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虎口脫險的結果 展開
- 1966年傑拉爾·烏里導演英法合拍電影
- 2002年老狼發行歌曲
- 法國劇情電影
虎口脫險
1966年傑拉爾·烏里導演英法合拍電影
《虎口脫險》是Les Films Corona製作發行的戰爭喜劇電影。該片由傑拉爾·烏里執導,路易·德·菲耐斯、安德烈·布爾維爾等演出,於1966年12月8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的幾位飛行員在法國人的幫助下,與德軍展開的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的逃生故事。
劇照
演員名 | 角色名 | 配音 | 備註 |
布爾維爾 | 奧古斯德·布衛 | 於鼎 | |
路易·德·菲耐斯 | 斯塔尼斯拉斯·納伯爾 | 尚華 | |
克勞迪奧·布魯克 | 彼得·庫明翰 | 施融 | |
安德麗·帕里西 | 瑪麗奧黛爾嬤嬤 | 丁建華 | |
Colette Brosset | Germaine | ||
Mike Marshall | 艾倫·麥金托什 | 嚴崇德 | |
瑪麗·杜布瓦 | 朱麗葉特 | 程曉樺 | |
泰瑞·托馬斯 | 中隊長雷金納德 | 楊文元 | |
貝諾·斯德澤巴赫 | 阿赫巴赫少校 | 翁振新 | |
Sieghardt Rupp | 施特爾馬中尉 | 戴學廬 | |
皮埃爾·伯丁 | 朱麗葉特的外公 | 周瀚 | |
Reinhard Kolldehoff | Un caporal allemand | ||
Helmuth Schneider | L'officier allemand dans le train | ||
Paul Préboist | Le pêcheur | ||
Hans Meyer | Officer S.S. Otto Weber | ||
Guy Grosso | Un bassonniste (as Grosso) | ||
Rudy Lenoir | Un officier allemand | ||
Michel Modo | Soldat allemand qui louche (as Modo) | ||
Pierre Roussel | Le voisin de Peter au wagon-restaurant | ||
Pierre Bastien | Plombin | ||
Mag-Avril | La vieille locataire (as Mag Avril) | ||
Jacques Bodoin | Méphisto | ||
Gabriel Gobin | 歌劇院地下黨 | 胡慶漢 | |
Paul Mercey | L'homme des bains turcs | ||
Henri Génès | 動物園管理員 | 喬榛 | |
Georges Atlas | Un homme de la gestapo (uncredited) | ||
Nicolas Bang | John - le bombardier (uncredited) | ||
Anne Berger | Marguerite dans 'Faust' (uncredited) | ||
George Birt | 鬥雞眼高炮手 | 喬榛 | |
Guy Bonnafoux | L'employé aux bains turc | ||
Guy Bonnafoux;Claude Salez; | Un officier allemand (uncredited) | ||
Christian Brocard | Un joueur à la gare (uncredited) | ||
Jerry Brouer | 德國士兵 | 童自榮 | |
Georges-Fréderic Dehlen | 德國上校 | 童自榮 | |
Jean Droze | Un joueur de basson (uncredited) | ||
Alice Field | La prostituée (uncredited) | ||
Fred Fischer;Konrad von Bork; | 德軍軍官 | 楊成純 | |
Guy Fox | Le gros bonhomme (uncredited) | ||
Yvonne Gradelet | Une religieuse (uncredited) | ||
Rémy Julienne | Le motard qui prend la citrouille (uncredited) | ||
Jean Landret | Le guide à Chaillot (uncredited) | ||
Catherine Marshall | Une religieuse | ||
Catherine Marshall | Nun (uncredited) | ||
Clément Michu | Un employé à la gare (uncredited) | ||
Edouard Pignon | Un figurant à l'opéra (uncredited) | ||
Jean-Pierre Posier | Patrick - le mécanicien (uncredited) | ||
Percival Russel | Le soldat allemand assommé (uncredited) | ||
Anthony Stuart | Dick (uncredited) | ||
Lionel Vitrant | Barbot (uncredited) | ||
Joachim Westhoff | Faust (uncredited) |
製作人 | Robert Dorfmann | 配樂 | 喬治斯·奧里克 |
導演 | 傑拉爾·烏里 | 剪輯 | Albert Jurgenson |
副導演(助理) | Claude Clément、Lucile Costa Gérard Guérin Serge Vallin | 配音導演 | 蘇秀 |
編劇 | 傑拉爾·烏里達妮埃爾·湯普森Marcel Jullian Georges Tabet André Tabet | 藝術指導 | Jean André、Théobald Meurisse |
攝影 | André Domage Alain Douarinou 克勞德·雷諾瓦 | 服裝設計 | Tanine Autré Léon Zay |
角色介紹
奧古斯德·布衛
演員布爾維爾
一名法國油漆匠,老實巴交的一個人,還總愛耍點小聰明。救了英國空軍飛行員彼得后,幫助其與隊員們回合,並與德國士兵鬥智斗勇,最終將飛行員們順利救出危機。
斯塔尼斯拉斯·納伯爾
演員路易·德·菲耐斯
他原本是法國一名著名的指揮家,在為德軍司令表演前夕救了英國飛行員麥金托什后被捲入了德軍的追捕中,最終與油漆匠奧古斯德一起順利救出英國空軍飛行員。
雷金納德
演員Pierre Bertin
英國皇家空軍的一名中隊長,標誌是大鬍子。被迫跳傘後為了掩飾身份將鬍子剃掉,在油漆匠、指揮家以及眾多法國人民的幫助下,與戰友們一起逃出了德軍的追捕。
阿赫巴赫
演員貝諾·斯德澤巴赫
德軍少校,捉拿英國飛行員缺屢屢失敗,經過幾次三番的較量,最終還是讓飛行員們逃出生天。
麥金托什
演員Mike Marshall
英國空軍飛行員,身材高大。在一次執行任務時因飛機被擊中而被迫跳傘。之後被指揮家斯塔尼斯拉斯所救,並與隊員們回合開始進行逃亡。
彼得
演員克勞迪奧·布魯克
英國空軍飛行員,執行任務跳傘后被油漆匠奧古斯德及木偶劇女演員茱莉亞所救,在火車上因為不懂德語被識破身份,被德軍抓獲。
宣傳海報 專輯名稱:Bandes Originales Des Films De Gérard Oury 藝人:Georges Delerue 語種:其他 唱片公司:Universal France 發行時間:2002年09月16日 專輯類別:原聲帶、影視音樂 | disk 01 LaGrandeVadrouille- Marche Hongroise 02 LaGrandeVadrouille- Sur Paris 03 LaGrandeVadrouille- Pense A Nous Deux 04 La Grande Vadrouille - Rendez-Vous Au Gignol 05 La Grande Vadrouille - Marche Hongroise |
劇照
德菲奈斯指揮大樂隊的那場戲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學好指揮,他事先接受了專門培訓。不過實拍那天,當他真的站在一百多名專業樂師面前時仍感到一絲怯場。當《匈牙利進行曲》樂聲響起,他立刻投入角色。
1966年5月16日,在8個月的前期籌備之後,影片開拍,劇組上下瀰漫著緊張的氣氛。沒有人有過拍攝一部如此昂貴的電影的經驗,當時的1400萬法郎,將通脹率計算在內換算成今天的貨幣要接近1000萬歐元,這在今天的法國影壇也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大製作,更不用說當年了。此外,在1966年,淪陷題材仍屬於喜劇片的禁區,之前從沒人敢在大銀幕上拿它開玩笑,以至於在拍攝期間,《虎口脫險》的對外宣傳打的都是“一部藝術實驗電影”的旗號。
下里巴人的油漆匠和陽春白雪的大樂隊指揮,本來是毫無關係、老死不相往來的兩個階層的代表,但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在一次機緣巧合中,或者,更確切的說,在導演烏里的精心安排下,他們走到了一起,因為不同的個性發生種種衝撞,產生各種笑料,最終又因為共同的目標而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成為朋友。從這一點來說,《虎口脫險》也是一部關於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顛沛流離命運的影片。
《虎口脫險》的價值還體現在它也是烏里、德·費內斯、布爾維爾三人組合的最後一次合作,當然,在當初拍攝的時候,他們誰都沒有想到這一點。1969年,烏里又為布爾維爾拍攝了《大腦》,但他的搭檔卻是讓-保羅·貝爾蒙多。1970年9月23日,布爾維爾因多發性髓瘤去世。1971年,烏里為德·費內斯拍攝了《瘋狂的貴族》,原本為布爾維爾所準備的僕人一角只得由伊夫·蒙當取代。1973年。在為布爾維爾追頒榮譽勳章的大會上,德菲奈斯發表了一篇滿懷深情的致詞,追憶自己的好友和工作夥伴。10年之後,德·費內斯也永遠的離開了深愛著他的全球影迷
幕後故事
虎口脫險1966年,父女倆打造的《虎口脫險》成為法國電影史上一部里 《虎口脫險》劇照程碑式經典作品。1700多萬觀眾人次令它佔據法國影史票房冠軍寶座32年。《虎口脫險》的影響超越國界,超越時間。丹尼爾·湯普森在蓉向記者回憶起了那段塵封往事。
一句對話促成經典
丹尼爾·湯普森的父親熱拉爾·烏里,1919年出生在巴黎一知識分子家庭,17歲時他決心當演員,在法國國家戲劇學院500選5人的新生招考中脫穎而出。畢業后,他活躍在話劇舞台和大銀幕上。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二戰”爆發,有著猶太血統的他為逃脫蓋世太保的追捕,被迫帶著自己的奶奶、母親和已懷孕的妻子逃到瑞士,在日內瓦偷偷地繼續表演事業,這一經歷可以在他日後的作品《王中王》中找到影子。“二戰”結束后,烏里開始嘗試劇本寫作,1960 年改行當導演,但他的前三部電影反響平平,年近半百的熱拉爾·烏里鬱悶彷徨。一天,在與片場一位跑龍套的小配角聊天時的一句話,讓他突然頓悟,“你實際上是個喜劇片作者,只有承認這點,你才能真正的表現出你自己。”說這句話的是他的朋友路易·德菲奈斯(《虎口脫險》中指揮家扮演者)。烏里繼而轉攻喜劇片,1964年他自編自導的《暗渡陳倉》大獲成功,主演是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喜劇名角布爾維爾和“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德菲奈斯,“黃金三角”組合由此形成。
一部經典改變命運
從跑龍套到喜劇之王,路易·德菲奈斯這個小個子、神經質的喜劇大師,因《虎口脫險》永遠被中國觀眾記住,只要說起“指揮家”,觀眾就會浮現出會心的笑容。鮮為人知的是,在拍該片前,德菲奈斯已50多歲,從影20年參演電影120部,但幾乎全是群眾演員或跑龍套。命運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他建議導演烏里拍喜劇片,也為自己爭取到了機會。德菲奈斯在《暗渡陳倉》里第一次擔任重要角色,曾因自己的戲份少於絕對主角布爾維爾而鬧過一次罷工,直到導演答應為他專門補一場戲才罷休。《虎口脫險》上映時,他的片酬已達100萬法郎,還有票房分紅,讓老來成名的德菲奈斯感慨良多:“靠這部電影我賺了不少錢,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與一部電影票房分紅,1.4%。”
一部藝術電影創造歷史
1966年5月,經過8個月籌備,《虎口脫險》正式開機。1400萬法郎的投資令該片成為當時法國電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虎口脫險》在宣傳上打出“一部藝術實驗電影”旗號,影片拍攝精益求精。拍攝油漆桶濺到德國軍官身上那場戲時,道劇組用煉乳代替白油漆,這段戲共拍了12條才過關。每條拍完后后,軍服還要送去蒸汽熨燙,僅為這個鏡頭就花了3萬法郎!對細節的苛求最終保證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劇照
對導演烏里來說,最大的難題是布爾維爾和德菲奈斯的對手戲,他在回憶錄中記載:“有的演員是那種上來第一條就發揮很好的,就像布爾維爾,你反覆越多,他的感覺反而越差,而德菲奈斯恰恰相反。於是兩人一個越演越糟,另一個卻越演越好。幸好這種狀況沒持續很久,在互相了解后,他們各自都作了些調節,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德菲奈斯指揮大樂隊的那場戲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學好指揮,他事先接受了專門培訓。不過實拍那天,當他真的站在一百多名專業樂師面前時仍感到一絲怯場。當《匈牙利進行曲》樂聲響起,他立刻投入角色。烏里在回憶錄中寫到:“他的動作瀟灑自信,絲毫沒有落後於樂聲,他像真正指揮那樣帶領樂隊演奏。一曲終了,他向樂隊鞠躬致意,所有樂師自發地全體起立為他喝彩。這時德菲內斯轉過身,我看見了他眼中的淚光,我也一樣。”1966年12月,《虎口脫險》在香榭麗舍高蒙影院舉行首映式。電影放畢, 《虎口脫險》劇照劇組上下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無數觀眾涌過來向他們表示熱烈祝賀,從第一排座位走到到放映廳出口的14節台階,他們足足用了30分鐘。隨後,法國觀眾也以前所未有的熱情來迎接這部傑作。該片接著在義大利、比利時、英國、德國等連連打破票房紀錄,橫掃歐洲,風靡全球。
影片花絮
虎口脫險“這兩個人不錯。”——油漆匠奧古斯坦·布維(配音:於鼎),指揮斯塔尼斯拉斯·拉弗(配音:尚華)。要說看《虎口脫險》基本上都是為了要哈哈大笑,可要問究竟是誰帶給觀眾的笑更多一些?是慢條斯理的油漆匠?還是心急火燎的指揮家?可真叫個難了。“戰爭時期,有個油漆匠”——油漆匠(配音:於鼎)演技派巨星布爾維爾扮演油漆匠——就是那個一直想和木偶劇團姑娘擦出點火花的油漆匠,老實巴交的一個人,還總愛耍點小聰明。一會善良地指出指揮的鞋和自行車不對勁,轉眼又后悔上了;一會象個大學生樣的玩求愛,一會兒又靦腆的象個小學生。他的聲音總象厚厚的橡皮糖,有點粘糊糊的,可是就是透著一點甜。“麥金托什先生,我給你帶來好消息了”——指揮(配音:尚華)喜劇明星路易·德·富耐斯扮演指揮——這人特喜歡抖機靈,就像麥金托什說的:“那矮個顯得特別精神。”又像中隊長說的:“他就愛發個牢騷。”從一開始他就在發泄不滿情緒,就像一團跳動的火,走哪燒哪。而這個時候,尚華老師那種從骨子裡攢出來的勁頭就特別令人期待。拉弗先生一路撒播著笑的種子,觀眾的情緒亦隨著他的喜怒哀樂而發生著分秒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給這對活寶配音的於鼎和尚華老師,他倆在生活當中也是一對交情甚篤的老搭檔。尚華配這部片子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的高齡了,有些轉場鏡頭很快,連精力充沛的年輕人也不一定抓得准,可他的口型依然對得很好,沒有絲毫差池。睹片思人,忠厚善良的於鼎老師已於幾年前去世,他一生勤勤懇懇,樂於助人,淡薄名利。做藝先做人,此話在上譯老演員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你們把我當傻瓜啦?”——德軍少校阿赫巴赫(配音:翁振新)翁振新老師的聲音絕對不會讓你害怕,《佐羅》里大腹便便的加西亞,《天鵝湖》里那個大魔鬼,他們的聲音怎麼聽都像是從無錫大阿福身體里發出來的。凡是有他參與的片子,我們就知道這回又可以開懷大笑了,哪怕這回配的是最窮凶極惡的一個物種——納粹軍官。雖然這個德國大胖子一個勁地說:你們倆,把我當傻瓜了,把我當傻瓜了?可地球人都知道:這部片子里最大的傻瓜還不就是這個酒糟鼻子的德國軍官嗎?翁振新的聲音特色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蠢、笨、憨、傻,這樣的聲線特型演員如今是打著燈籠也難找了。“好戲在後頭,真夠刺激的”——木偶劇團女演員朱麗葉特(配音:程曉樺)
宣傳海報
穿幫鏡頭
虎口脫險拍攝油漆桶濺了德國軍官一身的那場戲時,道劇組用煉乳來代替真正的白油漆,不 《虎口脫險》漫畫過鉛桶落下后只能濺起稀稀拉拉的幾點,根本無法形成導演所要的效果,於是他們在鉛桶的底部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壓縮空氣裝置,落地後會幫助噴出更多的煉乳,這段戲一共拍了12條才最終過關,每條拍完的時候,道劇組都要趕緊把布景擦乾淨,同時把德國軍官的衣服送去蒸汽熨燙,光為了拍這一個鏡頭,就花了整整30000法郎。這還不是最讓道具組頭痛的事,接下來的一幕就是奧古斯丁和英國兵一起逃上屋頂,為此,道具師需要爬上屋頂,用假的煙囪把屋頂上的電視天線一一隱蔽起來。不過最難拍攝的還是影片結尾的滑翔機從懸崖飛起一幕,為了找到合適的飛機場,劇組花費了不少功夫,之後為了等待合適的風向又是一等五個月,不過最終的效果證明了他們的苦工沒有白費。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 | 1966年12月8日 | 瑞典 | 1967年6月28日 |
西德 | 1967年9月15日 | 丹麥 | 1967年12月18日 |
荷蘭 | 1967年 | 芬蘭 | 1968年3月8日 |
英國 | 1968年5月 | 美國 | 1969年2月16日 |
芬蘭 | 1978年10月20日 |
製作公司 | Les Films Corona |
The Rank Organisation Film Productions Ltd. |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發行時間 |
博偉電影公司 | 美國 | 1969年 |
Svensk Filmindustri (SF) AB | 瑞典 | 1967年 |
Tobis Filmkunst | 德國 | 1967年 |
Valoria Films | 法國 | 1966年 |
以上資料來源
宣傳海報
時間 | 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1967年第11屆 | 義大利大衛獎-金盤獎 | Robert Dorfmann | 獲獎 |
以上資料來源
該片不僅是一部關於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顛沛流離命運的影片,也是首次在大銀幕上以淪陷題材拍攝的喜劇片。(人民網評)
劇照
該片成為當時法國電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拍攝精益求精,也是法國人最喜愛的影片,一直保持著觀影人數最多的法國影片稱號。(網易新聞評)
《虎口脫險》片中那個機智、幽默的樂隊指揮,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中國日報網評論)
《虎口脫險》的影響超越國界,超越時間。(搜狐評論)
本片是最著名的有關二戰的喜劇電影,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歡樂,其中主演路易·德·費內斯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著名的喜劇明星,他的喜劇天賦和在影片中精湛的表演使得《虎口脫險》曾在法國創下票房收入過億的記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這是真正的喜劇藝術,天生被賦予濃厚的幽默感的法國人為我們奉獻了永遠的精神大餐。這是一部喜劇片,也是一部戰爭片,但是我們看完整部電影卻沒有看到一個人死去,即使是被那個鬥雞眼的德國機槍手打下來的自家飛行員,最後出現的身影也是飄搖的降落傘。戰爭很殘酷,但是認識戰爭未必需要殘酷的畫面。
本片當年曾創下法國最高票房紀錄,中譯版本也可視為我國譯配電影中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