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克隆B
氰化物化學藥劑
齊克隆B是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伯發明的氰化物化學藥劑,原為殺蟲劑,二戰中納粹德國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用該化學藥劑進行過大屠殺。然而頗為諷刺的是,其發明人弗里茨·哈伯本人具有猶太血統,並因此遭受迫害。
齊克隆B於一戰期間由德國害蟲防治技術委員會監製,主要用於除虱等用途,二戰期間,德國害蟲防治公司進行過大量製造。
屬於氰化物的化學藥劑,原本用作殺蟲劑,但被納粹德國用來在滅絕營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大屠殺。
齊克隆B的標籤紙。
齊克隆B在捷克的Draslovka Kolín廠仍有生產,商品名為Uragan D2,用作殺蟲劑使用。
齊克隆B的標籤紙(右圖)。標籤紙分為三部份,左及右的區塊印有德國害蟲防治公司的標誌及商標Zyklon。中間區塊印有“有毒氣體!”(Giftgas!),骷顱頭兩旁印有“內含有氰化物!僅由受訓過的人員開啟及使用!”等警語。此標籤紙為紐倫堡審判的證物之一。
齊克隆B的主要成份為氰化氫,並混有硅藻土做為安定劑,以及加入了警示用臭味劑,密封在鐵罐中,當打開鐵罐后,內含的氰化氫會飄散出來。
1929年時,齊克隆B被美國海關用在貨運車廂及墨西哥入境美國者的衣物滅蟲用。納粹德國起初用以消滅斑疹傷寒的病媒害蟲。但後來開始在奧斯維辛等集中營用做大屠殺。
奧斯維辛集中營最令囚犯和外界猶太人膽戰心驚的的是號稱“死亡工廠”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使用毒氣大規模地殺害重病人和猶太人,這並非奧斯維辛的專利,也不是其他集中營的發明。因為早在1939年底,T-4行動的醫生護士們就已經在打著醫院和療養院招牌的“處決中心”,使用毒氣殺害病人了。受害者數以萬計。奧斯維辛和其他集中營、滅絕營所使用的毒氣,不是“處決中心”使用過的造價比較昂貴的一氧化碳,也不是特列勃林卡等幾家滅絕營使用的汽車廢氣(它殺死囚犯的速度太慢,而且性能不夠穩定)。它所使用的是一種名叫齊克隆-B的氫氰酸類殺蟲劑,經反覆試驗證明,它兼具殺人快速和成本低廉的優點。
德國化學家
1941年夏,受艾希曼派遣去特列勃林卡滅絕營考察大規模毒氣殺人的霍斯,總結了克里斯蒂安·維爾特、魯道夫·朗格等毒氣專家使用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毒氣殺人的經驗教訓后,決定在第三帝國範圍內率先使用齊克隆-B。他於同年9月3日,委派其副手黨衛軍上尉弗利奇,在主營11號囚室進行首次試驗。試驗受害者是從醫院裡挑出的250名波蘭男性重病人,還有政治部送來的600名蘇 軍戰俘。當他們全部被押進11號囚室的地下室后,劊子手們密封上窗戶,從門口直接往室內投入齊克隆-B 晶體。24小時以後,一名黨衛軍士兵戴著面具走進室內觀察,他發現仍有少數人還活著,便再次投入齊克隆-B晶體。又經過3個小時,所有的受害者才盡數死去。從此,11號囚室的地下室,也就成了奧斯維辛 集中營的第一個死刑毒氣室,大規模屠殺蘇軍戰俘也從此開端。霍斯對試驗結果並不滿意,他要求部下繼續提高殺人的效率。至於改進的情況,霍斯4年後在紐倫堡法庭受審時有所交代:“後來有一次對900名蘇軍戰俘的毒殺……那是在第一次試驗后不久,在原先的焚屍場陳屍棚內進行的。當運送蘇軍戰俘的軍列到站,戰俘們從車上走下來的時候,我們臨時在陳屍棚的天花板上鑿開幾個小孔。戰俘被分成幾批,安靜地走進去,他們以為要接受一次例行的消毒。最後一個戰俘進去之後,沉重的門在他身後嚴嚴實實地關閉了。接著,一個黨衛軍士兵通過天花板上的小孔,把氫氰酸晶體投了進去。當我們往室內撒毒劑時,從陳屍棚里傳出一陣陣喧嘩聲。幾個戰俘叫喊起來:“毒氣,毒氣”,接著聽見恐怖的喊聲,戰俘們猛烈地撞門……幾個小時以後,門才被打開。”此時,900名戰俘全部變成了僵硬的屍體。霍斯承認,這是他頭一次見到這麼多人被毒劑毒死的場面,但他感到“工作上的滿足和欣慰。因為我們很快就要開始更大規模地滅絕猶太人,而當時不論是我還是艾希曼,都在為此事發愁;直到那時,我們都還沒有找到能夠大規模處決囚犯的好辦法。我們曾設想,要大規模處決猶太人,最好使用某種毒氣,而不採用槍斃的辦法。但採用何種毒氣,具體使用何種辦法,我們還不清楚。這次試驗使我們明確了應該使用的毒氣與使用它的具體辦法……“此次試驗使用的陳屍棚隨後變成主營的第二座毒氣室。1942年夏天比克瑙的現代化毒氣室尚未運轉之前,這兩座由囚室或陳屍棚改建的毒氣室,曾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以後,霍斯又下令在比克瑙分營建立了兩個由木板房改建的毒氣室。經過技術改進,到1942年春,這4個毒氣室均已達到在15—30分鐘內殺死所有入內的受害者的水平。由於殺人規模相對有限,無須大型焚屍設施,故此直到1941年底,奧斯維辛主營才建造成第一座焚燒毒氣受害者屍體的焚屍爐。
奧斯維辛集中營
齊克隆B
1942年夏天,希姆萊親抵奧斯維辛主營視察,殺人規模從此大上檔次。希姆萊批評奧斯維辛主營的毒氣 室過於簡陋,大坑焚屍實在原始;他嚴令霍斯儘快建立現代化的大規模殺人設施,以適應即將到來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高潮。根據帝國司令官的指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行政、建築兩大辦公室急忙投入力量,加班加點地進行部署。他們挑選了德國艾爾富特市的托普夫父子公司作為供應廠家,由它承擔在比克瑙分營建造4個特大型毒氣室和焚屍爐的項目。根據蘇聯方面繳獲的黨衛軍總部建工局的檔案材料(奧斯維辛集中營自身的檔案材料在其撤退前,已全部被銷毀),人們可以知曉這筆生意的訂貨情況:艾爾富特托普夫父子公司受託於1943年2月12日致電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築管理處,事關第二集中營(比克瑙分營)安裝焚屍爐。“貴方2月10日來電收?悉……?我們再次收到貴方要求提供5座三層焚屍爐的訂貨單,其中包括兩座運送屍體的電動升降機和一座運送屍體的雙層升降機。列入訂單的還有一座以煤氣為燃料的加熱設備和一座清除骨灰的設備。貴方應交付3號焚屍爐的全套設備。我們期待貴方即著手建造上述機器和設備,設備務必於1943年4月10日投入使用。”然而,遠水不解近渴。訂貨合同未及簽字,從1942年3月起,運送猶太人的火車一列又一列地開到比克瑙。主營和分營的4間毒氣室、一個焚屍場很快就顯得不夠使用,集中營當局於是採取應急措施,將分營內一座樺樹林旁的兩家已搬遷的農舍改造為毒氣室,即後來的1號庫和2號庫。在這兩座農舍之間修建了兩間脫衣室。這兩所農舍外面,則圈起高高的圍牆。這樣,又設置了4間毒氣室,共可同時容納2000人。為了遮人耳目,防止被處決的囚犯看穿真相,奮起反抗,集中營當局千方百計巧加掩飾:毒氣室的正面立著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醒目的大字:消毒站。毒氣室的入口則掛著通往淋浴室的牌子。黨衛軍劊子手們還假惺惺地發給每個囚犯小塊肥皂,囑咐他們千萬別弄丟存衣櫃的鑰匙。如此,殺人的秘密往往能保持到最後一刻,囚犯們100回會有99回順順噹噹地走進“淋浴室”。當時,比克瑙還不通火車,待處決的男女老少猶太人,要靠卡車運到比克瑙。卡車在更衣室前面一停穩,幾十個黨衛軍士兵就把猶太人立即趕下車,並告訴他們必須進行例行的消毒。隨後,男子、婦女、兒童被分別領進更衣室或樺樹林去脫光衣服,最後是一絲不掛的人群無一例外地走進“淋浴室”。如果有些猶太人,特別是害羞的少女,拒絕脫衣服,就會遭到槍托驅趕或狂吠不止的大狼狗的威脅。為避免猶太人可能的反抗,黨衛軍命令男子先進毒氣室,抵抗力較小的婦女最後進入。這樣,劊子手們關閉毒氣室的大門時,就不會有什麼障礙。關門、封窗之後,一名專司此業的黨衛軍士兵,就熟練地遵照命令,把足夠的氫氰酸顆粒從投毒孔扔進去。猶太人在室內一般會喊叫、哭號、呻吟10 分鐘,半小時以後打開大門時,無論如何也見不到活人了。門一打開,特別工作隊的囚犯就開始投入緊張的工作,把受害者的屍體全部拖出來,送往遠處的焚屍坑內焚燒;用高壓水龍衝掉地上和牆壁上的血污和糞便,再噴灑香水,把一切又恢復為“淋浴室”的樣子。根據戰後在焚屍場工作的一些戰犯交代,滅絕猶太人的全過程——從把他們帶進脫衣室,到毒死他們,拖走屍體,清理毒氣室,總共需要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每次被運到的兩三千猶太人,在半天內分做兩批,就可以並不費力地被消滅掉。即使如此高效的屠殺速度,仍不能為希姆萊所接受,他依然一再催促特大型滅絕設施儘快完工。
1942年秋天,計劃中的現代化殺人工廠破土動工。依照合同,該項特大工程由托普夫公司負責承建,主要由集中營囚犯組成的建築隊負責施工。該項工程的平面圖和施工計劃是奧斯維辛主營的建築辦公室繪製、提供的,技術圖紙早在1937年即已繪製完畢。這充分證明,納粹高層領導集團滅絕猶太民族的罪惡由來已久,他們早就在暗中組織各方面的殺人專家和技術專家,極為詳盡地制訂了這項種族滅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