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登天塔

雄獅登天塔

“雄獅登天塔”由舞獅演變而來。陶寺舞獅相傳始於隋,盛於唐,歷經宋、元、明、清,久盛不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目錄

正文


襄汾陶寺被稱作是華夏文明之根而名播海內外,不僅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發掘出帝堯陶唐氏建都的古城遺址,發掘出中國最古老的觀象台,而且因為它許許多多精彩的文化藝術,而作為2005年12月首批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雄獅登天塔”即是當地民間藝術中出類拔萃的一項。
圖片
圖片
宋時即出現了板凳疊塔,開始三五層,以後逐漸加高,發展到解放后的十一、二層,高近兩丈,雄獅攀登而上。由於陶寺古老文化的浸潤,陶寺舞獅有著它獨特的風格和藝術魅力,獅子形象,大鼻高額、盆口圓目、金毛抖擻、既有威武不屈的氣勢,又有祥和可愛的面貌。 “雄獅登天塔”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叫獅子上板凳,是陶寺正月里鬧元宵南河裡人的絕活。大獅子由兩人扮演,四個小獅子各為一人扮演,進的場來,嬉戲跳躍,滾打翻身,摔筋斗雲,後上“天塔”。舞繡球者大都為習武藝人,南拳北腿,套路嫻熟,飛腳跌叉,騰挪跳躍,動作很是利索。只見舞繡球者,手拿五彩繡球,先爬到頂端,燃放鞭炮,口哨長嘯,把獅子引上頂層。大獅子由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動作協調,配合默契,大膽沉著,奮勇向上。
近年來在著名藝人李登山和梁鐵鎖的合作下,推陳出新,表演技藝不斷改進,使這一民間藝術大放光彩。過去疊塔用的板凳,從各家借來,長短高低相近,疊塔時用草紙墊平取穩。現在板凳統一製作,穩定度大有提高,因此“天塔”由過去的23條板凳增加到現在的29條,疊15層,高近10米,且無任何特殊固定,危乎高哉壯哉舞獅必有鑼鼓配樂,鑼鼓隊的服裝都是一色的鑲嵌綠邊的黃色“英雄服”,腰扎帶有護心鏡的緊身五彩帶,頭裹五彩花邊絲巾。鑼鼓節拍與表演技藝緊密配合,隨著舞獅內容每一環節而變化,從獅子進場時的“急急風”曲牌,場地表演時的“馬腿”曲牌,到塔頂表演時的“撲燈蛾”曲牌達到高潮,樂聲鏗鏘,抑揚頓挫,時而音調 平緩,時而節奏重急,緩時如平和弦樂,絲絲入扣,節奏鮮明,讓人愜意;急時如驚濤拍岸,瀑布飛濺,扣人心弦。舞繡球人,乃一女性,巾幗不讓鬚眉,身手矯健,碎步生風,飛腳踢打,技高一籌;舞獅者,飛身跳躍,動作靈活,獅上站獅,創新創奇,確是別開生面。先是進場起舞,抓耳撓腮,妙趣橫生,再是勇登天塔,只見舞繡球者,在“塔”中如乘電梯頃刻之間直升塔頂;先是舞獅者,由四人扮兩隻大獅,左鑽右出,八面威風,盤旋而上,靈活自如,后是塔頂表演,六獅由九人表演,群集塔頂,翻騰跳躍,凌空而舞,真是膽壯氣雄,壯志凌雲,攬月摘星,氣沖九天。最後從獅子口中吐出兩條祝賀彩標。其整套表演集雜技、武術、舞蹈於一體,融器樂、服裝、道具於一體,風格獨特,場景驚險,令人嘆為觀止。“雄獅登天塔”獨立於世界藝術之林,堪稱“中華一絕”。
圖片
圖片
正是:板凳疊塔十五層,一呼八應敢稱雄。巾幗舞獅亮英姿,雄獅戲球顯技能。
藝高膽大不懼險,氣壯力足敢攀登。壯志凌雲千山低,雄獅精神千秋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