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

袁靖

袁靖,男,1952年10月出生於上海市。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日本千葉大學研究生院自然科學研究科,獲學術博士學位。

學術兼職


1985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國際動物考古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rchaeozoology)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

人物經歷


1984年參加發掘甘肅天水師趙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1986-1989年參加發掘陝西藍田泄湖新石器時代遺址。
1990年參與主持發掘日本茨城於下貝丘遺址。
1993年參與主持發掘日本茨城狹間貝丘遺址。
1994-1997年主持調查和發掘了山東膠東半島的21處貝丘遺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重點課題和考古研究所重點課題基金的支持下,將國外環境考古學、動物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中國田野考古實踐之中。先後完成了膠東半島貝丘遺址的環境考古學研究,內蒙古敖漢興隆窪、興隆溝、河北徐水南庄頭、安徽蒙城尉遲寺、江蘇金壇三星村、上海馬橋、浙江杭州跨湖橋、重慶巫山雙堰堂、山東滕州前掌大、濟南洛庄漢墓、山西垣曲古城東關、河南澠池班村、新鄭古城寨、洛陽皂角樹、偃師商城、鄭州商代窖藏、安陽洹北商城、新鄭中行、陝西長安灃西、臨潼秦兵馬俑坑、西安漢長安城、漢平陵陪葬坑、甘肅武山傅家門、寧夏固原史道洛墓、新疆和靜察吾乎溝口、廣西桂林甑皮岩等遺址和墓地出土動物骨骼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學術活動


1999年10月-2000年9月到日本千葉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出任客座研究員。2002年8月到法國巴黎國立歷史自然博物館出任客座研究員。
1998年8月赴加拿大維多利亞參加國際動物考古學會第8次世界大會。2002年8月赴英國達爾姆參加國際動物考古學會第9次世界大會。此外還多次到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九州大學研究生院比較文化研究科、茨城大學人文學部、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國立綜合環境學研究所、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財團法人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土井浜人類學博物館、中國考古學會年會參加學術會議和進行講學。

研究成果


1、《膠東半島貝丘遺址環境考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本書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優秀成果獎、中國環境考古學會第四次全國大會優秀成果獎。
2、《論中國古代居民獲取肉食資源的方式》,《考古學報》1999年第1期。
本文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優秀成果獎。
3、《中國新石器時代家畜起源的問題》,《文物》2001年第5期。
4、Pig domesti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tiquity,2002, Vol.76, Num.293
此外,還參與主編《於下貝丘遺址》和《狹間貝丘遺址》這兩本日本貝丘遺址的發掘報告。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季刊考古學》(日本雜誌)和《Zooarchaeology research news》等中國和外國雜誌上用中文、日文和英文發表的論文、研究報告共計50餘篇。

研究方向


1)自然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運用
2)古代人地關係
3)古代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主要課題


1)中國古代家畜起源研究
2)古代利用動物祭祀研究
3)中日古代家犬遺傳因子(DNA)比較研究

兩會提案


2021年農曆除夕夜,太原天龍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在海外漂泊近一個世紀后,作為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驚艷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而關於石窟寺考古也隨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2021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提交《關於加強三個專題考古的提案》。提案指出,我國在石窟寺考古與保護展示、渤海高句麗考古、國外考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與短板。
袁靖提出建議: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教育部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方面應更具針對性和前瞻性,對於類似石窟寺考古與保護展示、渤海高句麗考古、國外考古等這些小而專的研究領域,高校人才教育要根據國家戰略需要調整,保證人才梯隊的可持續性。同時,各相關考古科研院所更要關注並加強人員技術培訓。
二是加大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和專項資金扶持。對涉及石窟寺考古與保護展示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並給予重點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