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家樓村
藺家樓村
藺家樓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北10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處,藺家樓火車站以西。地處長埠嶺,耕地1312畝,403戶,1304口人。區劃代碼為371202102231,郵政編碼為271100,車牌號碼為魯S。
徠2019年,藺家樓村入選山東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名單。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方下保·藺家樓”。藺家樓村為多姓村,共有藺、李、閆、申、馬、亓、朱、劉、孫、楊、焦、許、鹿、谷15姓。據村碑記載,“先有楊家窪,後有藺家樓”。楊姓為坐地戶,其他姓氏多為明洪武初年由河北棗強縣遷居,后藺姓成為大戶並建一小樓,更名藺家樓。
藺家樓村解放前無一富戶,土改劃成分時最好的是上中農。編席為傳統手工業。村民除編席、打短工、扛長活外,用麻繩頭子換“洋火”的貨郎挑子就有百十副。外出學藝養家糊口的也特別多,如泥工、木工、燒窯匠。每年春天青黃不接之時,很多戶壘門閉戶外出逃荒要飯,村民之貧窮可見一斑。
1953年全村普遍成立了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進入高級社,1958年參加人民公社。1960年雪野水庫建成后,農作物得到了自流灌溉,糧食產量有了提高,但因人多地少,溫飽問題未能得到徹底解決。在1976年“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方下人民公社組織萬人上陣造大寨田,長埠嶺得到了改造,土地整平了,小塊地連成了片,昔日的丘嶺薄地改造成了穩產高產田。現糧食作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近幾年,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后,村民開始種植大蒜生薑,有不少戶建起了溫室和塑料大棚。
藺家樓自古貧窮,過去未有讀書做官之人,但出過一個機智詼諧之人外號叫“許老二”的。據說,許老二機智聰明,莊稼活全通,一年到頭靠打短工扛長活為生。他同情窮人,仇恨為富不仁者。有一年他在鹿家堂一吳姓財主家扛活,東家吝嗇很會算計,許老二也算計他。東家叫他收工回家時,每一次要捎上一個秫秸。許老二午飯回家時果真捎來了一個秫秸。東家生氣地說: “叫你捎一個,你就捎一個?”,許老二慢悠悠地說:“我捆上了十幾個,後來越扛越沉,我就走幾步扔一個,扔了一路,才只扛來這一個。”把東家氣得直瞪眼。又有一次,許老二和東家要煙抽(旱煙袋),東家讓他到坡里和吸煙的人碰一袋。那天正逢方下集,東家趕集去了。許老二趕到集上好不容易找到了東家,氣喘吁吁地一把抓住東家:“可找到你了!”東家吃驚地問他不在地里幹活跑到集上幹啥?許老二一本正經地答道:“我在坡里沒見到一個人,也沒碰到一袋煙,就上集找你來碰了。”又把東家氣了個七竅生煙。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該村村民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藺呈瑞、藺長祿、亓增元先後被任為區長。該村有踴躍報名參軍的光榮傳統,在吉山戰鬥、瓦屋脊戰鬥、淮海戰役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中,該村有十幾人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
走進藺家樓村,雖仍像個山村,但昔日的茅草房不見了,沿方寨路兩側,有些戶自己建起了樓房。電視早已普及,戶戶通了電話。村民的觀念也在改變,經商的、搞批發的、加工服務行業的戶逐年增加。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藺家樓的面貌定會得到更大的改觀。
藺家樓村地形地貌特殊,長埠嶺以東低洼處,村東西各有一條自北而南的大溝。東溝發源於本鎮溝頭村,流經不過5華里。房屋多建於溝邊高處,酷似山村。地名、灣名也頗有趣味,地名有晾屍場、牛槽地、一里路、長長地、煙墩、石窩、鳳凰膀、核桃園、桑園子;灣名有葡萄灣、滑灣子、閆家灣、飲馬泉、小龍灣等。現村委辦公室南面的溝(路)叫廟溝,相傳過去這裡建有三座廟:土地廟、關老爺廟、觀音廟。現都早已無痕迹。
徠村民至今流傳“藺家樓,賽北京;藺久長,假朝廷”的口碑。藺久長何時人已不可考。據說他因違犯朝廷法律私自鑄錢,事發后被斬屍首分離,家人為他造上假頭,出喪時她女兒哭道:“金頭銀頭,不是俺爹的肉頭。”
藺家樓村解放前上起學的不多,讀書識字的人更少,吃盡了沒文化的苦頭。1945年該村首次建起了小學,教師閆登周,學生20多名,以後由於戰亂災荒,學校時辦時停,1949年後才恢復了正常。先後任教的教師有馬奎榮、王建章等,學生增多,分為一、二、三、四年級兩個複式班。現該村在本鎮中學任教的教師有12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今,全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1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