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8條詞條名為馬庄村的結果 展開

馬庄村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馬庄村

馬徠庄行政村位於山東省臨清市青年路街道辦事處西部,距辦事處機關10公里,東與張堂村為鄰,北與河北省交界,西與車庄村接壤,南與李堂村相連。該村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土壤以沙壤土為主。東西最大距離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5公里,境內有2條瀝青路與村內街道相連接。交通十分便利。衛河流經本村,長度1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270公頃,村莊建成區面積25公頃。全村姓氏有黃、張、王等共22個姓氏,其中黃姓氏人口最多

村莊簡介


馬庄村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地處萊城西北角人民路北側,魯中西大街、北坦北路穿村而過,背依礦山,西臨泰山鋼鐵總公司,東鄰萊鋼萊蕪礦業公司。有耕地160畝,人口876人。
據村碑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呂姓由萊陽縣遷入萊蕪,遷至今址。因馬姓早居,以姓名村,稱馬家莊,20世紀50年代起簡稱馬庄。
康熙《萊蕪縣誌》載:“西廂保·馬家莊”。民國初年,馬庄屬礦山區西廂保;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萊蕪分為三縣,馬庄屬萊東縣礦山區;建國后屬礦山區;1958年屬城關鎮;1959年屬礦山人民公社;1985年10月改屬城區辦事處;后改屬城市街道辦事處、鳳城街道辦事處。
礦山由於地處萊城西北角,與九頂雅魯山連成一體,立於山頂俯視全城,一覽無餘,為萊城周圍制高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47年2月萊蕪戰役發起前,國民黨軍李仙洲部在礦山派有一個團防守。我華東野戰軍七縱之一部,不怕犧牲,勇猛突擊,與敵在礦山及馬庄發生激烈戰鬥,有力牽制住敵人,迫使其無法向小窪增援。在萊城之敵棄城北竄之時,我軍迅即佔領礦山一線,截住敵軍路,痛擊敵軍。為整個萊蕪戰役之全勝發揮了重要作用。1952年,萊蕪縣人民政府在礦山前懷修建烈士陵園一處,后遷至現萊蕪烈士陵園。
馬庄村地處丘嶺,土地貧瘠,物產不豐。解放前為生活計,村人大多做點小本經營,自家鄉購得姜麻,或肩挑,或用木製獨輪車運載,上博山,下臨朐,賺取些許差價養家糊口。
馬庄自古缺水,人畜用水均取自村南的一眼水泉。泉眼水量很小,大旱時常乾涸。村中大部分土地散落於礦山及周圍邊坡,靠天吃飯,每年只能種一季地瓜或穀子,產量很低,豐收之年畝產也不過200斤左右,建國后,全村人民戰天鬥地,興修水利,整修梯田,決心改變家鄉貧窮面貌。1957年在村南建起兩萬立方米的小水壩一座,並配套建設了提水設備,將水提至山腰,使200餘畝旱地得到了灌溉。1980年在礦山後溝修建兩座梯級水壩,攔洪蓄水,澆灌山後部分土地。1981年又在桃花橋處修建大型提水設施,將水提至礦山最高處,使全村土地全部實現了自流灌溉。1971年,老少齊上陣,肩挑人抬,硬是將亂石突兀、荊棘叢生、溝壑縱橫的荒山削高填低,變土造地,開墾出200多畝良田,莊稼單季畝產800斤以上,徹底結束了有田沒飯吃的歷史。
馬庄村民自明朝聚居此處,生息繁衍。村中現有呂、李、亓、張四姓,呂氏居多。村民不分姓族和睦相處數百年,一向尊師重教,崇尚文明。解放前村中設立小學堂一處,取名“鹿鳴”小學,1950年重修。1987年村裡投資20萬元建成全街道辦事處村級第一幢教學樓,2000年又相繼投資16萬元建起了微機室、實驗室、閱覽室等,使教學設施日臻完善。自1978年恢復高考後,全村共有24名學生考取了大專以上院校,如今全村有4名碩士研究生。呂愛梅是村裡第一個考取大學的大學生。
在以糧為綱的計劃經濟年代,馬庄人就敢為人先,以小隊為單位採石頭,開鐵礦,燒石灰,大辦民營經濟;1973年創立建築隊一個,1975年建成鑄管廠一處。鑄管廠在當時是山東省唯一一家村辦鑄管廠。隨後商品門市部、選礦廠、化工廠、燈具廠、汽修廠、醫用玻璃廠相繼建成。因村處城區,耕地一天比一天減少,但馬庄人靠第二、第三產業的經濟收入,加快了奔向小康生活的速度,村民生活殷實富足,2001年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自1987年起,全村60歲以上老人每年發200元養老金。村辦企業的興起也喚起了村民的經濟意識,一部分有見識的村民依託當地資源和地理環境的優勢,從事個體經營,如跑運輸、搞建築、干飲食等,馬庄人一天比一天富裕起來。馬庄人致富不忘國家,村民呂學永,曾被授於“萊蕪市個體私營企業納稅大戶”稱號。
馬庄從荒山小村融人城市,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今後的歲月里,馬庄人一定會昂首闊步,繼往開來,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人文自然


據說清代博學文人張道一曾在此開館授課。每逢科舉大比之年,春夏之交,山氣蒸騰,山嵐中往往出現若隱若現的樓台亭閣,實為海市蜃樓,認為是歲應考者多有捷報,故曰:“礦山呈瑞”。后稱之為萊蕪八景之一。
民國以前,礦山山體被松柏覆蓋,密不可分。後幾經戰亂,原來的粗大松柏早被砍伐。山腰有明代所建老君殿,山頂有“魁星樓”,為鄉民祈求風調雨順、禱佑一方平安文人學士、祈求科舉高中、立身廟堂,於明代萬曆年間而建。明萬曆皇帝求仙好道,在宮中廣募術士,修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民間受其影響,廣建道觀,當時此觀亦香火鼎盛,鄉民莫不頂禮膜拜。清康、乾以後多次增修。觀內檜柏茂盛,俱有合抱之粗。“老君殿”有正殿三間,坐北南向,建於1米左右高台之上,台為石砌。此殿為磚木結構,北方常見廊廈式垂珠聯龍,雕樑畫棟,朱紅門窗,做工考究。殿門兩側門柱上各雕一五爪雲龍,龍頭探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該殿大脊大梢,排山掛角。屋角、梢頭上均飾有張口獸、哈巴狗、朝天猴等神獸。殿內大方青磚鋪地,神台之上有神像一尊,莊嚴肅穆。殿內四壁繪有精美絕倫之彩繪壁畫,內容為《封神榜》中“九曲黃河陣”,主要人物即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跨青牛,執拂塵。壁畫中人物個個形神兼備,宛若真人一般。“老君殿”左有時大夫廟,右有龍王廟。自東拾階而上有一空地,四周為青磚花牆。其中間擺放有石桌、石凳,供香客小住休息。北有大圈門,進門而人為一廊道,上有亭狀建築稱為“文昌閣”.盡頭為一木製階梯,攀梯而上即達“魁星樓”。“魁星樓”立於礦山之最高峰,樓分兩層,高達10米。樓基座為青石長條,有蓮花山石,也有本地小青石,堅固異常。樓體為青磚壘砌,白灰抹縫。樓北壁嵌有雪蓑所書“魁”字碑,村人傳說其用腳書寫,筆力蒼勁,筆法怪異,與現今鋼城區里辛鎮棋山觀村“玄之又玄”碑有異曲同工之妙。碑上贊語系龍、鳥、草、木、蟲形的古篆,並有釋文。置身極頂,一日三景,憑欄遠眺,汶水西流,遠山如黛,心曠神怡,向為人們游棲勝地。觀中重建於礦山頂部北側的“魁星廟”原有幾幢石碑,碑文全為呂芹村呂占覺先生所書。其中一座詳細記錄重修“老君殿”經過,並銘刻有捐資人姓名。碑文柳體楷書,據村中老人講,幼時上學字帖即是從這幾幢碑上所拓。今碑身已無存,僅余雙龍戲珠碑帽。站於“魁星樓”上南望三里許,即為藥王廟,統在一條中軸線上。
舊時每有新縣令上任伊始,皆上山來祭拜。每逢此時,城裡名人紳士,凡鄉之有功名者,俱一同前來拈香叩首,頗為莊重,隨後於觀中聯詩作賦,共飲茶觀景。
每年三月三是礦山廟會,善男信女自四外八鄉結伴而來,人潮湧動,熙熙攘攘,香火繚繞,小商小販沿路設攤,兜售香燭、火紙、鮮果供品,另有戲班助興,唱戲三天,觀者如潮。光陰似箭,歲月如煙。“老君殿”、“魁星樓”等建築物全在戰爭年代及文革期間“破四舊,立四新”時拆毀,只余幾許地基供人憑弔懷古。1992年四鄉信徒捐資重建“老君殿”於礦山之陰,殿闊三間,雕樑畫棟,不輸前朝。
礦山右山腳怪石嶙峋的老牛槽下有一半圓形洞口,洞內曲折幽暗,高低不平,直入南去,洞深不可測。據傳有膽大青年結夥,吹著喇叭,手執火把,入洞欲探其深遠。結果入洞后,再也沒有回來,大約是洞中缺氧氣,皆窒息而亡。相傳此洞與鳳凰山山之朝陽洞相連。每逢雨季,二洞生雲,扶搖直上,狀似龍形,一雲飄飄北來,一雲悠悠南往,連接於半空中,於是頓時烏雲翻滾,大雨傾盆。此景稱之為“二洞雲連”,亦為萊蕪八景之一。
出村北上,約200米即狼溝。過狼溝攀援而上即為“白龍頂”,只因此處全為白砂土,起伏蜿蜒,形似巨龍,故名“白龍頂”。翻山而過即為桃花橋.,過去此處四周遍植桃樹,每逢初春,桃花盛開時節,游春踏青人流不斷,城中文人、士紳,山頂書院先生、學子,會聚於此,賞花飲酒,吟詩唱對。園中花團錦簇,蜂飛蝶舞,真可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因此處地勢不平,溝壑縱橫,又是山後沙家莊、劉家莊、南白龍等村進萊城必經之地,每逢雨季,山洪暴發,道路沖毀,路人皆被阻於深溝兩側不得通行。鄰近鄉村有德高望重者帶頭募捐,村人踴躍捐資始建成此橋,並命名“桃花橋”。“桃花橋”全為石造,長兩丈,寬一丈,高有一丈五。橋墩為方正大石,平面光滑,橋底石板鋪底,橋身青石發碹,條石鋪面,堅固異常,曆數百年而無恙。此橋北曾豎有石碑記錄修橋年代及經過,現碑已無存。建國后此處被萊蕪縣確定為文物保護對象,現今被萊鋼萊蕪礦業公司選礦廠尾礦壩 掩住橋之一半,水沒及橋身,人不能再觀其秀姿天工。
關於“桃花橋”,當地民間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早年間馬庄及附近鄉民為生活所迫,外出謀生,曾與人互誇家鄉之美。外縣人常誇本縣古剎悠久,寶塔巍峨,名人軼事,寬暢大道,石橋堅固,滔滔不絕,甚為自豪。鄉人無言以對,急切間想起“桃花橋”,遂躍身而起,言道:“你們那地方怎比我們那兒,我們那兒有座桃花橋,高有萬丈,家雀下了個蛋落到橋半腰,小麻雀就出了飛。”一同行者猛然醒悟,更大聲而說:“桃花橋還不算高,月牙橋比它還要高。民謠曰:“桃花橋萬丈高,還達不到月牙橋半截腰。”外縣人無不驚嘆。

村莊人物


一、烈士英名錄
呂福亭 李京山
二徠、歷任村支書
1950-1962當時與西關村組成一個大隊,設馬庄生產隊4個,沒有書記、主任、只有生產大隊,呂士英任當時西關大隊大隊長
1962年-1968年 呂士英
1969年-1987年 呂扶仲
1988年-1991年 呂士啟
1992年-2001年 呂學順
2002年- 呂東升
三、歷任村主任
1962年-1984年 呂西珍
1985年-1987年 呂士啟
1987年-1991年 呂太慶
1992年- 呂太俊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呂士貞 東海艦隊團政委
呂錫山 曾任萊蕪市農業局副局長
李京坤 曾任東明縣商業局局長,已離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呂西峰 萊蕪林業局高級工程師
以上信息截止到2003年

特色展台


馬庄村風景優美,礦藏豐富。呂姓遷此時傳說:此地石呈五彩,地現五色,背依礦山,南眺汶水,是塊寶地,於是就在此修屋建房,繁衍生息。
村北的礦山,又名雅魯山,海拔289米,因產鐵礦石而名為礦山。鐵礦礦脈位於山腰,為露天礦,東西長約1公里,南北寬約50 - 100米。1958年村民在此開礦,曾經挖到古代開礦的巷道,出土了宋代開礦用的鐵楔、生活工具及部分散亂的銅錢,由此考證此礦為古代採礦遺址。
1990年隨著村辦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生產重心也由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人們調整種植結構,將礦山後全部土地實行退耕還林,分別建成了果園和木材用林,較大限度地改變了礦山的生態環境,使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今朝的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