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調心圖

二祖調心圖

《二祖調心圖》是五代畫家石恪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畫,現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畫面展現了兩個禪定狀態的高僧。其一,頭枕屈臂,趴在一隻睡虎身上,臉部的五官擠壓在一起,呈現了睡眠的神態。其二,彎臂以手托腮,依在自己的右腿上,同樣表現了睡眠的神態。但兩者有所不同。前者全身依託於睡虎,可謂“沉睡入泥”,生動地表現了高僧達到了酣睡入夢、超脫一切的禪定境地。而後者的頭軀則是依託於自身的支撐,入微地表現了高僧若有所思、靜心似睡的禪定狀態。簡而言之,前者突出了一個“靜”字,而後者則突出了一個“酣”字。

《二祖調心圖》在表現手法上“刪繁就簡”,“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正是道家精神的體現。

畫作內容


二祖調心圖
二祖調心圖
二祖調心圖
二祖調心圖
此圖描繪慧可、豐干二位禪宗祖師調心師禪的景象,慧可為禪宗二祖,雙足交叉而坐,上身赤裸,光著腳,他以胳膊支肘托腮,支在自己的右腿上,呈現出了睡眠的神態。豐干禪師頭枕屈臂,寬鼻疏眉,趴在一隻老虎身上,五官擠壓在一起,同樣表現了睡眠的神態,但兩者有所不同,禪宗二祖的頭軀則是依託於自身的支撐,入微地表現了高僧若有所思,靜心似睡的禪定狀態。而豐干禪師則全身依託於虎,身下之虎也是“沉睡入泥”,生動地表現了豐干禪師達到了酣睡入夢,超脫一切的禪定境地。

創作背景


佛教傳入中國后,受到中國文化思想的浸潤、融化,到了宋代,禪宗中六祖慧能所提倡的指心見性、立地成佛、不假外求的“頓悟”修行方法已相當普遍,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就是於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作的一幅表現這方面內容的作品。

藝術鑒賞


主題

《二祖調心圖》局部
《二祖調心圖》局部
此件作品寫慧可、豐干二位祖師周心證禪的情境,表現慧可、豐干二位禪宗祖師在調心證禪過程中呈現出來的精神狀態。慧可為禪宗二祖,他在禪宗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畫卷中慧可雙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作思考狀,鬍鬚似乎多日都沒有修理了,衣襟也隨意、胡亂地披在身上,給人以不修邊幅之感。他雙目緊閉,嘴唇似合非合,面目神情非哭非笑,所作人物形象,讓人忍俊不禁,但從人物神情中,使觀畫者可以感受到畫中人物內心世界的深沉、豐富,將禪境中慧可禪師緊張、絕望、焦慮、曠達以及感傷、愉悅而深邃的精神狀態洋溢於畫面之上。畫面中呈現出來的這一特有的精神意象,對於禪宗僧眾以及信佛的信士來說,所引起的震撼、驚訝、疑慮、不安、痛苦、安詳、寧靜的情感體驗是不言而喻的。另一幅畫作豐干禪師坐於溫馴如貓的老虎背上,人、虎均微閉雙目,似正假寐情形。所作豐干禪師人物形象邋遢懶散,一副萬事不關心的神情,但從人物的自信、從容、穩重以及微微透露出的清整、肅穆的神態上看,豐乾的內心確實又有著無限的大千世界,遊戲人生而不離棄人生,憐憫眾生而超越眾生,在看似詼諧滑稽的神態中,傳達出畫中人豐富的內心情感。

畫法

《二祖調心圖》簡化了筆法,充分發揮了水墨效果,體現了畫家“唯面部手足用畫法,衣紋皆粗筆成之”的風格。圖中二位高僧的頭、臉、手、腳均用淡墨勾出,筆法較為工細,身軀衣紋則以狂草的筆法用粗筆、破筆潑墨畫出,一掃而就,再以淡墨渲染,畫家把強勁飛動的筆勢和瀟灑奔放的潑墨結合起來,水墨淋漓,一氣呵成。深的地方,濃有光彩,淺的地方,淡有韻味,達到了有筆有墨,筆墨交融的藝術境地,所作不受對象的約束,到了“傳神”的高度。

名家點評


西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講師、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黃土畫派成員陳慶華《西安美術學院教師論文集》:“《二祖調心圖》通過空白虛實原理與觀者進行心靈的交流互動,從而營造了一種賞心悅目的審美氛圍。”

後世影響


《二祖調心圖》筆墨縱逸,情思輕靈,看上去逸筆草革,不專規矩,一反唐朝以來人物畫工筆細膩的調子,實開我國寫意水墨人物畫的先聲。後世南宋梁楷繼承石恪畫風,加以發揚,於是減筆人物遂風行後世矣。

作者簡介


石恪,北宋畫家。字子專,成都郫縣(今屬四川)人。后蜀亡,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性滑稽,有口辯,擅佛道人物,初學張南本,好作故事畫,如《夏禹治水》等。后筆墨縱放,發揮了水墨作用,格調簡練灑脫,誇張奇倔,開南宋梁楷減筆人物畫的先聲。宋太祖趙匡胤時,嘗奉旨繪相國寺壁畫,授以畫院之職,堅辭還鄉。時大官腰懸紫金魚袋,以示顯赫,他在《玉皇朝會圖》中繪製天仙、神人朝拜行列,卻給水府官吏(龍王部下)腰系普通的魚、蟹水族,招致“詭形殊狀,近乎譎怪”的指責。傳世作品僅有《二祖調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