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家花園往事

2015年張同道執導的紀錄片

《貝家花園往事》是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和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宣傳部聯合出品的歷史人文紀錄片,由張同道執導,李立宏解說。該片於2015年5月23日在法國文化中心舉行首映,2015年6月15日在中央電視台記錄頻道播出。

該片以上世紀初法國醫生貝熙業在北京西山的花園住宅為紐帶,講述中國、法國兩國的精英分子聯手改造社會的理想主義傳奇的故事。

劇情簡介


《貝家花園往事》講述了晚清到新中國成立期間,以法國醫生貝熙業為樞紐的中法“朋友圈”的故事。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的法國醫生貝熙業,行走於中國的朝廷和民間,為達官貴人和普通百姓治過病,為抗日根據地秘密運送過藥品。這是一個朋友圈創造文明神話的歷史傳奇。也是一段人類不同文明融合的典範。然而,它已經被遺忘了60年。那是彈洞斑斑的黑色歷史,炮火壓倒了詩人的歌吟,軍刀亮過大夫的手術刀,仇恨高聲喧嘩。60年後,彈殼與戰刀已然鏽蝕,而詩人的歌吟仍在傳誦,大夫救治的生命還在延續,愛情默默生長。在屈辱的歷史背面,民國初遇法蘭西,留下一段文化傳奇。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關於貝熙業的資料非常稀少,只有寥寥幾張照片和一棟荒蕪的花園,根本無法支撐一部紀錄片的視覺元素。所以劇組通過駐法國使館參贊張偉先生找到了貝熙業的兒子讓·路易·貝熙業,得知他手裡有數千張照片和檔案資料。由於讓·路易·貝熙業工作很忙,只有周末才有時間整理資料。於是,每過一周或兩周,張偉便跑一趟讓·路易·貝熙業家,取回資料,發回國內。但是照片上的人多數不可辨認,手稿字跡也難以閱讀,而且全部是法語。劇照又把翻譯的工作交給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法語系的研究生,而破譯天書的工作便由北京大學秦海鷹教授擔任。
隨著這些信件的翻譯,讓劇組對貝熙業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劇組決定以讓·路易·貝熙業為此片的核心,最早的構思是由讓·路易·貝熙業串起全片,因為其他人物都是貝熙業的朋友。讓·路易·貝熙業也同意了這一構思。2014年3月,讓·路易·貝熙業應邀來到北京,出席紀錄片的開機儀式,第一次看見貝家花園,數度哽咽,淚流滿面。於是,劇本按照這一思路完成。
然而,夏天出發去巴黎拍攝前兩天,讓·路易·貝熙業發來一份措辭嚴厲的信,基本意思是他將休假,不再接受拍攝了,而且懷疑該片是否能夠講述真實的故事。於是,攝製組在讓·路易·貝熙業家門口等待,跟讓·路易·貝熙業整整談了3個小時,最終達成的協議是,他只拍關於他父親的部分,其他都不參加,包括華幽夢。因為小貝的變化,劇本全部重新調整,每集都需要找一個講故事的人。

拍攝籌備

該片於2013年9月開始籌備,創作團隊3次赴法國深入調研,首次披露珍貴信件手稿200餘封,有的信件甚至寫有“銷毀”字樣;專家團隊查閱資料1000餘卷,檔案資料800餘份,收集圖片1500多張,訪問當事人、見證人、專家100餘人次,翻譯法文圖書40餘冊50萬字。2014年3月30日在北京海淀西山貝家花園正式開機。《貝家花園往事》深入法國採訪,拍攝了貝熙業故居、佩斯故居、聖伊雷內堡、華幽夢等重要場景,並採訪了法國前駐華大使毛磊、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斯蒂、年已百歲的留法翻譯家李治華等專家和見證人。

主創團隊


總導演張同道
節目總監製牛愛忠
監製周艷、史岩、陳曉卿、石世侖
出品人陳名傑
拍攝指導梁碧波、肖同慶
學術顧問秦海鷹、樹才、張偉、葛夫平、蔡若明、胥弋、劉曉、鄭碧賢、錢翰、張文大
導演Renéseegers、馮雷
攝影劉鵬飛、孫傳林、董向陽
錄音晁軍
解說李立宏
助理導演鄧沛、范高培
燈光常進
美術顧屹
道具趙德全、馬福來
策劃黎煜
國際製片顧仁權
統籌李慷
推廣張佳昳、高爽、盧文瑩、裴武軍

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獲獎方具體情況
2015年12月13日第三屆鎮江西津渡國際紀錄片(最佳導演)張同道獲獎 
2015年11月6日2015“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人文類最佳系列紀錄片)《貝家花園往事》獲獎 

發行信息


時間地點/頻道備註
2015年5月23日北京法國文化中心首映 
2015年6月15日—18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0:00 
2015年11月3日—6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每天20:00 

作品評價


貝家花園往事 真實照片
貝家花園往事 真實照片
導演沒有把《貝家花園往事》處理為一部考證性的歷史片,而是採用現代 的視角,每集都以一個敘述者——故事主人公的後代或相關人——為第一人稱視角,串起這些碎片般的歷史線索,從而將歷史與現實連接起來。比如,讓·路易在中國尋找當事人和見證者以追蹤其父親貝熙業大夫足跡一節,觀眾跟隨“訪問者”一起發掘故事背後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啟示,帶有強烈的代入感,並充滿了懸念。該片有意識地強化了戲劇化敘事,令故事飽滿生動,同時又堅守真實底線,努力還原歷史的豐富性與複雜性。《貝家花園往事》所講述的故事是陌生的,所用資料不少是首次披露,這意味著它首先具有可貴的學術文獻價值,其次才是將這些“歷史發現”轉換為一部人物和故事完備的藝術創作。
《貝家花園往事》與其說是在記錄中國近現代 中法交流中的一段歷史,不如說是獨家發現了許多飄零、塵封的重要史實,並且重現了這些曾經與中國歷史有著緊密相關的人與事,顯得更為準確。整個片子在歷史史實的敘述中,始終表現了旁觀者的冷靜、理性;而文學出身的導演又讓他的詩意情結儘可能地浸潤瀰漫在影像、音樂與畫外音中。因此,這也構成了這部紀錄片所特有的人文情懷與美學表達的品格魅力。
《貝家花園往事》在敘事上運用了巧妙嵌入,用被大家長期忽略的文化人物聯繫中國和世界,帶有揭秘性質,且在主流敘事的基礎上,表達了個人的情感。該片對五四運動、勤工儉學大歷史的敘事不變,著重講述觀眾們過去不了解的一些人,他們的命運和情感跟這個大歷史息息相關,這讓這個片子顯得更生動。該片在敘事方式上有所突破,比如鏡頭中是敘事,而不是展示,給觀眾俯瞰的大片視覺感,所以這部紀錄片顯示出了一種獨特、生動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