭年款陳曼生銘紫砂圓笠壺、楊彭年款陳曼生銘紫砂合歡壺,線條簡潔、做工規整,刀法純熟、刻工精細,壺底印“阿曼陀室”,運刀猶如雷霆萬鈞,顯得雄健朴茂,金石味十足;壺把下方“彭年”小印;此壺當“名士名工”壺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