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光

原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教授

張其光(1912~1984),原名鑽悠,后改名其光,化名道如,曾用筆名迦奴、於君、顏孫、閑人。炭步鎮鴨湖村人。其父遠程,在梧州經商。張其光出生於梧州。家業破產,隨父遷回廣州,只讀了半年中學就失學了。民國15年(1926)在廣州市宣傳員養成所學習了幾個月。民國16年,經該所所長陳其瑗介紹進入私立廣東國民大學夜班旁聽。大革命失敗后,張其光又到梧州謀生,先後在私立進化學校、勞工兒童學藝院任教。

早年經歷


民國19年(1930),張其光在梧州《民國日報》任編輯,僅三個月,以曲解三民主義的罪名被撤職。民國20~24年,在梧州遠東圖片社廣西分社、《梧州日報》等任編輯。張其光曾利用《梧州日報》副刊,設《宵徵文藝周刊》、《文學專刊》、《中學生文藝》等專欄,提倡“普羅文學”(無產階級文學),後來設《社會科學周刊》。他在周刊發表了介紹唯物辯證法理論的學習札記,從文藝方面的活動擴展到社會科學理論的學習和傳播,聯繫實際,宣傳開展抗日救國運動。他團結了不少進步青年,並和中共地下黨取得聯繫。後來遭到《梧州日報》總編輯的排擠,被迫離職。

入中國共產黨時期


民國25年(1936),張其光回廣州,與中共黨員李守純聯繫。李鼓勵他到國民黨軍隊——五師任政治工作。張其光隨軍到達潮汕,在潮安組織“潮安救國話劇社”,進行抗日救國宣傳。在汕頭,他一方面協同中共組織的“青年抗敵同志會”開展抗日救亡工作;一方面同國民黨汕頭市黨部 (CC)特務和軍統特務等作堅決鬥爭,在工作中靈活地掩護同志。民國28年春,張其光離開隊伍,化名張道如,到廣東新興縣戰時動員委員會任秘書,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同年6月,張其光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這期間,曾兩次被縣長及專員驅逐,限令他出境。到8月,黨同意他到貴陽去隱蔽一個時期。
民國29~35年(1940~1945),張其光在廣西各地任中學教師。他一面教書,一面宣傳抗日。這期間,張其光兩次被捕入獄。民國32年9月,第一次入獄。在獄中,他與難友一起為反對虐待開展絕食鬥爭。民國33年,他在被押解衡陽集中營途中,乘日軍侵犯衡陽鐵路一帶而集體逃脫。民國34年,日軍投降前夕,張其光路過廣東靈山縣城,又遭靈山縣長(他的表兄)派警拘捕,至民國35年全國釋放政治犯時才得釋放。

作品小說


民國36年(1947)10月,張其光出獄后赴香港,在中共領導的《華商報》任編輯,發表了幾十篇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文章,署名顏孫;又將在獄中寫成的短篇小說《無聲的英雄》在香港學生書店刊行,署名於君。
1949年10月,張其光回廣州,先後任《南方日報》編輯主任、廣州市軍管會新聞出版處秘書主任、廣東國民大學新聞系主任兼教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處秘書主任和秘書廳研究科科長1954年7月以後,先後任廣州市第四中學校長、市教育局副局長。1963年,調到廣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現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組織領導《孫中山年譜》等項目的研究和編寫。他就中國近代史的人物和重要事件寫了不少雜文和論文,已彙編成冊出版的有《史論存稿》。

逝世記錄


1982年11月,張其光患急性白血病住醫院,仍堅持學習馬克思+列寧著作,鑽研歷史專業,寫下筆記,準備撰寫論文。后因病情惡化,於1984年1月與世長辭,終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