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卵白釉瓷的結果 展開
- 卵白釉瓷
- 樞腐瓷
卵白釉瓷
卵白釉瓷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因釉色似鵝蛋,呈現白中微泛青的色調而得名。元代“樞府”瓷製作規整,品質優良,多有印花裝飾,紋飾題材以雲龍和纏枝花卉紋為常見,因“樞府”釉屬乳濁釉,故紋飾不太清晰。“樞府”瓷與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顯得尤為精緻,修足規整,足底無釉,底心有乳釘狀凸起,胎體厚薄適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明《新增格古要論》:“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的記載表明,帶“樞府”銘的卵白釉器在明代人眼中已是十分珍貴的佳作了。“樞府”字樣的為元朝軍事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除“樞府”外,卵白釉瓷器上還有“太禧”、“福祿”等銘文,然而大多數器物上則沒有銘文,因此清《景德鎮陶錄》中所列“樞府窯”條目當是不確切的,而將這類器物稱作樞府器或卵白釉器則較為恰當。燒造卵白釉器的窯址目前已在景德鎮湖田地區發現,卵白釉器從元一直燒造至明代早期。
元朝徠統治者青睞卵白釉瓷,應該和“元人尚白”的民族習俗有關。那種失透狀的神秘、凝重,吻合樞密院的軍事活動及太禧院的祭祀活動。宋代崇尚偏青如玉的青白瓷,元代崇尚偏白乳濁的卵白釉,時代審美趨向迥然不同。景德鎮窯制瓷工藝的創新,迎合時尚、與時俱進。其窯火千年不息的原因,由此也可探知。
胎釉
卵白釉瓷
印花
瓷器的裝飾以印花為主,圖案題材較簡單,以纏枝花卉紋為常見。製作精進的纏枝花卉紋樣中常有“樞府”、“太禧”、“福祿”等銘文。除花卉紋外,尚有精細的雲龍紋,龍呈五爪。《元史·輿服志》:“雙角五爪龍臣庶不得使用。”可見凡印有五爪龍的器皿當為宮廷用瓷無疑,而元代傳世帶五爪龍的製品主要是卵白釉器。
器形徠
卵白釉的器物以碗、盤、杯類小件器為多見,其中小足、平底、敞口、深腹折腰碗與高足,敞口、淺腹高足杯等器型頗為典型。器物燒造時多採用砂渣墊燒,故底足多有粘沙痕,局部呈現紅褐色小斑點。器皿內外施釉,圈足底部多無釉,底心有乳釘狀突起,碗、盤類器多呈大口小足的形狀,口沿胎薄,圈足厚重,圈足端斜刀修削,故足端呈斜面狀。
卵白釉瓷
二看胎,卵白釉瓷的胎比青白瓷胎厚。
三看釉色,卵白釉色偏白失透,沒有青白釉“明如鏡”的玻璃光。
四看圈足,卵白釉瓷圈足小,足壁厚,削足規整。底足均為露胎,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有明顯旋紋。因為採用鋪沙渣的墊餅仰燒法,所以底足除常有鐵質斑點外,還常粘有窯渣。
卵白釉瓷的“樞府”二字銘文可以印證。“樞府”是樞密院的簡稱。樞密院為元朝最高軍事機關。元朝重軍事,樞密院的權位可想而知。樞府卵白釉瓷就是樞密院在景德鎮窯定製的用瓷。卵白釉樞府瓷由朝廷設置的“浮梁瓷局”監造。在元代卵白釉瓷中,還有印有“太禧”銘文的,這是太禧宗禋院(元朝專掌朝廷祭祀機構)定製的用瓷。由此可知元朝統治者對卵白釉瓷的鐘愛。
代表器物
“樞府”瓷折腰碗高7.7厘米,口徑19.3厘米,足徑6.3厘米,敞口,斜腹,折腰,圈足。此器採用印花工藝在內腹壁為一周回紋,在回紋對應處印有“樞”、“府”二字,回紋下為一周連體花瓣紋,折腰處與內底形成一個斜圓地,內印雲龍紋,龍紋小頭,鹿角,無發,細頸,軀體瘦長有力,三爪。龍體身披火焰紋,昂首曲身騰飛於祥雲之中,氣勢恢宏。此雲龍紋與元青花的雲龍紋造型基本相同。器外壁腹部顯露一道弦紋,將腹部分為上下兩層。腹壁見拉坯旋紋。體施卵白釉,釉色呈鴨蛋青色,釉層失透,釉面瑩潤。圈足厚實,無釉,足端平切,外削一刀,內壁微外斜,底心有旋紋及乳釘狀。
元代卵白釉的出現,為青花、釉里紅奠定了基礎,雖然它讓位給了青花瓷,但它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依然為人們所讚美。元代“樞府”瓷器因傳世品極少,故在國內外藝術拍賣會上極少露臉,它的市場價位僅能以宋元青白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場價格進行比較參考,2003年7月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隻明永樂甜白釉暗花鳳紋盤以77.6萬港幣成交,由此估測,製作精美的元代“樞府”瓷器其市場價格也是不菲的。物以稀為貴,作為元代“官”瓷,“樞府”瓷將會進一步得到收藏界的認同。
萬曆二十五年刻本《格古要論·古饒器》條謂:“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樣毛口者,體雖厚色白且潤尤佳,其價低於定。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新燒者足大,素著欠潤,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卵白釉瓷
元末孔齊著《至正直記》中卷二《饒州御土》條謂:“饒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堊,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貢余土作盤、盂、碗、碟、壺、注、杯、盞之類,白而瑩色可愛,底色未著油葯處猶如白粉,甚雅。薄難愛護,世亦難得佳者。今貨者皆別土也,雖白而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