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杯
高足杯
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於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徵。1984年江西省南昌縣小蘭鄉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轉杯。
高足杯
對這種上部為杯或碗形,下部為高柄當足的器物,早期的歷史文獻不見記載,直到五代十國的周羽沖《三楚新錄》才出現“高足碗”的名稱。清代朱琰《陶說》卷六《說器中·唐器》之“高足碗(原註:十國南平器)”條記:“周羽沖《三楚新錄》:高從誨時,荊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競置用之,謂之高足碗。”不過,熟悉唐宋瓷器的同行們應該都知道,《三楚新錄》文中的“高足碗”,並不是元明時期常見的那種高足杯,而是類似北宋青白瓷中常見的高圈足碗,這種碗的圈足通常高1厘米以上。有的高達1.8厘米左右,相對於唐、五代十國時期常見的矮圈足碗和玉璧底碗,這種高圈足碗確實可以稱為“高足碗”了。
《中國陶瓷史》第八章第三節在論及元代瓷器的造型時,明確指出:“四系小口扁壺、高足杯、僧帽壺及多穆壺是元代的新創品種。”並說“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口微撇,近底處較豐滿,呈以上小下大的竹節式高足,是高足杯的典型式樣。”有人對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數量做過統計,得出“就國內所藏元青花總數說,高足杯約佔22%”的結論。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鎮湖田窯清理了一處元代“樞府窯”遺跡,“此次出土的樞府瓷,在器形上以高足杯最為常見,數量佔總數的95%以上。”
對元代瓷器中為什麼會突然湧現出來大量的高足杯,筆者至今沒有看到有專家給予滿意的解釋。著名陶瓷專家張浦生先生的簡單解釋也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高足杯始於元代,它適用於蒙人善騎喜飲的習俗,最初為馬上飲酒而制(所以高足杯又稱馬上杯),後來也稱靶杯,可以擺放果實。”似乎高足杯最初是蒙古人的飲酒器具,高足杯出現的歷史背景是隨著蒙古族入主中原,從而在國內大量出現。
著名陶瓷專家劉新園先生稱高足杯在“朝鮮稱為馬上杯”。由於資料的缺乏,筆者尚不知朝鮮人為何要叫高足杯為“馬上杯”。但筆者知道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外出時攜帶的酒具並不是高足杯,而是“革囊”。追隨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曾寫道:“天馬西來釀玉漿,革囊傾處酒微香。”元代後期許有壬也有“懸鞍有馬酒,香瀉革囊香”之句。“革囊”又稱“渾脫”,“北人殺小牛,自脊上開一孔,逐旋取去內頭骨肉,外皮皆完,揉軟以盛乳酪,謂之‘渾脫’”。可以說,用“革囊”(“渾脫”)攜酒外出狩獵或征戰,才是蒙古人的特色。
再說“靶杯”之名。朱琰《陶說》卷六《說器下·明器》之“紅魚靶杯”條:“?按?靶,轡靶也,從革。……總之,皆手把處。《稗編》刀靶,《古鏡記》劍靶,皆借靶,原可通用。然《妮古錄》哥窯八角把杯作把。靶杯從手,作把為是。”朱琰在這裡明確說明了“靶杯”應該就是帶把的杯,“靶”與“把”可以假借和通用。因此,靶杯 或靶盞之名,與高足杯一樣,都是人們根據其造型給取的名字,就是指帶把(柄)的杯或盞,沒有其他什麼特別的意義。
高足杯
六朝晚期青瓷高足杯
唇口外卷,弧腹內收,高足(柄)瘦細 垂直,底馬蹄狀中間實心,灰胎瓷化程度好,腹外壁釉剝落,轉折縫處微現釉跡,杯內有微薄的青綠泛黃釉。此杯雖然厚重笨拙,但造型已趨成熟。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360餘年間,戰亂較少的江南地區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從而推動了江南地區瓷器的生產。地處水運交通要道的碼頭源九江古潯陽城,相傳是繁榮的商埠,贛北商品集散處,也是瓷器貿易的大市場。現在遺址仍然可以看到有灰胎、青黃、青綠釉等各種瓷片遍布湖灘。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因水患,潯陽城東遷到現在的九江城區(同治《德化縣誌》)。六朝潯陽城遺址是現在的七里湖,它隨著長江的水位升降,春夏一湖水,秋冬露湖灘。遺址面積3平方公里,內有牆基房址、陶瓷窯址、磚瓦窯址、冶鍊場址等。實物表明的年代與城池存在的時間相吻合。過去人們對這些遺存物都不重視,兩岸的農家把湖灘上的古陶瓷盤、碗拾大作雞食盤。這隻青瓷高足杯就來自他們的家裡。此杯在胎、釉、工藝等方面的特徵與湖灘遺存的瓷片相符合。燒造窯口應為豐城羅湖窯(唐代稱洪州窯)。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云:"豐城窯歷東晉、南朝,直到隋唐。是一處延續燒造時間較長的瓷窯之一。"此杯器型也接近《中國陶瓷》所說:"高足杯為淺碗式,下承以高喇叭形圈足,杯心印有蘭花紋,具有隋瓷的特徵。"故古潯陽城遺址出現的這隻青瓷高足杯可說是存世最早的高足瓷杯了。
元釉里紅龍紋高足杯
紅龍文高足杯
明代青花高足杯
青花高足杯
清代高足杯
有青花、鬥彩、鱔魚黃釉、冰梅等裝飾。造型和製作工藝與前代也有區別。明代高足杯足呈喇叭狀,中間柄較高。清代高足杯足外撇,杯與足之間相似兩杯底足對接,中間柄很短。圖5是筆者收藏的清景德鎮民窯青花纏枝紋高足杯。高6.7厘米。侈口深腹,下部成喇叭狀空心足,中空施滿釉。杯的口沿下繪青花如意紋,腹壁飾纏枝花紋,足壁畫焦葉紋,胎細白。
民國和當代高足杯
民國時的高足杯主要是上部的杯敞口,腹稍淺,下足高大粗壯。如鐵源主的《民國瓷器》103頁偽滿洲囚"皇宮"御用器,"綠釉描金高足杯,8x6厘米,康德年款,從杯內的字樣來看,當是薄儀賞賜之物。其釉瑩潤,金彩輝煌,為民國時期佳品。
陶瓷中的典型器物。基本特徵是盤淺,口沿微向外撇,盤心平坦,常有陰圈紋,盤下承以喇叭狀高足。盤內有三、五、七個不等的支燒痕迹,飲酒用具。明代景德鎮窯盛燒高足杯。宣德(1426-1435)時有青花海水紅龍紋高足杯,成化(1465-1487)時有鬥彩葡萄紋、纏枝蓮紋、花鳥紋高足杯,皆為出類拔萃的作品。清代仍燒青花名式高足杯,紋飾多樣。高足杯以元代最典型,之前的可以說是高足碗,而非高足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