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8條詞條名為馬庄村的結果 展開

馬庄村

山西省侯馬市新田鄉下轄村

馬庄村屬於侯馬市新田鄉,是侯馬市歷史悠久的村鎮之一。東隔侯張線與辛店、程王相望,西與牛村、平望為鄰,北為張村街道辦西里村,南鄰城市主幹道之一程王路。

概況


侯馬市新田鄉馬庄村是侯馬市歷史悠久的村鎮之一。東隔侯張線與辛店、程王相望,西與牛村、平望為鄰,北為張村街道辦西里村,南鄰城市主幹道之一程王路。土地肥沃,民風淳樸。
據傳該村舊為春秋晉國養馬之地,馬匹供晉國公侯大夫乘騎,故而得名。馬庄在明嘉靖時屬曲沃縣牛村裡,稱馬庄;清乾隆年間、光緒年間屬曲沃縣褚牛里,為與曲沃城東的東馬庄相區別,稱為西馬庄;民國十七年屬曲沃縣三區,稱西馬庄;侯馬第三次建市后,稱馬庄。
民國十七年,馬庄52戶,男125丁,女94口。2000年馬庄336戶,1284口人,耕地面積105.7公頃,人均收入2827元。姓氏以馬、李、董等為主,民族多為漢族。
目前下轄3個居民小組,現有村民448戶,人口1580人,全村耕地面積1300餘畝,主要以耕作為主。

慈恩禪寺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在馬庄村東敕建慈恩禪寺(民間稱馬庄洞)。此寺於解放前因支援前線戰爭需要大量木材而逐漸拆毀,舊址位於現在宏昌學校處。據馬庄村回憶,慈恩禪寺依地勢而建,北高南低,寺院為南北長、東西寬的長方形。寺院由西南門進而。自南向北分三個院子,院南最南邊是菜地。南部第一個院內南邊是山門,北邊為正殿,東、西分別是娘娘廟與關帝廟;中部第二個院內,南邊是面北而建的南殿,北、東、西三面是土窯洞。北面幾孔窯洞內是十八羅漢,東邊兩孔窯洞是寺僧做飯和喂牲口的地方。北部第三個院子在土窯洞上面。院內北邊是藏經樓,又叫華佗殿。
關於慈恩禪寺,傳說,明朝年間皇宮娘娘患病,被一佛門高僧治癒。有一天晚上,娘娘夢見這位僧人請她修建禪院。這位娘娘後來出遊路過馬庄,見此處如夢中高僧指點建禪院之地,遂請皇上恩請,修建了慈恩禪寺。
相傳,華佗殿的脊檀是一根一檀擔五間的通檀,有人說是荊條做的,有人說枸杞根做的,說法不一。據村中老者回憶,殿內終年葯香四溢,嗅之可強身健體,淺病皆消,故附近各村百姓常來求醫上香,漸名華佗殿。傳說這根通檀是經地下水路,從水井運上來的。運木料時,光聽寺里人向村裡人借牲口,但不見人來拉牲口。問及此事時,寺里人說已用過牲口了。牲口主人回家一看,甚為驚奇:牛身上出了很多汗,還冒著熱氣。據說北院,也即第三院中有從外不可見的地下水路,無論下多大的雨水,院中水位均不會上漲進入華佗殿。第二院中東南角原有一古井,也許與寺外水脈相連,井中常有烏龜等物爬出。舊時每年的正月十六慈恩禪寺廟會,逢廟會時,這裡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馬庄古城遺址


村落舊時曾為方正格局,四周有外磚內夯的城牆護衛(現村中仍有城牆遺存),村中有方正的十字大街,各家族宅院以及多處大小不一的廟宇祠堂。今村北部仍留有李氏宗祠的北廈遺存,據村民回憶,李氏家家族在明代曾有人官拜閣老,族中曾保留有御賜牌匾(墨綠底鎏金字書“稠德稀齡”)。村外在南門外和西門外也曾有規模較大的廟宇,東門外與慈恩禪寺相鄰,可惜在戰爭期間與解放初期均已毀損。該村地勢整體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過去在村子南面有大片湖泊,可種植稻米與蓮藕菱角等,后因水位下降逐漸乾涸。村西有汾河乾渠通過。
在慈恩禪寺遺址以東有舉世聞名的“侯馬晉國遺址”重要組成部分——馬庄古城遺址。
遺址位於馬庄村東北,由東大西小兩個相鄰的小城組成,城牆已被地表覆蓋。東城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13米;西城南北長250米,東西寬60米,牆寬約4.3米,西城東北角有高於地表的大型夯土台基,為晉國晚期晉卿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