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班

兩班

兩班(韓語:양반。英文音譯:Yangban)是古代高麗和朝鮮的貴族階級。“兩班”一詞指上朝時,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為中心,文官排列在東邊,武官排列在西邊,即“文武兩班”,之後,兩班專指上朝會的官員延伸到兩班官員的家族及家門。古代朝鮮對貴族或官員的尊稱也是“兩班尼”(양반님,相當於漢語的“大人”)

階級


兩班,是古代高麗和朝鮮的世族階級。古代朝鮮,王族之外的臣民共分成四個階級:
• 兩班(亦稱士大夫)。
• 中人(在朝鮮仁祖以後登場)
• 常民
• 賤民

特色


兩班的子弟通過科舉和蔭職取得官位,同時也通過婚姻關係來維持兩班的地位,因此兩班階級具有世襲的特色。在朝鮮時代,兩班是士大夫以及其家屬集團的代名詞,然而“兩班”一詞的含義本身並非如此。
在高麗時代,將各級官員分為文班(文官)、武班(武人),依據各自的等級授予俸祿。由於在朝堂之上,文官站立於東面,武將站立於西面,因此兩班又有東、西兩班的稱呼。而在太祖大王開國之後,也承襲了高麗時代的舊制,形成了新興的文班與武班,其身份是世代相傳,成為朝鮮王朝的統治階層,壟斷了國家一切的利權。與高麗時代的守舊貴族一般,朝鮮時代的兩班從建國初期就一直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基礎。
李成桂的科田制改革中,以鄭道傳為首的功臣從舊貴族手中奪得了土地,而建國之後,由朝廷以各種名目授予的田地(科田)、俸祿(所謂功臣田),以及兩班私自圈佔、兼并的平民田地,使得兩班財不斷積聚,而政府稅源日益捉襟見肘,兩班的經濟特權造成了國家的貧弱。
世宗時期以來,兩班農莊的擴展到了無法抑制的程度,因為兩班的巧取豪奪而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佃農,而擁有足夠的庄丁、奴婢的兩班,由加速對荒蕪土地的開墾、並進一步兼并土地,兩班的財富因此猶如雪球一般越來越龐大。地方上兩班魚肉人民,獲得巨額田租,而政治上,兩班也是財大氣粗,因此造成的朝廷綱紀紊亂、社會秩序失調,是不難理解的。

分化起端


前面已經提及到,兩班的身份是世襲的。但是,隨著時日的推移,兩班的人口也隨之而增長,於是,兩班內部產生了爭鬥,這是一個兩班自身優勝劣汰的過程。朝鮮時代,嫡子與庶子的區分非常嚴格,為了控制兩班人口過快增長,自太宗大王時代起,做出了“庶孽禁錮法”的規定。
所謂的“庶孽”,其實是指兩班家庭中妾侍所生的後代,為了減慢兩班的人口增長速度,作為庶孽的兩班人口,淪落為脫離兩班圈子的另一個階級,稱為“中人”,不得享受兩班的待遇,而只能充當翻譯、醫官、捕校等低級基層官員。
而另一方面,兩班階層為了保護自己的田產,就必然會挖空心思鞏固自己的地位,朝廷上出現了士大夫爭奪有限官職的鬥爭,後來,士大夫們個體的矛盾最後上升到門閥的鬥爭,個體的士大夫不得不相繼加入到某個集團中謀取利益,這就形成了黨爭。朝鮮士大夫之間的鬥爭,就是由開始的僅僅是不同政見、不同理念,發展到最後的黨派林立、不斷分裂。黨派之爭愈演愈烈,兩班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崩潰,同時連帶著國家的不斷衰敗。

分化發展


朝鮮開國不久,朱子學的分立就已經開始出現。以功臣們為首的勛舊派,以及以堅持節氣、拒絕侍奉新王朝的在野士林派。勛舊派以鄭麟趾、申叔舟等勛臣為首,繼承了大性理學家權近的道統,聚集在漢陽一帶,故又稱為“近畿派”,是國家的統治核心。
以金叔滋為首的嶺南學者,則繼承了學者吉再的道統,堅守對高麗王朝的孤忠,成為於勛舊派相對應的士林派,又稱為私學派。這是朝鮮時代黨爭開始之前士大夫勢力的基本態勢。而這一態勢開始出現變化是在世祖大王篡奪端宗大王王位后出現。
勛舊派朝臣中因為擁護世祖與否而分裂成兩個派別:以勛舊派正統繼承者自居的鄭麟趾為首的派別、以不滿世祖大王(世祖大王為世宗大王之次子)篡奪王位擁護端宗大王(端宗大王是世宗大王之孫,文宗大王之子)的成三問為首的派別。如此細分,又可以將不滿世祖大王的派別分為以“死六臣”為代表的大義名分派別和“生六臣”為代表的節義派。所謂死六臣,即指意圖推翻世祖大王、擁立廢王端宗複位的金文起、成三問、河緯地、李塏、朴彭年、柳誠源等六人,在世祖大王二年(西元1456年)被誅滅。
所謂的生六臣,是指金時習、李孟專、成耽壽、趙旅、元昊、南孝溫等六位不滿世祖大王篡位而淡出官場的士大夫。士大夫的門閥之爭越往後就愈演愈烈,與勛舊派對立的士林派步入朝廷之後,士大夫的鬥爭又空前激烈起來。
成宗大王時代(15世紀後半葉),士林勢力踏足朝廷,在朝廷急速地推行符合士林派施政理念、而與勛舊派方針利益相悖的政治改革,勛舊與士林的矛盾難以調和,最終在燕山君時代引發了一連串的“士禍”,聯綿不斷直到明宗大王時代。在此五十年間的士禍當中,屢次遭受打擊的士林勢力,在朝廷形成朋黨,於是,士大夫的鬥爭又上升到黨爭階段。

分化經過


黨爭階段的門閥特色,是所謂的“四色”(南人、北人、老論、少論)。而四色門閥總括起來屬於東人與西人兩個系統。朝鮮宣祖大王初年(16世紀末),由於爭奪朝廷的職位,引發起沈義謙和金孝元的矛盾。吏曹參議沈義謙因為反對金孝元敘任吏曹銓郎的要職,而與金孝元反目,從而形成了以金孝元為首的東人黨(金孝元家宅位於漢陽東面的乾川洞)和以沈義謙為首的西人黨(沈義謙家宅位於漢陽西邊的貞洞),此後,東人與西人居然成為世代相傳的門閥區別,延續到士大夫的子孫後代。在東西兩黨分立的初期,東人黨佔據了政治的主導地位,長期掌握朝政,將西人排斥在外。
因此,在執政圈子當中自然也會分立出不同的派系,這種分立如同細胞分裂不斷在執政派別中持續。宣祖大王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以王世子冊立的問題為導火線,引發了東人黨內穩健派和強硬派的對立,即是所謂的南人黨與北人黨。倭亂結束之後,北人黨掌權,於是又分別分為大北黨與小北黨。此後,支持光海君(李琿)即位的大北黨得勢,於是又分為骨北黨與肉北黨。因為幫助仁祖大王推翻光海君的緣故(仁祖反正),沒落了相當長時間的西人黨得勢,執政五十餘年,直到朝鮮顯宗大王時代,同樣也分裂為勛西黨、清西黨、山黨和漢黨等。
此後,令人眼花繚亂的黨派之爭尚未止息,肅宗大王時代的黨爭被推向高潮。在懦弱的肅宗大王治理下,朝臣通過各種手段來排斥異己勢力。開始,通過王族服制的爭論為手段,東人的南人黨打倒了西人勢力,重掌了朝政,之後又分裂為清南與濁南兩派。但是不久之後,西人又再反撲,以謀反的罪名排斥了南人黨,再次掌握政權,又分裂出少壯派(少論)與老壯派(老論)。
後來,以朝鮮肅宗大王對張禧嬪的好惡為轉移,反對冊立張禧嬪之子為世子的西人又喪失了權勢,不過後來隨者張禧嬪的失寵,西人又再度將南人黨趕下台,此後的南人黨勢力終於壽終正寢,基本上銷聲匿跡。此後的朝鮮政壇成了老論派與少論派的天下。此後,士大夫的鬥爭又進入了勢道政治階段,而兩班階層經歷了相互傾軋,也逐漸步入衰亡,整個朝鮮王朝終於走進分崩離析、國家敗亡的末世。

崩潰概況


兩班人口的膨脹一直是兩班階層無法克服的痼疾,兩班人口的自然增長,已經使得兩班階層承受著巨大的人口壓力。而自從朝鮮王朝中期以來,歷盡倭亂和胡亂,兩班與庶民的界限模糊,大批非兩班階層的人口湧入兩班階層當中,兩班自此權威一落千丈,以兩班為基礎的朝鮮王朝政治體制崩潰,朝鮮王朝由此踏上敗亡之路。
壬辰倭亂時期,由於戰亂等原因,官府能夠徵召的良民減少,官軍無力負擔起整個戰場的抵抗,而不得不依靠義軍作戰。因此,對義軍的論功行賞產生,從而為賤民、奴婢從良開闢了道路。為數不少的公私奴婢和非兩班的良民,通過參加義軍而獲得官府的嘉獎,或脫離了賤籍,或步入了兩班階層。胡亂當中也有類似的獎賞原則,對建立軍功的下層人民授予高一級別的身份。
另外,為了恢復戰後蹂躪的社會經濟,官府採取了賣官的措施,一批願意繳納糧食的富農,躋身於兩班行列,通過繳納糧產而晉位兩班的並不局限於富農商人,甚至連公私奴婢、手工業者也樂於此道。後來,這種賣官制度成為了慣例,一旦官府出現經濟危機,就大量地賣官鬻爵、出售未署名的任命狀,晉身兩班成為尋常的交易,兩班在朝鮮已經失去了天之驕子的地位。之後,兩班的人口迅速上漲,到了19世紀,兩班戶在總人口的比重,甚至已經達到多數,佔了六至七成左右
一方面,下層民眾不斷躋身於兩班行列,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固有的兩班失勢,被排擠出權力中心,淪為鄉班(鄉下的兩班)甚至地位更為低下的勞動者。沒落的兩班是朝鮮王朝不穩定的潛在因素,失意的沒落兩班往往會與朝鮮王朝發生正面衝突,領導各種民亂對抗官府。在朝鮮王朝後期的洪景來之亂、晉州民亂等等,大抵都是由沒落的兩班所領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