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簡牘博物館

縣級事業單位

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12月,為省文物局直屬的縣級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製20名。主要承擔甘肅出土簡牘的收藏保管、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等職責。原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的職責併入甘肅簡牘博物館。

發展歷史


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甘肅發現和出土的歷代簡牘有7萬多枚,其中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僅漢簡就佔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20世紀初以來,在甘肅省集中發現的漢簡有居延漢簡、懸泉漢簡、敦煌漢簡等,其中20世紀90年代在懸泉遺址一次性就出土了2.3萬多枚竹簡,曾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就學術價值而言,甘肅簡牘以其內容涉及學科門類多且保存的歷史資料豐富而備受學術界關注。
甘肅簡牘整理研究的專門機構始自1986年。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設后,漢簡整理研究室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內設機構,先後開展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2005年以後,甘肅簡牘保護整理和研究利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機構、經費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甘肅簡牘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正在開展科學保護,整理工作取得了新成績,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出版了許多專著論文。為了進一步加強甘肅簡牘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正在積極籌劃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
2019年11月,發起成立“守望漢字”聯盟。
2021年8月26日,甘肅簡牘博物館與蘭州大學文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共同促進簡牘學發展。甘肅簡牘博物館向蘭州大學文學院贈送《絲綢之路名簡賞析》。

館藏文物


現保存有武威《儀禮》簡、醫藥簡、王杖簡460多枚,居延新簡(甲渠候官)8400多枚,肩水金關漢簡12000餘枚,敦煌馬圈灣漢簡1200多枚,甘谷漢簡20多枚,天水放馬灘秦簡460多枚,懸泉漢簡23000多枚,水泉子漢簡600多枚,黃家灣晉簡30多枚。此外,還有一些零星的吐蕃文、西夏文木牘。甘肅漢簡不僅出土數量多,而且發現較早,研究歷史長,是研究歷史、文化、絲綢之路、中外關係等重要史料。
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50129件/套,其中珍貴文物31935件/套。

館舍情況


甘肅簡牘博物館正處於籌建階段,預計2020年底對外開放,擬建於七里河區文化島東南角,佔地面積30畝。位於蘭州銀灘大橋至西津西路南北大道東側,南連接蘭州主幹道西津西路,北連接主幹道濱河南路和濱河北路。

文物保護


長期以來,受人員、經費等因素影響,甘肅出土的簡牘不但整理工作滯后,而且保存狀況堪憂,數萬枚簡牘長期存放在甘肅省考古研究所陰暗、潮濕的庫房中,出現了灰塵污染、蟲蛀發霉、字跡變色等問題。2007年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成立,在收藏簡牘的整理、保護、出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次即將設立的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在原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整合資源和人才優勢,全面承擔起甘肅出土簡牘的收藏保管、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職能。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建成后,4萬多枚歷代簡牘的命運將有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