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水腫

一個基本的病理現象

骨髓水腫(bone marrow edema , BME)是以骨基質水腫、纖維組織增生及炎性細胞浸潤為主要病理表現的一種徵象。其主要是由病變組織血管過多、灌注過度、水的外滲作用等造成。

它是一個基本的共同的病理現象,是非特異性的,在許多疾病的骨髓位置上均可見到。如感染、應力性骨折、一過性骨質疏鬆等。

Wilson等在描述髖關節一過性骨質疏鬆症的骨髓信號改變時首次使用了骨髓水腫這個名詞。隨著科技的發展,MRI的廣泛應用,骨髓水腫徵象才逐漸被認識,但一直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

簡介


骨髓水腫在骨傷疾病檢查中經常遇到,骨髓和肌肉等軟組織一樣,隨外界環境的改變容易發生動態變化,多種疾病可合併有骨髓水腫,如一過性骨質疏鬆、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外傷、骨感染及腫瘤等,目前有很多學者和研究試著分析骨髓水腫的病因學,但對於多樣的臨床特性尚未達成共識。
其病理生理機制尚不十分明了。實驗研究表明:骨髓水腫活性病理顯示骨小梁間隙充滿大量水腫液,小梁間隙增寬、脂肪壞死、纖維血管增生、骨小梁連續、骨細胞存活、反應性骨形成,看不到進行性破骨吸收,骨形態測量未發現骨質疏鬆,類骨增加、羥基磷灰石含量降低可解釋X 線上骨密度減低表現,骨小梁存活、骨形成活躍表明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骨髓水腫區活檢及術后病理檢查呈嗜酸性血清樣液體聚集,符合水腫的表現。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BME形成機制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是繼發性骨髓水腫,如感染、骨腫瘤、創傷、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其中以外傷性為主,一些學者認為外傷性骨髓水腫可能是一定能量的外力作用在松質骨上,使骨小梁發生微骨折,造成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細胞液外滲,局部血管灌注量亦增多,並伴有部分毛細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二是生理反應性骨髓水腫,一些學者研究認為長期的外力作用抑或改變骨骼的正常負重,都會使相應骨髓產生生理反應,骨髓局部充血,毛細血管床過度灌注即骨髓水腫。這種骨髓水腫是可逆性的,多在2周后其長T1、長T2信號消失,故認為這種骨髓水腫是骨髓的一種生理反應。

與MRI關係


磁共振作為一種無創的檢查技術,隨著其成像技術的出現及不斷更新,其在骨關節損傷檢查中具有明顯優勢,能發現很多其他影像檢查不能發現的病變,如關節軟骨、關節囊、半月板、滑膜、韌帶、肌肉等軟組織損傷, 能為骨髓的異常改變提供重要的影像學信息,MRI能顯示骨髓水腫是因為局部水增加。
總之MRI 對顯示骨髓異常十分敏感,可以檢出骨髓水腫的變化並明確其範圍和程度。

治療研究進展


骨髓水腫病因學機制尚不明確,但是它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目前主要對症治療為主,治療對策包括減輕負重,緩和的鎮痛葯和非類固醇類的消炎藥、物理療法。糖皮質激素對改善骨髓水腫進展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大多學者並不認同。此外, 交感神經阻滯對骨髓水腫的治療也存在不足。
總之,當骨髓水腫繼發於其它疾病時,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當原發病得以治癒或穩定后,BME 徵象便會減退直至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區分骨髓水腫的形成原因,可以避免長期的併發症和不良後遺症, ,同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