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呼
等呼
是傳統漢語音韻學的概念,主要用來指稱中古漢語的介音系統,最先應用在韻圖上。韻圖把韻書中相類似的韻目歸為一大類,稱為“攝”,每一攝內部,又根據介音的差異,分為四等,每等又分為開口和合口兩呼,一共是八個小類。
中古漢語有兩個介音:i和u。所謂開口呼和合口呼,就是指無u介音和有u介音而言。相比之下,等的概念就比較複雜。如果僅按有無i介音來分,每攝只能分為兩等。但一個攝包括的韻目很多,除了考慮介音,還要考慮主母音。例如山攝,包括了寒、桓、刪、山、先、仙等韻,其中寒桓刪山無i介音,先仙有i介音。無論是從韻書的體例還是從當時的實際語音考慮,等韻學家都覺得,寒桓和刪山是兩個不同的韻,籠統地分在一起非常不妥。因此就創造了一個四等的系統,寒桓是一等,刪山是二等,仙是三等,先是四等。清江永說:“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可作為分等原則的概括。總體來說,一二等無i介音,三四等有i介音或i主母音。但由於韻圖的結構制定得不夠嚴密,這個規律一再被打破。傳統音韻學有三十六個字母(見三十六字母),但韻圖分給字母的位置只有二十個,於是輕唇和重唇合為一組,舌頭和舌上合為一組,齒頭和正齒合為一組。聲母合併了,卻又要在圖上表現出不同音,就只好拿韻母來做文章。例如庄、章、將都是陽韻,有i介音,韻母完全相同,按理應都歸入三等。但它們的聲母都不同,庄是庄母,章是章母,將是精母,卻共占圖上的一個格。等韻學家為了表現聲母的差別,只留章字在三等,強行把庄字移到二等,把將字移到四等。為了相同的目的,凡應歸三等的字,逢庄組都歸二等,逢端精組都歸四等。
參見切韻音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光碟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