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新聞報道
晚間綜合新聞節目
《晚間新聞報道》是一檔晚間綜合新聞節目,報道當日北京、中國和世界發生的各種新聞。開播於1998年,節目以自采新聞為主,同時整合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以及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及其他各大媒體的重要新聞。是一檔內容實在、講求節奏和韻律的、硬朗的新聞欄目。
1998—2005年片頭
《晚間新聞報道》開播於1998年,每期50分鐘。節目以報道社會新聞為主,打破了傳統新聞播報風格,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播報風格,開創了“口語化”播報新聞的先例。以貼近老百姓、貼近生活,一時在全國產生廣泛的影響。
主持:聶一菁、馬遲
聶一菁:在北京電視台工作期間,先後主持過影視文化類節目《環球影視》、《每日文化播報》及新聞節目《北京您早》。
劉海寧:2007年7月 --- 今:北京衛視晚間新聞節目《直播北京》主播 北京衛視晚間新聞節目《晚間新聞報道》主播。
王業:1995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2003年參加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北京市一線骨幹記者編輯主持人赴英培訓。
馬遲:2000年--2001年7月 北京電視台《成長網站》《京城健身潮》主持人。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 北京電視台《北京您早》主播
BTV-新聞 每天 21:45—22:35
《晚間新聞報道》主編、主播潘全心
《晚間新聞報道》走過了一段怎樣的歷程,他們長期保持節目高水平的秘訣是什麼?本報記者走訪了《晚間新聞報道》節目組的工作人員,在一個個工作片段的回憶中,也許讀者能找到答案。
雪夜,記者跑回電視台發稿
雖然《晚間新聞報道》的節目得了不少獎,但其中最讓工作人員難忘的是 1998年11月21日那一期。那天,《晚間新聞報道》開播正好20天,天降大雪。一大早,節目組的記者全部出動,奔赴車站、機場和京城各主要幹道。
這一天中,記者搶拍到接二連三的交通事故、計程車打車難、空調巴士火爆等一系列雪中現象。當晚,8條與雪有關的新聞強勢推出,反響強烈,先後獲得了全國廣播電視新聞編排獎一等獎和中國新聞編排獎二等獎,並樹立了電視媒體如何報道天氣新聞的範本。
2001年12月7日,同樣是大雪,一個更令北京人難以忘記的日子。這天下午5點多,《晚間新聞報道》的節目已經製作完畢,但是大雪嚴重阻斷交通,京城交通基本癱瘓,大批市民下班後有家難回。於是,節目組立即決定,對當晚新聞進行顛覆性調整,主打雪夜新聞。於是,《晚間新聞報道》的八組記者徒步出發,前往京城各處採訪。為了趕上播出,記者們都是一路跑回電視台的。當晚新聞於10時28 分10秒製作完畢,當編輯把磁帶跑步送到機房時,距10時30分的播出時間已不足20秒。
大使館被炸,朗誦《回家》
《晚間新聞報道》在新聞的選題上,常拿百姓關心的事做文章,跟百姓息息相關的吃穿住行用、柴米油鹽醬醋茶常常擔綱新聞的主角;而對時弊的針砭,對各類醜惡現象的曝光揭露,更有為百姓說句公道話之感,於平常與平淡之中挖掘叫人津津樂道的神奇。
《晚間新聞報道》對以往的新聞播出形式做了一些改革。比如實行主播制度。與以往的新聞節目的主持人相比,主播不再正襟危坐,眼睛盯著提示器,嘴裡念著書面語,而是把大事小情、家長里短娓娓道來,讓觀眾感覺像是在與自己聊天和交流。
《晚間新聞報道》還經常開新聞表現形式之先河,當年他們曾在全國第一個拋出配樂新聞,引起一番轟動。節目責編張文天回憶說,當時為了表現一群聾啞人定期進行交流的原生態,在新聞中沒配解說詞,僅在畫面加字幕,再配上抒情的音樂,結果贏得一片喝彩。這條新聞播出不久,他們又在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時期,製作了一條另類新聞配樂詩朗誦《回家》,引得京城無數觀眾潸然淚下。潘全心說,他們不會拒絕使新聞產生靈感的任何錶現形態,也不會忌諱新聞中情緒的合理流露。就是因為這樣的創新與敬業,《晚間新聞報道》成為各地電視台爭相剋隆的對象。談起這個現象,《晚間新聞報道》的工作人員都十分自豪。張文天介紹說,在《晚間新聞報道》開播半年左右,全國各地的電視台湧現出一批類似《晚間新聞報道》的節目,四川有線台的《新聞現場》、陝西有線台的《新聞末班車》等十幾個地方的新聞節目紛紛來取經。更有報紙以整版的篇幅去揣摩北京電視台《晚間新聞報道》現象,並不無偏愛地評價:“最晚的是最好看的。”
崔永元擠進熱線誇報道
1999年5月,一位張女士給欄目打來熱線,說自己剛在某市場買了件衣服,當天過了一遍水,沒想到洗得滿是窟窿。張女士說,這肯定是洗染時出了問題,這樣的服裝不會只是這一件,至少是一批。她想拿著這件服裝去趟市場,不是退貨,而是提醒一下那個賣衣服的攤主,要不然他會引來很多麻煩。《晚間新聞報道》的編輯、記者們認為,這是個求之不得的好題材。因為按常規去看,消費者與商家似乎永遠處於對立狀態,當消費者購買了不合格商品時,更是劍拔弩張、氣勢洶洶地找上門去,這已成為常態。難道二者之間一定是水火難容嗎?張女士恰好給了我們一個相互理解的例證,這種心態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記者張文天、成貴男隨張女士趕到市場,找到那位賣衣服的攤主說明原委。沒想到攤主的態度也非常積極,非要給張女士退貨:“從我這兒出去的糟衣服憑什麼不讓我賠?你說我不是成心賣劣質商品,這沒錯。但我進貨不嚴給你帶來了麻煩和損失。你還專門跑過來給我提個醒,我感謝都來不及。你就讓我把這件衣服退了吧,要不然我心裡太過意不去了。”買賣雙方反倒為退不退貨的事爭執起來,攤主的絕不退讓,最終讓張女士做出讓步,那件衣服終於被攤主收了回去。攤主說:“這件衣服我得留著,做個紀念。”
節目播出20多分鐘后,一個熱線電話擠了進來:“你好!我是崔永元。”接聽電話的記者不禁一愣:“您是哪個崔永元?”“就是中央電視台的崔永元,你們那條破衣服的新聞太好了,讓人感覺很興奮。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矛盾還能這樣解決,出人意料,兩者之間的理解和豁達的心態,都讓人心有所動。”崔永元說,他一直都在關注著《晚間新聞報道》,感覺那裡邊有濃濃的人情味,更有人文關懷氣息和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達方式。
公交總公司人員不是來“鏟新聞”的
《晚間新聞報道》在今年9月曾以其欄目少有的語氣和篇幅,在新聞的編后語中對北京市公交總公司聞過則改的工作作風予以肯定和讚揚。這條新聞源於主編潘全心的一個發現。一天,潘全心在某公共汽車站附近買報紙,趕上兩三輛無軌電車停車進站,尖銳的剎車聲讓她感到耳膜隱隱作痛,她隨後對此展開了調查。很多乘客都在被採訪時說,這聲音早已讓他們忍無可忍,太刺耳了。附近的居民們也說,剎車已經折磨了他們好幾年。無疑,電車產生的剎車噪音已成為公害。回到電視台,潘全心立即指派記者對剎車聲擾民一事進行採訪。北京市公交總公司得知記者採訪的事後,總經理當晚就召集公司高層開緊急會議,認為媒體的監督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他們要立即動手,解決群眾的困難。
第二天一大早,公交總公司負責宣傳的同志找到《晚間新聞報道》節目組,想通報一下公交總公司歡迎輿論監督的態度。節目組誤解了他的來意,以為是來“鏟新聞”的,沒容其開口就搶先說了一堆新聞一定要發的理由,十分乾脆地說:“這條新聞沒有任何通融的可能。”直到人家最後終於把來意說明白,節目組才感覺冤枉了他。
得知公交總公司已定下改造方案時,《晚間新聞報道》的工作人員反而被公交總公司的真誠打動了。做批評報道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想讓責任部門改進工作嗎!對方態度如此積極,為什麼一定要給它個難堪呢?《晚間新聞報道》破天荒地沒有立即播出那條新聞,直到4天後,公交總公司已動手對部分車輛進行改造,才把新聞與公交總公司採取的改進措施一併推出。兩條新聞反倒實事求是地樹了一次公交總公司聞過則改的良好形象。
通宵勸說想輕生的救生傘發明者
有個叫秦嶺的小夥子要對自己發明的救生傘進行實驗。秦嶺認為,在遇到火災時,這種救生傘能成為居住在高層的居民的逃生工具。秦嶺為實驗第一次選定了一座高樓,當日警方出於安全的考慮制止了試驗的進行。與警方存在同樣憂慮的《晚間新聞報道》也在新聞報道中說:“痴迷發明創造,精神自然可嘉,但要講究科學。我們希望秦嶺能多保重,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可秦嶺卻不甘心。過了幾日,他在十渡做了跳傘試驗。可當他從高高的懸崖上縱身跳下時,救生傘卻沒及時打開,秦嶺徑直落進水裡。萬幸的是,他沒被摔傷。面對這樣的結果,秦嶺竟然表示,以後還會做類似實驗。編輯認為,秦嶺太痴迷了,應該適時地給他潑一盆冷水,便在新聞的結尾評價:“蠻幹,是對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的不負責任,我們希望秦嶺能夠終止這種冒險的試驗,不要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節目播出后,秦嶺十分絕望地給記者打來電話:“別人都不理解我,想不到你們也這麼看我。我是向你道別的,今天晚上,我就走了。我的死與《晚間新聞報道》沒有關係,可能你們是對的。”人命關天,值班編輯馬上接通了秦嶺的電話,表達歉意,一聊就是一個通宵,終於取得了秦嶺的理解,使他放棄了輕生的念頭,大家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晚間新聞報道》的人常說,對他人多一分體諒,社會就會多一分溫暖。
1995年至2005年3月1日,中央電視台的《晚間新聞》也使用《晚間新聞報道》這一名稱,該節目由《晚間新聞》、《世界報道》、《體育新聞》三個板塊組成,播出時間為22:00,頻道為CCTV-1,時長約45分鐘,之後還有天氣預報。現三板塊全部併入《晚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