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授時

觀測天象以確定時間

觀測天象以確定時間。早在4300年前古人就已經能“觀象授時”,並確定了陰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節氣。

基本介紹


觀象:觀測天象;授時:確定時間。
“觀象授時”這一術語是清代畢沅在《夏小正考證》中首先提出來的,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原始民族的天文學只是,也表達了先民在上古時期制歷依據天象的事實。在有規律地調配年、月、日的曆法產生以前,中國古代漫長的歲月都是觀象授時的時代。我國古籍《尚書·堯典》、《夏小正》、《逸周書·時訊解》等書里都有不少觀象授時的記述。
現存典籍最早而又比較完整記錄觀象授時的文字是《尚書·堯典》。
其文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堯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賢能者,敬順天理,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掌握其規律,以審知時候而授民,便於農事。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這一段意思是,帝堯說:你們羲氏和氏子弟,觀測天象,得知春夏秋冬一年有366日,又以置閏月的辦法調配月與歲,使春夏秋冬四時不差,這就可以信治百官,取得各方面的成功了。可見上古帝王對觀象制歷何等重視,更看出星曆在指導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在社會職事上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