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白瓷
甜白瓷
永樂填白是“甜白釉徠”燒造中的一種工藝,以前發現的永樂甜白,無論厚胎、薄胎、半脫胎都沒有填白工藝留下的特徵,因而給世人留下懸念和誤區。填白是一種工藝,跟顏色無關。填白瓷是在燒好的瓷器上描摹瀝粉,堆垛圖形,然後再填青花色釉,再入窯二次或三次入窯燒制。工藝複雜尤為難得。因為釉色白而瑩潤猶如白糖,故被後人稱為“甜白”。
甜白瓷:也叫填白釉,是明代永樂年間,由景德鎮瓷窯創燒的白釉瓷,系宮廷祭器,宣德以後多有仿製。其特點:胎體較薄,釉面柔和,釉色似棉白糖,故稱“甜白”。器物常可見透光刻紋或印紋。永樂甜白價高一等。清三代亦有仿製,區別是工藝精湛,輕盈秀麗,胎壁極薄。
甜白瓷器徠
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一書,在卷二十二永樂、宣德窯條中有“二窯皆內府燒造,以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的記載。王世懋《窺天外來》一書再次引用此數語。二書都只提甜白一詞,至於因何得名,未加任何解釋。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時除大量燒制青花瓷器外,白釉瓷器也適量燒制。永樂白瓷胎薄,以盤、碗、高足杯、高足碗居多,器皿內部
多印有龍、鳳及花卉紋,無款者較多,有款則在器皿內底中心和碗壁等部位,均為陽文篆書款。宣德白瓷器與永樂大體相同,唯胎較厚,印花紋飾不如永樂清晰。釉層稍厚,多數有眼,但多有款,為青花及刻劃兩種,款均為楷書,6字,外有雙圈。清代對明代白瓷的描述比較具體,形容白色的有牙白、奶白、瑩白,形容質感的如象牙、牛奶、堆脂或玲瓏剔透,把永樂、宣德時期的白瓷概括得淋漓盡致。近代評瓷者又從色調角度出發,把古代瓷器釉色分為暖色和冷色,而永樂、宣德時期的甜白都或多或少的帶有牙白和奶白色調,故屬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