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集
述而集
《述而集》隨筆系列之一,李樹明撰。
★ 作者依奉古之聖德教化,習而思,思而後行的感悟;
★ 感悟中華文化之博大,智慧之深厚,思維之廣闊;
李樹明,號常慚愧人,漢族,一九六三年十月生,山東壽光人,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濰坊市委員會副秘書長。一九八二年參加工作,從事於教育教學工作和農村基層工作多年,曾兼任長篇小說選刊雜誌社副社長等多種社會職務 一九八三年起發表文學作品。其中散文《茅屋》在一九八五年全國教師「下水文」徵文活動中排名第一;一九九五年出版中短篇小說集《昨夜西風》;二○○○年出版長篇小說《槐園》,獲山東省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二○○九年入選「閱讀中國——建國以來長篇小說五○○部(數字)精品」。曾參與主編過多種教材、歷史文化等方面書籍工作,多年來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弘揚等,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引起海內外學界的關注。
撰者簡介
序
卷一謙虛的意義在謙虛之外
第一章孔子掩面而泣
第二章隋煬帝,一個來自巍峨高山的寓言故事
第三章稻盛,一位謙光可掬的救世尊者
第四章謙虛的意義在謙虛之外
卷二美德善能得成於耐煩
第一章曾文正公與耿恭簡公耐煩說
第二章普魯斯特,一位耐煩者的幸福歲月一
第三章羅素,一個失卻誠敬的可憐憫者
第四章敬事而信,一切皆好
第五章上帝的笑聲
第六章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卷三謙虛耐煩的意義在孝親尊師之中
第一章有感於八十年前一句立國之論
第二章孝親尊師之演義
第三章孝親尊師之道路
第四章孝親尊師之故事
第五章孝親尊師之風景
第六章孝親尊師之花絮
序
劉余莉
《述而集》共三卷,依「述」之意,乃是作者依奉古之聖德教化,習而思,思而後行的感悟,其涵蓋範圍之廣,研習思維之深,修習體察之細,合而構成了《述而集》的精粹。
自來讀書人,解字義,引聖典,做文章,都是易事;然而將所習學之理,與自己的心念行止融匯為一,就是不易的了。古人的智慧,是無誠敬之心不足以攝受的,作者的難得之處,即在於此。涉獵廣博,學識深厚,還在其次,要緊的是常存恭敬之心,對一切事一切人,皆能耐心用心的體察,並將所攝入之理,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融匯為自己的人生感悟,且以此心推而廣之,延伸為對社會現狀的擔憂。這擔憂所來久矣,所以才能對當今社會上的許多問題根源,一語中的,讀之使人茅塞頓開。這其中的智慧,都是源於作者長期的熏習,力行與積累,又將自己累積而成的智慧,在書卷中做出了毫無保留的分享。終覽全卷,可觀之處不勝列舉,其最攝心處,乃一「誠」字。作者對自己的讀書歷程,思維層面,力行后的感悟,以及對社會人生的總結與思考,皆是「誠而述之」。因其誠而生敬,因其敬而生慧,讀者若能體會其「誠」之一二,則不光折服於作者的學問見識,更有感於其「誠」之心,若以同樣的誠心相受,必會各有所獲。
《述而集》的寫作,並不是嚴謹的「坐而論道」,更多像是一種分享,是作者讀書的分享,處事的分享,思考的分享,體悟的分享,智慧的分享,其行文疏散而有序,不刻板,亦不隨意。全書三卷,其宗旨不過「謙」「孝」二字,一如文中多次提到的「耐煩」,而後提到的「誠敬」,加之卷三中通篇而述的「孝親尊師」,其核心與根本皆由此二字而生。作者做文不拘,引經據典之後,並之呈現各種現實事例,社會見聞,中西哲人聖者的言語思想,從儒到佛,由古至今,皆有涉獵,作者對中華傳統智慧的感念與膜拜,點滴可見於文字。
今《述而集》的出版,乃一件令人欣喜之事,是以「述」而傳「智」。讀者閱之能有所感,便能對中華文化之博大,智慧之深厚,思維之廣闊,解其一二。古來智慧的傳承多介於文字,對於中華文化的精粹,應該也能借作者之筆,窺見一斑。
癸巳年二月廿八日
(註:序文作者系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