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廟河鎮

白廟河鎮

白廟河鎮原名白廟河鄉,是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下轄鎮,位於大別山主峰天堂寨南麓的羅田、英山兩縣交界處,羅田縣北部,政府駐白廟河村,轄29個行政村,1個林場,3.4萬人,版圖面積178平方公里。距羅田縣城40千米,距武英高速出口26千米。於2013年撤鄉建鎮。境內有著名景點:跨馬墩水庫、雞鳴尖、來雲寺、潘家灣梯田、主簿寨。

建制沿革


1949年為羅田縣第五區。
1955年改為四區。
1958年建白廟河公社,又先後改區、公社、區。
風景
風景
1987年撤區 並鄉后,分設白廟河鄉、肖家坳鄉。
1996年,白廟河鄉面積107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馬面沖、白廟河、高山、湯河、楓樹鋪、跨馬墩、鄭家灣、東山灣、雲華寨、長沖畈、柳樹鋪、牌形鋪、沙坪、林家坳、劉氏祠、面鋪、天花坪17個行政村;肖家坳鄉面積70.4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付家廟、唐家沖、南寶山、潘氏祠、柳林口、果園場、眼牛地、楊家廟、土地塘、左家溝、潘家灣、晉家山、黃金山13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肖家坳鄉,併入白廟河鄉。2004年,鄉政府駐白廟河。
2013年末,省民政廳(鄂民政發[2013]79號)批准同意撤銷白廟河鄉,設立白廟河鎮。

行政區劃


轄29個行政村,263個村民小組,1個林場。

下轄村名

轄馬面沖村、白廟河村、高山村、湯河村、楓樹鋪村、跨馬墩村、劉氏祠村、眠牛地村、楊家廟村、土地堂村、左家溝村、潘家灣村、鄭家灣村、東山灣村、榮華寨村、長沖畈村、柳樹鋪村、簰行鋪村、沙坪村、林家坳村、面鋪村、晉家山村、付家廟村、唐家沖村、南寶山村、潘氏祠村、柳林口村、果園場村、黃荊山村29個行政村。

行政代碼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123202白廟河鄉:~200 210白廟河村 ~201 210馬面沖村 ~202 220長沖畈村 ~203 220東山垸村 ~204 220雲華寨村 ~205 220高山村 ~206 220湯河村 ~207 220楓樹鋪村 ~208 220跨馬墩村 ~209 220鄭家垸村 ~210 220柳樹鋪村 ~211 220牌形鋪村 ~212 220沙坪村 ~213 220林家坳村 ~214 220劉氏祠村 ~215 220面鋪村 ~216 220付家廟村 ~217 220唐家沖村 ~218 220南寶山村 ~219 220潘氏祠村 ~220 220柳林口村 ~221 220果園場村 ~222 220黃金山村 ~223 220眠牛地村 ~224 220楊家廟村 ~225 220土地堂村 ~226 220左家溝村 ~227 220潘家垸村 ~228 220晉家山村 ~500 220天花坪

地理環境


地理

白廟河鎮屬山區,海拔100至900米之間,境內峽谷縱橫,河流密布,名山大川林立。自然資源豐富,擁有眾多珍貴野生動植物資源。版圖面積1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59萬畝。

氣候

白廟河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干(冷)夏濕,春暖秋涼,年均總日照時數2047小時,年均輻射熱量109.2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6.4℃,極端最高氣溫41.6℃,極端最低氣溫-14.6℃,無霜期平均240天。全縣年均降水量1330毫米,全年降雨多集中在5、6、7三個月,約佔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

境域

白廟河鎮
白廟河鎮
白廟河鎮地處東經115°36′,北緯31°00′。東與英山石頭咀鎮和金家鋪鎮接壤,南與大河岸鎮毗鄰,西與河鋪鎮、北與九資河鎮接壤,

自然資源


1、特色資源:
白廟河鎮特色資源豐富,投資土壤肥沃。農特資源歷史悠久,特色鮮明。質優色艷的板栗,是羅田板栗甲天下的重要支撐;尤以富硒板栗質優色艷,以果大、色鮮、味美、富含人體所需的硒元素倍受顧客青睞,是羅田板栗中的精品。已有千年歷史的蠶絲生產是全鄉的主導產業,為國家贏得了巨額的出口創匯;
2、動物資源:
以牲豬、山牛、山羊為主的畜牧業為海內外提供了鮮嫩可口的肉食之源;
3、植物資源:
茯苓、天麻、貢菊、板蘭根、甘草等中藥材的種植已初具規模,藥材產業已悄然興起;森林覆蓋率達90%,木材、楠竹積蓄量達20萬立方米。
4、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分佈廣、儲量大、品位高。已探明的花崗岩、石灰石、烏金石等蘊藏量達3000萬立方米。優質花崗岩----藍天白雲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能源資源極為豐富,開採價值大。
5:水利資源:
境內有東安河、雞鳴河、義水河三大水系,上下游落差達800米;水庫有跨馬墩水庫、東安河水庫等大小水庫26座,有效庫容為5000萬立方米。全鄉水能蘊藏量達3100千瓦,只開發2100千瓦,尚未開發的有1000千瓦。有湯河的地熱資源,已探明的地熱資源允許開採量為5000噸/日,水溫60-78度,可開採200年。

人口民族


0.93萬戶,3.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560人,集鎮常住人口達0.96萬人。

經濟


有效養殖水面1.6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板栗、油菜和茯苓、天麻等中藥材。畜牧業以豬、牛、山羊和家禽為主。2013年全鎮社會總產值96000萬元,人均收入4600元,財政收入1500萬元。白廟河鎮集鎮有大小企業、個體工商戶560餘家。隨著基礎設施投入的不斷加大,集鎮規劃的穩步推進。
2016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3.11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68億元,農村人平純收達8111元。
2016年,新增糧食種植大戶6家,流轉土地面積800餘畝;新增藥材種植基地3000餘畝,為農民增收200多萬元;新增特色種植示範基地1000餘畝。

社會事業


集鎮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善
白廟河鎮
白廟河鎮
自2012年以來,白廟河鎮緊緊抓住“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機遇,全力打造旅遊名鎮,紮實推進集鎮建設。根據發展需要,將白廟河鎮總體規劃進行了全面修編,將新城區延伸至馬面沖,使集鎮街道長度由原來的2公里擴至5公里,還對羅九公路沿線十個村莊進行了規劃。現有街道路面已全部硬化,路面兩邊都鋪設道板磚,並栽種了桂花等名貴樹木500餘株。對羅九公路沿線違章建築進行了拆除,並形成制度化。投資3000多萬元對街道兩旁房屋進行了立面仿古裝修,集鎮面貌已煥然一新。集鎮基礎設施比較齊全,鎮域經濟穩步增長,集鎮建設已初具規模,轄區人口 965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560人,主要街道總長3000米,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美化。
全鎮共有工業企業 5家,鎮駐地擁有移動、聯通、電信、郵政業務營業廳和供電所、公安派出所、工商所、農村信用社等駐鎮單位及宏寶板材等企業4家,有線電視、程式控制電話覆蓋率100%,有商業網點200多個,集農副產品生產營銷、日用百貨、超市、家電、傢俱、農機維修、汽車維修、餐飲服務為一體,商飲、服務從業人員2500餘人。白廟河鎮地處羅九旅遊公路交通線上,道路交通極為方便,集鎮街道全部硬化,鎮政府駐地功能設施完備,公共服務到位。白廟河鎮駐地有中學、中心小學、幼兒園、衛生院、福利院、供電所、公安派出所、工商所、信用社、文化站、中心農貿農場及電信移動等服務部門。全鎮電話、有線電視無線通信工程覆蓋率達100%,集鎮內自來水普及達95%以上。排水排污環衛設施完備,建立垃圾填埋場,集鎮垃圾做到了“日清、日運、日處理”。
白廟河人服務熱情周到,投資環境寬鬆。一是政策優惠。在稅費徵收、場地使用、用工等方面極力推行“低門檻”政策,對重點企業發放“綠卡”,實行保護制度。二是服務周到。對每個外來投資企業,鄉政府指定一名副鄉級以上幹部掛點負責,提供保姆式服務,即幫助企業全權代辦各種證照和有關手續,做好企業圍牆外各項事情的協調工作。三是執法公正。依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依法規範收費行為,徹底根治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切實保障投資者的生命財產安全

教育事業

白廟河鎮中小學名錄
白廟河鎮初級中學
白廟河鎮中心小學馬面沖村小學長沖畈村小學
東山垸村小學榮華寨村小學高山村小學
湯河村小學楓樹鋪村小學跨馬墩村小學
鄭家垸村小學柳樹鋪村小學牌形鋪村小學
沙坪村小學林家坳村小學劉氏祠村小學
面鋪村小學付家廟村小學唐家沖村小學
南寶山村小學潘氏祠村小學柳林口村小學
果園場村小學黃金山村小學眠牛地村小學
楊家廟村小學土地堂村小學左家溝村小學
潘家垸村小學
白廟河中學
白廟河中學
白廟河中學
白廟河中學始建於1971年,座落在巍巍大別山腹地,前臨碧波蕩漾的跨馬墩水庫,后倚蜿蜒曲折的天堂寨 余脈,風光秀麗,環境優美。學校現有國、省、市教育學會會員6人,市縣級骨幹教師11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是最早被授予“羅田縣示範學校”的學校之一。學校先後被授予“湖北省示範家長學校”、“湖北省後勤四個創建先進單位”、“黃岡市後勤管理先進單位”、“黃岡市教育科研基地實驗學校”、“黃岡市優秀文學社團”、“羅田縣德育先進單位”、“羅田縣教科研先進單位”、“羅田縣中考四率優勝單位”、“羅田縣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羅田縣黨建先進單位”。
200米彩色跑道和規範化運動場已經完工,綠色生態校園、放心超市、放心食堂、文明寢室已經通過市級驗收,2500平方米七度抗震的住宿樓和教學樓即將落成,學校硬體進一步改善,師生將繼續努力,為把學校建成一流中國新型鄉村學校而奮鬥。

交通

距羅田縣城40千米,距武英高速出口26千米。

基礎設施

白廟河鎮基礎設施齊全,投資條件優越。這裡交通便利,318國道縱貫全境,距京九鐵路浠水站80公里,距長江黃州碼頭120公里,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200公里。這裡通訊快捷,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電放、可視電話、無線尋呼系統、特快專遞和網際網路已全部開通。這裡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文化、廣播電視、教育、醫療、衛生、金融、保險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供水、供電設施齊全。
白廟河鎮緊緊圍繞“民營活鎮、產業立鎮、項目強鎮、旅遊興鎮”發展思路,大膽解放思想,破解發展難題,激活發展動力,增強發展後勁,使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一是特色產業闖新路。以千畝綠色生態種植、旅遊觀光農業、畜牧養殖為重點培育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了千畝土地大流轉,成立了專業合作社25家,建立了群眾長效增收機制;二是項目建設強民生,完成了跨馬墩、東安河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投入700餘萬元改造農村電網、通信光纜等設施;三是城鎮建設繪新貌。投資500餘萬元的跨馬廣場建設工程已全面完成,新規劃投資3000餘萬元建設集旅遊、休閑、娛樂、購物於一體的綜合性白馬旅遊社區;四是重招商引資促發展,全鎮共引進宏寶板材、峰達思電子有限公司、進士河漂流等私營企業8家,引資數千萬元。

旅遊景點


旅遊資源爭奇竟妍,靚麗多彩。境內沿羅九黃金旅遊線已納入大別山旅遊開發的景點有令人心蕩神馳的桃花島旅遊開發區,有譽播古令的黃帝堖,天子墳等歷史遺址,有景具傳奇色彩的跨馬墩水庫、白廟河庫心島、白廟寺、雞鳴尖、狗耳尖省等自然景觀。
跨馬墩水庫
跨馬墩水庫
跨馬墩水庫
跨馬墩水庫是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白廟河鎮境內的一座水庫,位於巴水支流羅田大河上。屬羅田縣跨馬墩 水庫管理處管轄。建於1971年,水庫正常庫容為2100萬立方米,集雨面積為42平方千米,海拔為175.3米。地處東經115°36′,北緯31°00′,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養殖和旅遊等綜合利用的水庫。承雨面積42km2,總庫容3569萬m3。水庫樞紐工程由主壩、副壩、溢洪道、發電放空洞、灌溉隧洞、電站灌溉渠等組成,主壩全長541m,最大壩高49.5m(從抽槽基面計),壩頂寬6.5m,壩頂高程182.0m,設計壩型為粘土心牆代料壩。距羅田縣城41km,僅鄰白廟河鎮中心。是旅遊,度假的好地方。
庫區內有四個自然村,即跨馬墩村,楓樹鋪村,白廟河村,高山村。這些庫區周邊的村民為建設維護作出一定貢獻,同時水庫也給了他們豐厚的回報。
跨馬墩水庫位於巴河上游,X106縣道從該庫區經過,大別山森林公園天堂風景區從該庫大壩路過。上游承雨面積42km2,總庫容3569萬m3,壩頂絕對高程182米、壩長541米。乘船環庫而行,蒼勁的群山、陡峭的懸崖、密布的山溪、高懸的瀑布……與大別山主峰——天堂寨遙相呼應,不是天堂勝過天堂。該庫在白廟河鎮旁邊,水邊有城,城邊有水,有很好的開發價值。水產養殖方面,平均共有可養殖水面45000畝,其中壩下高標準精養池100畝。近兩年利用寬闊的水體,進行網箱養魚,大水面開作了較成功的償試。

雞鳴尖

雞鳴尖
雞鳴尖
雞鳴尖屬大別山天堂寨支脈。山體南北走向。海拔988.1米。毗鄰天堂湖風景區。山體連綿起伏,森林茂密。無車道上山,有小徑環繞而上。是徒步旅行的好地方。
雞鳴尖在天堂湖風景區西面起伏的群山中,雞毗鄰河鋪、九資河、鳳山三鎮,海拔988.1米。從羅田縣城出發,沿義水河途經醫聖萬密齋,近代方誌學家王葆心的故里大河岸鎮,至雞鳴尖腳下的第一站眠牛地村,似世外桃源一般。青山秀水的寧靜的鄉村被淳樸好客的山裡人裝扮得多姿多彩。這裡有宋神宗時的名相王韶墓、有與老塔山古剎齊名的太陽庵、有乾隆皇帝下江南遊月山的美妙的傳說;還有棺材石、打卦石、登天石、戲子洞等景點。
從簲形地,攀登雞鳴尖。沿彭家大塆上山,先沿機耕路走到裡面塆,再從塆後轉到一條山道,就可直上左家溝。上山山道很古老,大部分地方鋪有石板或石階,雖不整齊,但很結實。石板和石階基本磨光了,烏中透白,表明這條古道經年曆久,歲月滄桑。山道又彎又陡,兩邊長滿樹木荊叢,遮天蔽日。
半山腰的一座石峰之下,矗立一間石廟——土地祠。它全部為石制,條石壘基,塊石砌牆,石樑架屋,石瓦蓋頂。支撐前檐的兩根石柱,呈八方形,高約丈余,很有氣勢。祠前一塊平整光滑的石板做拜台,長約三米,寬約兩米,重量一噸有餘。石祠牆體色彩斑駁,藤蔓纏繞,顯得滄桑古老。它歷經劫難而不毀,也算一個奇迹。

來雲寺

來雲寺又名牛王廟,古稱來雲庵,建於清代初期,佔地面積1300平方米,寺院建築多以磚木結構,紅牆黃瓦。主要建築有大殿、偏殿、廂房、僧人宿舍、香堂等組成。
來雲寺(牛王廟)的歷史悠久,根據乾隆五年的碑文追記,原名來雲庵,建自康熙年間,由鄭天相施捨出八十石田和山林基地一所,開始供奉佛祖。先祖悟道為首任住持,祖師雪松年紀尚幼,削髮皈依苦苦修行,師徒辛辛苦苦蓄積錙珠,至康熙五十九年開始修建庵宇,己經300年了。
300餘年的時間裡,來雲寺經歷幾多興衰,已無從考證。根據時年80餘歲的老翁周子貴回憶,可以大致清楚的是,20世紀初,殘存的廟宇上殿前邊垮掉半邊,後邊殿中有佛像三尊,為藥師如來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經過文革以後,到1996年,老廟已不見蹤影,所見均為農田。
1996年,潘道水帶領眾人開始重建古寺,經過與農田的主人協商,帶領眾人開墾荒田三石,換來一百七十斤的標產田,在來雲庵原址動工修建廟宇。1997年,在修挖過程中,從老屋基下挖出一塊乾隆五年所刻石碑一塊,上面記述來雲庵的建立及遺產事項。四年後,於2000年建成大殿,立碑記述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