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府瓷
元代景德鎮窯始燒的瓷器
到元代瓷器,人們自然會想到元代青花,實際上,元代創燒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燒的一種高檔瓷器,在當時極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鎮青白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故稱之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愛,常命景德鎮窯燒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則供,否則止”,傳世品以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定燒的卵白釉瓷為多見,樞密院定燒瓷在盤、碗器的紋飾中印有“樞”、“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稱之為“樞府”釉。
樞府瓷
樞府瓷
根據景德鎮考古工作者的調查研究,樞府釉(卵白釉)類型的產品在景德鎮南岸的劉家塢,調查中發現內壁印有“樞府”的折腰碗和小足盤。高足杯內壁印有五爪龍紋。北岸出土的瓷器造型上和南岸雖然比較接近,但是壁多垂直,內壁沒有款識,龍只為三爪、四爪,當為民用商品瓷。品格很高,有五爪龍的瓷器應該是宮中用瓷。按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制定的服色等第,……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惟不許服龍鳳文,龍謂五爪二角者”。北岸窯的產品在民間流散最多。元代樞府釉類型的瓷器在各地出土和民間收藏數量相當大,北京故宮挖掘地下工程,在元代地層中就出土有樞府釉器殘片,北京元大都考古發掘和工程施工中樞府釉類型瓷器出土不少。北京小紅門發掘一座元大德九年(1305年)張弘綱墓出土有樞府釉瓷器。大德是元忽必烈以後元成宗鐵穆耳的年號,大德九年距忽必烈開國年號至元八年只有34年。屬元朝前期。安徽翕縣1984年發現一窖藏出土109件帶樞府銘文的瓷器。1987年杭州出土26件樞府釉瓷器,其中有一件帶有“福祿”銘文的作品。上海青浦縣元任氏墓、江西高安窖藏、樂安窖藏、河北磁縣南開河沉船、河北保定窖藏、新疆伊犁霍城等地出土樞府釉瓷器數量相當可觀。外國新加坡富康寧遺址出土大量龍泉青瓷的同時,也出土有樞府釉瓷器。菲律賓出土許多中國瓷器,其中就有卵白釉的樞府類型的瓷器。在新加坡居住的一位退休的昆蟲學教授,僱人在印度尼西亞挖掘古墳,將挖出的瓷器送到他家,他的家收藏各個時期各種各樣的中國瓷器,其中就有樞府釉瓷器,他在新加坡也登廣告歡迎收藏中國瓷的人到他家去購買。他雇的印尼士人還在為他不停地挖掘。韓國新安海底沉船前後打撈上來1.8萬件瓷器,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樞府釉瓷。這證明在元代,樞府釉瓷加入到對外貿易的行列,輸送到海外各國去的實例。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都收藏有“太禧”銘文印花作品。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有“樞府”、“福祿”銘文的作品。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有“昌江”銘文瓷器。中國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東衛”銘款的印花盤。在其他一些藝術館、收藏家和文物商店裡也常看到樞府釉瓷器,有的還有印花暗龍,形體相當大的精品。
元人尚白,樞府釉瓷器大量生產與元人尚白的習俗有密切關係,以蒙古貴族為主的封建政權,和其他時代漢人政權一樣,整個社會有層層階梯,樞府釉也分為不同的等級。
樞府瓷高足杯
第二,特定的官府衙門專用器,生產得最多的是樞府釉瓷器,在器物內里趁坯體濕潤時,用印模壓印出纏枝花卉,在花卉中出現“樞府”二字,花紋主要是植物類纏枝花卉。大英博物館收藏一件印有樞府字樣的盤,印的是飛鳳紋,這是很特殊的,龍和鳳都是皇帝皇后的象徵,等級最高,在封建等級制度最嚴格的元朝,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也不敢僭越,為什麼這件作品上有鳳紋?估計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宮廷訂燒,專供皇帝作賞賜的特殊御用之物。因為元朝政府規定“御之物,不在禁限”。一個是這類瓷器在限制龍鳳紋樣使用範圍法規頒布以前燒制的。“東衛”字樣,是隆鎮衛親軍都指揮使用的專稱。這也是特定官府用瓷,今後還可能發現更多的特定官府使用的作品。因為龍泉青瓷等窯系的產品上還發現有“使司帥府公用”刻銘的盤。
第三,貴族及社會上層使用的樞府瓷。那些飾三爪、四爪龍紋的器物應該是宮廷、親王、貴族類顯赫類人物使用的。還有“王”、“玉”、“德”、“國用”、“江夏”等特殊銘款的器物。這上面的字一定是很有身份的人家,可能是某些貴族通過一定途徑去訂貨而要求將這些字印上去的。還有一些沒有任何銘款,但工藝水平相當高,花紋相當瑰麗的作品也應屬於這個等級。
第四、普遍商品用瓷。樞府釉瓷既然是生活用具,是手工業產品,作坊一建立就要不間斷地生產。前三種需求量必然有限,而且封建官府掠奪性很強,經常是訂燒,或到作坊中挑選都是不給錢,或象徵性的給一點錢,這就使得作坊根本就不能維持正常生產運作。要良好運作必然要使產品投放市場,收回資金供作坊開支。事實上民間流傳的樞府瓷器數量相當大,城市文化遺址如大都遺址的發掘就出土不少。還有墓葬、窖藏、航海線上船舶停靠的港口遺址。如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瓷器銷售的目的地,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都出土有樞府釉瓷器。這類瓷器工藝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水平很高,有刻花、划花、描彩、鏤空、捏塑等裝飾。大多數是質量不如前三種,一般都光素無紋,胎體也不如前三種細膩,釉層較薄,釉色白度不高,發灰而顯渾濁。
樞府釉瓷胎體特徵。這類瓷器屬白胎,白度雖然不高,但緻密堅實。一般日用器皿作的較厚,較敦實。底足外沿露胎部分有淺淺的火石紅現象。相比之下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胎體要薄得很多,許多作品精細靈巧,燒法程度比樞府釉好得多。
樞府瓷
在新加坡看到福康寧文化遺址出土很多樞府釉瓷,有的器形較小,有的器形相當大,胎體原料,質地相當好,但大件胎厚的器物比較粗,手感很清楚,明顯生燒,釉光發木光,但手摩觸並不刺手。原來以為是地下深埋浸蝕的結果,但同時出土的青白瓷並不是這樣,光滑明亮,這些現象和上海硅酸鹽科學家的分析完全一致。
第三,器物種類和造型特點,器物種類和青花瓷器一致,多數是日常生活用具,如侈口深腹碗,造型特點是口微侈,唇沿較薄,腹體深而寬,平底,胎體厚實,堅固耐用,圈足較小而厚,足底中心有鏇挖足時在底心留下一個“臍帶狀”的小突起。
元代“樞府”瓷製作規整,品質優良,多有印花裝飾,紋飾題材以雲龍和纏枝花卉紋為常見,因“樞府”釉屬乳濁釉,故紋飾不太清晰。“樞府”瓷與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顯得尤為精緻,修足規整,足底無釉,底心有乳釘狀凸起,胎體厚薄適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長期以來,因“樞府”瓷傳世品極少,元代“樞府”瓷僅為文博界所了解認識,1982年在安徽省歙縣曾出土一批窯藏元代“樞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盤,為人們進一步認識元代“樞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引起了國內外陶瓷界的極大關注,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看后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著名古陶瓷鑒定家李輝柄說:“元瓷珍品的不斷發現,逐漸糾正了因長期缺乏考古資料而形成的元瓷量少質粗的偏見,改變了陶瓷研究中重宋、明而輕元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