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彝,字鼐卿。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河北新城北沙口村(解放后劃歸雄縣)。自幼聰穎好學,十一歲開始在外祖父家讀書,時對《四書》、《詩經》、《書經》已全能誦讀。繼而從師劉景因先生讀《左傳》、《綱鑒易知錄》、《周易》、《札記》、《古文辭類纂》等。十八歲入保定直隸法政學堂肄業。陳德彝青年時詩文、書法和淵博的學識已為人所讚許。
二十四歲(1918年)曾館陝西王季斌家任教師,后歷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院文牘股長,溫泉中學教員,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文書科員等職。1937年
“七七”事變后,即回到家鄉
新城縣繼續在當地小學任教。
1939年——1945年,
華北平原遍燃抗日烽火,日寇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村民屢屢逃難,流離失所,學校大都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態。一次八路軍與日軍在村中遭遇,村中大部分居民外逃,陳德彝與老父潛伏於家中,一夜槍炮聲如雷鳴,彈如雨下,第二天發現村中民房被日軍燒毀二百多間,糧食財物被搶掠一空,家中房屋連同書籍文稿毀之殆盡。其老父遭日軍用帶刺刀的槍口對準其頭部百般威脅恫嚇,不慎跌倒在地,不治而亡。陳德彝則被迫每日去小村莊做勞工。後來日偽政府令其出任本區區長,一再迫令就職,陳德彝屢次推辭不應,正氣凜然,仍然不允。
1945年以後,在家中侍母,因成著述若干種。
陳德彝
陳德彝著述殘存稿件中,尚有《中國學案》殘稿一件。此稿為1927年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上,經譚揆等先生建議從事整理《宋元學案》之時所作,上起
孔子,下至現今,編為《中國學案》一書。此稿雖至今仍存,但因失落而殘缺不全。他在序言中雲:“中國為世界上開化最先之國,史稱五帝三王尚矣。孔子誕興文教,書契始有統宗。歷漢唐宋明清二千五百年來,又幾經波濤起伏,從未劃一。且宋代以前,無所謂講學者。德彝謹據《歷代名臣言行錄》及《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清學案小識》、《
清史稿》五種成書,斟酌去取,上起孔子,下至今日,存什一於千百,猶數十萬言之多。夫各家語錄,充棟汗牛,不談則恐疏漏不完,遍讀則雖窮畢生之力亦不能及。此吾於是編之所由作也。讀者倘能周覽一過,不但中國五千年之國粹可置胸中,持以衡泰西各國學術之淺深純駁,亦能如目辯蒼素,於數奇偶也者,豈非人生一大快事哉。”
陳德彝
陳德彝對書法亦屬偏愛。自幼學書,遍臨晉唐諸貼,崇尚“二王”書風,正草隸篆各體皆能。尤精正書及
行草。其書作,用筆精到,清潤秀逸,有濃厚的書卷氣。
1919年,陳德彝在北京館次,曾致函
康南海先生:“議書法線條之力。”接到復函佳許,又經同鄉介紹,得見王晉卿(闓運)先生,並令於星期六、日造訪於其家,因得受教。以後在示子書信中,多次談到關於
書學的觀點及自己學書的體會。如雲:“書法是線的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書體的演變,有篆隸草
行楷之別,但線內涵、質感、力度及其表現形式是永恆的,自晉達到了極則。”還雲:“書之法,至晉唐,從用筆結構到章法氣韻,已完成其全部程式,並已達到了盡善盡美。這也是書法難於創新的原因。”又雲:“書法線條力的產生,來自用筆用鋒的技巧,來自運筆過程中提按頓挫的微妙動作,是多種力的組合。”
1950年以後,陳德彝應邀在
人民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任臨時編輯,參加修訂《
辭源》等工作。1962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1981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