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天葵
中藥名
紅天葵,中藥名。為秋海棠科植物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的球莖或全株。分佈於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具有清熱涼血,止咳化痰,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外感高熱,中暑,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疔瘡,瘰癧,疥癬,燙火傷,跌打瘀痛。
紅葉、龍虎葉、夜渡紅、紅水葵、散血子、一點血、散血丹、一葉紅、小羚羊
球莖或全株。
味甘,性涼。
歸肺、肝經。
清熱涼血,止咳化痰,解毒消腫。
外感高熱,中暑,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疔瘡,瘰癧,疥癬,燙火傷,跌打瘀痛。
1、治乙型腦炎:紫背天葵塊莖1-2粒,浸酒,搗碎,開水沖服。(《福建藥物志》)
2、治肺結核咳血,肺炎,鼻衄:紫背天葵全草9g,側柏葉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3、治肺結核咯血,淋巴結腫大:散血子全草20g。水煎,沖血餘炭服。(《廣西民族葯簡編》)
4、治疔瘡腫毒,血瘀腹痛:紫背天葵全草6-12g,菊葉三七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塊莖春、夏挖取,洗凈,曬乾或鮮用。全株夏、秋季採收,洗凈,曬乾。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地下莖球形。基生葉1片;葉柄長2-6cm,其長粗毛;托葉小,卵狀披針形,流蘇狀撕裂;葉片膜質,圓心形或卵狀心形,長2.5-7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重鋸齒和緣毛,兩面有伏生粗毛,下面紫色;掌狀脈7-9條。聚傘花序有2-4朵花,總花梗纖細,長超過葉片;花淡紅色;苞片和托葉相似;雄花萼片2,卵圓形;花瓣2,倒卵狀長圓形,雄蕊極多;雌花較小,萼片和花瓣3,2片較大,半圓形,另一片較小,長圓形,凹陷;花柱3,2裂,裂片螺旋狀扭旋。蒴果三角形,有3翅。種子極小,黃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於低山山坡和山谷陰濕石壁處。分佈於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本品捲縮成不規則團塊。完整葉呈卵形或闊卵形,長2.5-7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近對稱,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和短柔毛,紫紅色至暗紫色,兩面均被疏或密的粗伏毛,脈上被毛較密,掌狀脈7-9條,小脈纖細,明顯。葉柄長2-6cm,被粗毛。薄紙質。氣特異,味酸,用手搓之刺鼻,水浸液呈玫瑰紅色。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潤燥止咳,散瘀消腫。主治外感高熱,中暑發燒,肺熱咳嗽,跌打腫痛,惡瘡疔毒。”
3、《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涼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腫。主治淋巴結結核,血瘀腹痛。外用治扭挫傷,骨折,燒燙傷。”
4、《福建藥物志》:“主治乙型腦炎,毒蛇咬傷,癬,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