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亦稱“教育經濟條件”。教育過程所佔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即教育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總和。人力資源包括教育者人力資源和受教育者人力資源,即在校生數、班級生數、招生數、畢業生數、行政人員數、教學人員數、教學輔助人員數、工勤人員數和生產人員數等。物力資源包括學校中的固定資產、材料和低值易耗物品。固定資產分為共用固定資產、教學和科學研究用固定資產、其他一般設備固定資產。

教育資源的構成,由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教育資源在具備社會資源的一般性特點外,還具有以下幾方面的自身特點:公益性、產業性、理想性、差異性、流動性

簡介


簡介
簡介
千萬年來,教育資源伴隨著教育實踐,不斷積累著、擴展著、豐富著自身精神的和物質的內涵,成為我們今天的教育事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土壤。教育史家認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歷朝歷代的聖賢們,基於對各種各樣的與教育有關的資源的認識、利用和積累,使得教育資源逐步形成了今天這樣內涵豐富、理念紛繁、結構龐雜、產業興盛、自成一體的資源系統,成為源遠流長的人類文明的精華和重要組成部分。從本質上說來,教育本身沒有高低、上下、公私、貴賤和內外之分,有教無類。由於教育的客觀性賦予了教育所具有的公共性和產業性的雙重屬性,在實踐中,教育資源便呈現類型的多樣性。
教育資源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與網路平台進行了有機的結合,新興的網路教育社區、教育博客、校園網等平台,已將教育資源在網上進行了共享,這樣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與地域的概念。由於教育系統信息化平台的發展應用,尤其是根據教育部的十二五規劃,眾多教育資源將融入整體的教育雲平台當中,以學校教育社區為現有的教育網、校園網升級,為無網站的學校提供新一代教育網、校園網、班級網,同時將大量的教育資源整合一起,變成整體雲平台的一部分,必然成為其升級和新建的最佳選擇,亞洲教育網素質教育雲平台是國內首個實現三網合一的智慧教育雲平台,實現網際網路、電信網、廣電網跨平台使用並且手機簡訊支持聯通、電信、移動全網覆蓋。而在未來,教育資源將是這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將成為這一系統當中重要基礎。

分類


教育資源的分類方法有多種,按其歸屬性質和管理層次區分,可分為國家資源、地方資源和個人資源;按其辦學層次區分,可分為基礎教育資源和高等教育資源;按其構成狀態區分,可分為固定資源和流動資源;按其知識層次區分,可分為品牌資源、師資資源和生源資源;按其政策導向區分,可分為計劃資源和市場資源,等等。制度作為教育資源,它既可以是市場導向的,從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其它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也可以是計劃導向的,從而使市場機制在教育資源配置中難以有所作為。古往今來,在各個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們因各自所處時代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同,對於教育資源的屬性、價值、用途、利用方法和實現途徑等有著各自不同的認識。新資源觀認為,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教育資源作為公共資源的一種,受教育者(公眾)始終是受益主體。因此,自從有教育歷史以來,教育資源便承載著人類理想和社會公德的負荷,被視為厚德載物的載體。教育資源是公共社會資源和市場經濟資源的混合體。教育資源在具備其他公共社會資源所具有的屬性和功能的同時,也具備其他市場經濟資源所具有的屬性和功能。市場配置教育資源,就是按照市場運作規則,將教育資源的經營、管理、收益等權利,以制度的形式明確賦予教育主體——學校以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

構成


公益性

教育資源的公益性是指公眾受益的特性。公眾受益是教育資源最為集中的體現。教育是一項公益性事業,這是人們對教育的利益屬性和價值特徵的基本判斷,事實上也是人們從利益歸屬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對教育運行規律的基本概括。維護教育的公益性是我國憲法和法律賦予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和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國家和政府的責任,是在制定涉及教育的法律法規時,要在保證公正公平的前提下,首先考慮以教育資源的投入使用方式來確保公益性的維護。教育資源的公益性的實現,是教育本質的根本體現,也是教育資源的核心價值所在。

產業性

教育的產業屬性是與工業經濟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出現,以及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的變化緊密相關的。同時,也應看到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結構群體,具有多重性、類別性、動態性和交錯性。教育的屬性並不是單一的,它既有傳統觀念的社會公益屬性,也具有產業屬性,但兩者並不對立。教育資源的產業性是教育的物質屬性的客觀特徵。

理想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寄希望於未來的事業。教育理念、教育方針和教育價值觀念,通常直接體現著現實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教育是一種期待: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期待,社會對人發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對理想的憧憬;或者乾脆直接說,教育就是對理想的追求。中國春秋時代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的教育道德修養。戰國時代的教育家孟子所推崇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浩然之氣,唐朝教育家韓愈所倡導的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的德育主張,以及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為了教育無私奉獻精神,無不閃爍著教育理想的光芒。

繼承性

和所有的資源積累一樣,教育資源也不是現代人獨有的發明創造,是伴隨著教育的傳承,一代一代繼承而來的,也是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許多先行者教育理論思維的結晶。所不同的是,教育資源的繼承總是帶有鮮明的公共性和崇高的社會理想性色彩。教育資源的繼承多以社會化公共產品為載體,以精神文化成果為體現,最終為實現教育自身價值服務。教育資源,是人類精神財富的核心所在。

差異性

教育資源的差異性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所造成的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平衡性、管理體制和供給方式的差異性、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形成的。教育資源的差異普遍存在於人類教育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構成了教育行為過程和效果的差異。在我國,教育資源的地區和城鄉差異,是教育發展的一個突出矛盾,也是中國教育差異性的顯著特色和具體體現。教育投入的差異,教育環境及條件的差異,生均教育經費的差異,教師收入的差異,師資水平及教學質量的差異等,說到底,都是教育資源的差異。這種差異在地區和城鄉之間明顯地、普遍地存在著,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整體平衡發展,是制約國家教育戰略實施的關鍵因素。

流動性

教育資源的構成因素的多元性和複雜性決定了教育資源本身的不穩定性。其中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還有政策導向和社會經濟條件發展變化的因素等。教育資源流動性主要表現在:教師資源的流動、學生資源的流動和經費資源的流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