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鄂鎮

重慶黔江區的鎮子

鄰鄂鎮位於重慶市黔江區東南邊陲,地處渝鄂邊區交界處,灰千梁子南麓,東與湖北省咸豐縣甲馬池鎮接壤,西頻蓬東鄉、正陽鎮,北臨舟白鎮,南接五里鄉。幅員面積徠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50米,轄4個村2個居委會,35個村(居)民小組,耕地面積13984畝。截至2020年11月1日,鄰鄂鎮常住人口為7115人。

概況


鄰鄂鎮位於黔江區東部,東與湖北省咸豐縣甲馬池鎮接壤,西瀕蓬東鄉、正陽鎮,北臨舟白鎮,南接五里鄉。平均海拔1050米。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1.33萬人。轄沙子場、五馬頂2個社區,艾坪、高坪、松林、鄰鄂4個行政村,35個村(居)民小組。
[代碼]500114104:~001沙子場居委會 ~002五馬頂居委會 ~200艾坪村 ~201高坪村 ~202松林村 ~203鄰鄂村

沿革


清代為五里鄉。民國17年廢里置區后屬第一區,為五里鄉上排;編15個保時,為五里鄉11—15保;解放後為五里鄉轄地,屬河口區(后改為第二區);1952年將序數“保”改為“村”,同年1月5日,五里鄉析置蓬東鄉;1953年,蓬東鄉析置鄰鄂鄉,以境內的鄰鄂村命名,意即地與湖北毗鄰;1958年10月建立鄰鄂公社,1983年更名為鄰鄂鄉。1997年,面積35.5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香路、川湖、結龍、花坪、高坪、新塘、坪上、石山、竹林、松林、鄰鄂、龍泉13個行政村。2001年11月改為鄰鄂鎮。

鄉鎮簡介


邊界市場一沙子場跨兩省(市),民風古樸,市場繁榮,被譽為深山裡的“中英街”,是渝鄂邊界過往客商匯聚之地,是黔江東南最具活力的邊貿市場。為此,區委、區政府將鄰鄂定位為邊界貿易集鎮,賦予了鄰鄂建設以商貿、工業於一體的邊貿重鎮的歷史使命。

人口數據

鄰鄂鎮人口數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
常住人口7115人
鄰鄂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0998
5735
5263
家庭戶戶數3244
家庭戶總人口(總)10985
家庭戶男5722
家庭戶女5263
0-14歲(總)3534
0-14歲男1990
0-14歲女1544
15-64歲(總)6693
15-64歲男3364
15-64歲女3329
65歲及以上(總)771
65歲及以上男381
65歲及以上女39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0659

鄉鎮轄村

艾坪村 高坪村 松林村 鄰鄂村

地理氣候

鄰鄂鎮位於東經105°13'—110°18'、北緯28°06'—32°19'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
鄰鄂鎮的山區
鄰鄂鎮的山區
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氣溫在27-29℃,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溫潤多陰、雨熱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較多。

鄉鎮經濟


千畝煙場
千畝煙場
工業經濟迅猛發展,全鎮12家煤炭工業企業年產量25萬噸以上,主要銷往周邊區縣,年產值2000餘萬元,利潤400餘萬元。
農業產業化建設邁出新步伐,產業結構日臻完善。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已建成骨幹經濟項目烤煙,常年種植在3500畝以上,後續產業中藥材、高山蘿蔔、花椒等項目已初具規模。

特色產業


全鎮推行由大戶對部分摞荒和分散種植土地進行承包,並實現了土地合理流轉1760畝。重點將烤煙種植生產向最適宜區,向好田、好地,向大戶、能幹戶轉移,重點向產量高、質量優、效益好的區域轉移,促進土地的高度集約,推動全鎮烤煙生產朝規模化發展。
全鎮已建成1000畝科技示範園區1個,新修烤煙路27公里,新建煙水配套池25個,安裝管網74公里,水樁1萬根,新建KH—3智能化烤房50座,KH—8智能化烤房80座,修建人工影響天氣固定炮站一所,煙水配套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該鎮烤煙產業的建設,特別是示範園區內的烤煙生產建設,生產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烤煙種植規模得到了極大提高,煙農的種植方式和生產觀念得到了明顯改變,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
鄰鄂鎮在艾坪村發展的高山蔬菜——300畝山葵,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成為艾坪村民增收的一個新亮點。

建設措施


加強沙子場工商業邊貿特色集鎮建設:依託集鎮土地、公用設施等資源,實行
鄰鄂鎮-農業發展
鄰鄂鎮-農業發展
“以地生財,以地聚財,滾動發展”的經營思路,以優惠的政策引導更多農民進入沙子場居住,逐步形成產業發展,人口聚集,市場擴大的良性循環互動機制,增強吸納農村人口來發展邊貿集鎮。並按獨具邊界特色的沙子場集鎮總體規劃設計來建設,把沙子場建設成為環境優美、風貌獨特、民族風情、社會文明的新型邊貿集鎮。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鄰鄂鎮黨委、政府完成了集鎮建設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規,投資376萬元,以水、電、路改造為重點,切實加強了沙子場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鎮府駐地由原來的五馬頂遷移至沙子場,新建了政府辦公樓、宿舍樓、社會保障大廳和計生服務站,使政府機關面貌徹底改變。該鎮征地29畝、拆遷26戶,完成了沙子場主街道600米長的主體工程,主街道的排水溝、攔馬石工程已全面完工,對120米街道進行了硬化。集鎮土地得到有效盤活和利用,新增房屋面積8000平方米,集鎮面積達到0.0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已達到13.5% 。
堅強以水、電、路、通訊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變山區面貌。一是暢通出境公路,加寬、改直、硬化主幹道麻田壩至沙子場的公路建設;接通五里、舟白,實現村村聯網;利用農網改造實施,理順用電體制,對全鎮用電設施、網路進行全面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用電入戶率達95%以上;三是用三至五年時間逐步解決全鎮8000餘人的飲水困難;四是逐步實現村村、組組通電話、通光纖電視工程,移電話網路覆蓋率達100%,電視覆蓋率達90%。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速煤炭工業發展:按“發揮資源優勢,培植骨幹產業”的方針,做大做強工業企業這塊“蛋糕”,用活政策,強化管理,依法依規有限開採煤資源,扶優、扶強、培植龍頭企業,擴大規模,增強企業活力,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收。
加快農業產業化調整步伐: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途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推進農業農村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發揮鄰鄂獨特的地理優勢,穩住烤煙骨幹經濟項目,根據本地特色農村產品資源,在“特’’和“優”上做文章,圍繞“煙、畜、林、菜、葯”等項目大做文章,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體。

發展目標


鄰鄂鎮將著力打造渝鄂邊界經濟強鎮;堅定不移地建設5億元鄰鄂,到2012年躋身全區10強鎮;全力建成5萬頭生豬、8000畝烤煙、6000畝中藥材三大基地;努力培植煤炭工業、商貿加工、林業生態、勞務服務四大產業支撐。
年均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億元,平均增長35%;5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0萬元,年均增長25%;地方財政收入2500萬元,年均增長32%。
在重點發展項目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擴大規模為前提,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不斷加大農業骨幹產業的培育。全鎮逐步形成“一頭豬、一根煙、一棵葯、一袋米”等為主導的“一村一品”的高效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堅持科學規劃: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適當超前,立足工商興鎮,全面啟動集鎮建設,邊界工商集鎮框架基本形成,獨具特色的邊貿優勢逐步得到凸顯。全鎮GDP實現4000萬元,人均純收入1800元,本吸財政收入120萬元,人均糧食500公斤以上,城鎮化率達12%。
到2010年,上規模、強功能,集鎮建設初具規模。堅持突出重點,強化集鎮功能,提高城鎮化水平。到2010年,沙子場邊界工商貿易初具規模,達到1平方公裡面積2000人以上的城鎮人口的集鎮規模,光纖、通訊\(環衛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環境保護與鎮容鎮貌明顯好轉;3—4個主體產業初步形成,街道美化、整潔,街道路燈率達80%以上,綠化覆蓋率達25%以上;商業、餐飲、住宿、休閑、娛樂設施配套齊全,有吸納500—1000剩餘勞動力就業的二、三產業。實現GDP6000萬元,人均純收入2000元,本級財政收入150萬元,城鎮化率達18%。
到20徠20年,擴領域,聯點面,鎮村一體共發展。立足邊界優勢,打造民族風情集鎮。到2020年,GDP實現8000萬元大關,人均純收入2500元,本級財政收入200萬元,城鎮化率達30%。品位獨特的沙子場邊界工商集鎮、民族風情鎮的功能齊全,集鎮輻射帶動作用凸顯。建成2平方公里的面積,4000人以上的集鎮規模。以沙子場為主體,公路主幹道為主線,幹道兩側依次依規擺設現代化農莊,連接五馬頂原政府所在地集鎮(此地可設置1—2個工業力口工點),點線連接,渾然一體,成為全區經濟實力較強、輻射能力明顯、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環境優美、風貌獨特、社會文明的新型集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