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抗日根據地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

大徠青山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於1938年10月在大青山地區建立的抗日根據地。

歷史記錄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系晉綏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
1938年120師一部進入大青山開闢根據地
1938年120師一部進入大青山開闢根據地
1938年6月,第120師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在平綏鐵路(今北京-包頭)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游擊根據地的指示,以第358旅第715團、獨立第4支隊和師騎兵營一部共2300餘人,組成大青山支隊,三五八旅旅政治委員李井泉任支隊長兼政治委員,執行開闢大青山地區的任務。7月,大青山支隊由山西省五寨縣出發進至平魯左雲右玉地區,進行向大青山挺進的準備工作。8月,從殺虎口越過長城,進入綏遠涼城縣境內,經廣漢營沿岱海灘北上,於28日進佔蠻汗山中心地帶的太平寨。為了保障晉西北與大青山的聯繫,支隊決定留第715團第1營開闢以蠻汗山為中心的綏南根據地,主力繼續北進。9月1日夜,支隊主力在旗下營與三道營之間,衝破日偽軍的攔阻,跨過平綏鐵路,進入大青山腹地甘溝子、大灘、八墩地區,與中共地方組織領導的蒙漢人民抗日游擊隊會合。3日,襲擊陶林城(今察哈爾右翼中旗),殲日偽軍一部。爾後,回師大灘地區,並組建了綏蒙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發動與組織群眾,展開創建綏中根據地的活動。10日夜,支隊以第715團兩個營的兵力,進攻四子王旗地區的貿易中心烏蘭花鎮(今四子王旗鎮),經3個多小時的激戰,斃傷偽蒙軍一部,俘70餘人,繳槍70餘支、軍馬80餘匹。攻佔該鎮后,廣泛宣傳中共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民族政策,得到各階層人民的熱烈擁護,打開了大青山地區的抗日局面。支隊決定一部兵力留綏中,主力插進綏西。20日,支隊主力在武川以東的后窯子地區擊退數百名日偽軍的阻攔,斃傷其80餘人,進入歸綏(今呼和浩特)至武川公路以西地區,展開創建綏西根據地的鬥爭。10月1日,奔襲包頭東北石拐子據點,殲敵一部。中旬,又襲擊了平綏鐵路歸綏至包頭間的蘇安蓋、陶思浩、察素齊(今土默特左旗)、畢克齊等日偽軍據點,並破壞鐵路一段,毀汽車4輛,殲日偽軍一部,進而威脅包頭、歸綏之敵。至此,大青山支隊在綏南、綏中、綏西的廣大地區展開了游擊戰爭。日偽軍為了鞏固統治區,消滅迅猛發展的大青山支隊,先後於11月上旬和12月中旬,分別以3000餘人的兵力對綏中,以2000餘人的兵力對綏西發動圍攻。大青山支隊在蒙漢兩族人民群眾的支援下,採取堅壁清野、組織游擊小組廣泛出擊和內線外線作戰相結合的戰術,展開反圍攻。在綏中地區,11月3日,支隊一部在馬家店大廟設伏,斃傷日偽軍20餘人,擊毀汽車3輛。6日,在大灘誘使陶林和旗下營出動的日偽軍自相誤戰4個小時,傷亡百餘人。在綏西地區,游擊隊不斷襲擊武川、薩拉齊、百靈廟日偽軍據點;主力部隊在馬廠梁、大溝、德勝溝門等地予日偽軍以打擊,殲其200餘人。日偽軍被迫撤回原據點。在此期間,支隊留在綏南的部隊,以蠻汗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挫敗了日偽軍的多次圍攻,保障了晉西北與大青山的聯繫。大青山支隊經過4個多月的轉戰,初步開闢了歸綏至武川公路以西至綏西、歸綏至武川公路以東的綏中,及平綏鐵路南以蠻汗山為中心的綏南等3個游擊根據地,使綏遠和山西的抗日游擊戰爭緊密配合。

抗戰勝利


年底,黨中央決定讓120師挺進冀中等地,在兵力已經被大部分散中央留用的情況下,120師師長賀龍指出:挺進冀中是中央軍委戰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環,這項任務必須完成,同時,晉西北根據地也要堅持,兩者必須兼顧。賀龍堅決地說:“晉西北的天下是我們打開的,晉西北根據地是我們東進的依託,不能丟給別的人,要把358旅留在晉西北,讓群眾知道,我們去了晉中,120師還在晉西北。”這個決定後來被證明是極正確的,充分說明了賀龍同志的遠見卓識。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使用的武器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使用的武器
12月下旬,大青山支隊第715團主力奉命隨第120師師部開赴冀中抗日根據地后,按賀龍同志的部署,留下4個連的兵力和獨立第4支隊共500餘人,堅持大青山地區的鬥爭。至1939年上半年,部隊發展到1700餘人,擴編為3個營,改編為大青山騎兵支隊。1940年夏,支隊擴編為3個團。7月,李井泉調回晉西北后,姚喆接任司令員。8月,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在逐步建立鄉、區縣各級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成立了綏察(察,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河北)行政辦事處,轄綏南、綏中、綏西3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1年4月15日,綏察行政辦事處改稱為綏察行政公署,轄綏南、綏中、綏西、綏東4個專員公署。
由於中央總部部署,主力被調走,大青山根據地遭到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多次圍攻,根據地面積日益縮小,1942年,綏中區喪失,八路軍僅能在綏西、綏南一帶堅持游擊戰爭。10月,中共晉綏分局將綏遠和雁北合併成立塞北軍分區,綏遠區黨委改為中共塞北工作委員會。與此同時,大青山黨政軍機關組織武裝工作隊、騎兵分隊和兩個工作組,進入綏中區開展工作。1944年8月,大青山根據地軍民配合晉西北八路軍的秋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到1944年底,大青山根據地基本恢復。1945年6月,國民黨頑固軍進攻大青山地區。8月中旬,頑軍被逐回河套。八路軍隨即發起戰略大反攻,以騎兵旅、第二十七團一部會同教導第二隊等武裝,由偏關向托克托和林格爾挺進,掃清了平綏路沿線敵軍據點,奪取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簡介


大青徠山抗日根據地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最高峰海拔2255米,平均海拔1700米。此地距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約70公里,這裡峰巒起伏,山大溝深,地勢十分險要。作為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的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就建立在這裡。

背景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建立於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初期。1938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開創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

歷程


1938年8月,八路軍120師組建的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協同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和所屬游擊四支隊,共2300多人開始挺進大青山。10月初,部隊越過平綏路挺進大青山腹地,經過艱苦的努力,逐漸創建起了包括綏東、綏南、綏中、綏西四塊根據地的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從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開始創建起,八路軍和蒙漢各族人民就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殊死搏鬥。從1938年9月到1942年10月的4年時間裡,共斃傷日偽軍2000餘人,俘虜近千人。

意義


大青山根據地有效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牽制了日偽軍的西進南下,成為陝甘寧邊區和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北部屏障。此外,根據地還建立了連接蘇蒙的秘密交通線,成為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聯繫的重要橋樑。

學生軍


在大青山根據地的抗日戰士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年齡只有15到19歲,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學生軍”。他們就是由山西太原成成中學師生組成的抗日游擊隊,1937年,經周恩來批准,“成成中學師生抗日義勇隊”成立,隨後又改編為“師生抗日游擊隊”。成中師生400餘人在共產黨員劉墉如校長的帶領下,舉校從軍,奔赴抗日戰場,挽救民族危亡。1938年6月,全體師生隨同八路軍120師715團轉戰塞北,創建大青山游擊根據地。8年抗戰中,共有200多位成成中學師生為國捐軀,血沃大青山。“少年強則中國強”,強國論壇網友“享受自然51”表示,“成成中學師生們的英勇表現,展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中國擁有這樣的年輕人,最終打贏抗日戰爭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