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

白釉

白釉是瓷器傳統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應該是乳白色的乳濁釉,這種釉是近代才發明的。我國古代僅有元代樞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並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將不含金屬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於胎骨潔白的器物上,入窯高溫燒制而成的透明釉,釉色因白潤瓷胎的映襯而顯出白色,現在習慣上將這種透明釉也稱為白釉。

簡介


德化窯白釉如意觀音坐像(明)
工藝
瓷器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於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出現白釉。嚴格地說,白釉是一種無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白釉燒制工藝比青釉複雜,出現的時間也較青釉晚,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后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於0.75%,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

發展階段


北朝時白釉才燒製成功。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出土的一批白瓷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的白釉器。
貢白瓷唐代白釉磨盤式粉盒
貢白瓷唐代白釉磨盤式粉盒
唐、五代時期,白瓷在北方有很大的發展,增加釉面白度的措施由施化妝土改為選用高質量原料,提升了釉面光潔度接近高級細瓷標準。
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白瓷燒制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明清時期白瓷多為祭器,故數量不多,但不失精品。景德鎮和德化發明了一些新白釉品種,明代甜白瓷的主要燒制在永樂、宣德兩朝。永樂甜白瓷有厚、薄兩種, 薄的一種主要是碗、盤、高足杯等類小件器,能達到光照見影的程度,這是有名的“薄胎”器,可以薄到半脫胎的程度:其他大件器都屬厚胎。清代康熙、雍正時對永樂的仿製也很成功。另外福建德化白瓷也以白瓷器享譽世界,釉細膩瑩潤,隱現肉紅色。有“象牙白”、“象牙黃”,生產的品種包羅萬象,從佛前供器和瓷雕到生活用品都大量燒制。著名藝人有何朝宗,林朝景等。
明代德化窯白瓷的釉色有微微的淺紅(當時以此釉色為貴),清代德化窯白瓷的釉色稍微泛青。

歷史簡介


白釉最早出現在漢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白釉瓷器開始是青白色的,因為瓷器中鐵的含量高於1%就是青色的,少於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國白瓷經歷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發展過程。中國歷史上白瓷產地有德化白瓷、定窯白瓷以及刑窯白瓷等。

分類


卵白釉
白釉
白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瓷的統稱。因為底款有樞府銘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樞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體一般比較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微泛青,恰似鴨蛋殼色澤,故稱“卵白釉”。其主要裝飾手法是模印,題材比較簡單,常見的有雲龍紋、蘆雁紋、纏枝花紋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紋中間常模印“樞府”兩字,故又稱“樞府釉瓷”。“樞府”是元代掌管國家軍隊大權的重要機構“樞密院”的簡稱。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樞府”字樣的瓷器一般被認為是景德鎮為“樞密院”燒制的專用瓷器。除“樞府”字樣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還見有“太禧”、“東衛”、“福祿”、“白王”等銘文,更多的則不帶銘文。元代景德鎮窯卵白釉瓷器的創燒,為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甜白釉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定窯刻花梅瓶
定白釉
定窯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白瓷窯場。
定窯白瓷的造制始於唐代,至宋代發展到頂峰,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生產的白瓷工藝水平極高。定窯的白瓷胎體潔白,質地結實,釉色潤澤如玉,白中微微閃黃。定窯的燒制在使用匣缽的基礎上又創造了覆燒技術,提高了瓷品的產量,但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垂釉現象。
北宋後期白瓷裝飾工藝也成熟起來,有刻花裝飾者,紋飾線條粗獷有力:有划花裝飾者,線條纖細流暢;印花裝飾為多,印花紋飾構圖嚴謹,層次分明,題材有牡丹、蓮花、萱草等花卉紋,鳳凰、孔雀、鷥鷥、鴛鴦和鴨等禽鳥紋,龍則輔以雲紋或海水,此外還有嬰戲、水波游魚等。
定窯由於釉色和裝飾多有可取之處,一度為官府燒制宮廷用瓷,北方窯口爭相模仿其風格,以提升品質,形成了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瓷系,名噪一時,傳世品較多。

象牙白

白釉
白釉
象牙白 即明代德化窯的純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特別低,而氧化鉀的含量不特別高,再加上燒成時採用中性氣氛,所以釉色特別純凈。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歐洲人又稱這種釉色為鵝絨白、中國白。

甜白釉

甜白是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於永樂白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鎮甜白釉的燒製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明清時代的鬥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它的鮮艷色彩來。甜白釉在清代還有燒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澤,白而瑩潤,無紋片,也稱奶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