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生物系統
污水生物系統
目錄
水體受污染后形成的特有生物群落,可以用來進行水污染生物學評價。
污水生物系統是德國學者B.科爾克維茨和M.馬松於20世紀初提出的。其理論基礎是河流受到有機物污染后,在污染源下游的一段流程里,會產生自凈過程,即隨河水污染程度的逐漸減輕,生物種類也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河段出現不同的生物種。據此,可將河流依次劃為4個帶:多污帶、α -中污帶、β-中污帶(即甲型、乙型中污帶)和寡污帶,每個帶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徵。50年代以後,一些學者經過深入研究,補充了污染帶的指示生物種類名錄,增加了指示種的生理學和生態學描述。1964年日本學者津田松苗編製了一個污水生物系統各帶的化學和生物特徵表如:
但是,在污染的水體中出現的生物種類也會出現於潔凈水體中,有些清水中的生物種類也會在污染水體中出現,生物種類的分佈又受到地區和各種環境因素的限制,因此,對於利用污水生物系統指示水體污染狀況的可靠性,尚存在著不同意見。一般認為利用這種方法在流速緩慢而又較長的河流中監測水體的有機污染狀況是可行的。
工業排放的廢水中含有許多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尚缺乏足夠的研究資料。各種有機污染物對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和各種環境因素對它們的影響很難截然分開。這些問題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書目
津田松苗:《污水生物學》,北隆館,東京,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