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呂家村

孫呂家村

西至白浪河、東至武家澗頭院、南至白浪河水庫,北至郭家澗頭院村。明宣德年間孫姓由姚庄遷至此落居,取名孫家澗頭院,明崇禎年間呂氏遷至濰縣,擇居城南澗頭院,取名呂家澗頭院,后合併得名孫呂家澗頭院村。

孫呂家居位於奎文區廿里堡街道西南,白浪河水庫北岸,居庄呈不規則塊狀。宋代即有此居。據<<濰縣誌稿>>載:“興福院在孫家澗頭院庄,宋祥符五年(1012年)建”。又載“虎頭泉在縣治南二十五里孫家澗頭院庄東”。原多泉水,俗稱“澗頭”,故名澗頭院。相傳,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孫姓由姚庄遷此落居,取名孫家澗頭院。《呂氏族譜》云:“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遷濰縣,擇居城南澗頭院居,以姓氏取名呂家澗頭院,后簡稱孫呂家。”該居土地是濰坊市水資源保護地,不能建設有污染的項目,故居民現多以農業和養殖業為生。居莊周圍交通四通八達,沿機場南路至濰坊機場僅五分鐘路程,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投巨資興建的白浪河上游濕地公園工程已經竣工,該公園的巧妙布局以打造休閑宜居的“生態之區”為目標,為孫呂家居帶來了巨大的文化旅遊商機,促進了三產服務業的迅速崛起,部分特色餐飲、休閑娛樂、觀光旅遊項目已初見成效,並開始創造經濟效益。

村情概況


【孫呂家村】全村185戶,652人,耕地425畝。2002年總收入2053.8萬元,人均純收入3150元,完成稅收1.3萬元。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主,九十年代以前,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一兩頭豬,賺點錢以補貼家用,同時積攢肥料。1993年至2007年發展白浪河網箱養魚、河灘養牛、養鴨,2007年以後為了防止污染白浪河水源地,網箱養殖被清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養牛也逐漸淡出視野。
村南原有水塘發展養鴨,現已被填平用作宅基地;村北有白浪河溢洪渠道,現在因建高爾夫球場被填平,改道;村東原有虎頭泉,現在有溢洪渠道經過,村西原有大量魚塘、樹林開展水產養殖,現在魚塘已改建為高爾夫球場水面景觀,林地現由白浪河水庫管理局所有,已不再屬於該村。

建制沿革


九十年代以前,孫呂家村隸屬於濰城區;九十年代以後,劃歸奎文區南苑街道;
2007年,撤銷南苑街道,成立南苑社區,併入廿里堡街道。現劃歸廿里堡街道管轄。

歷史文化


明宣德年間孫姓由姚庄遷至此落居,取名孫家澗頭院,明崇禎年間呂氏遷至濰縣,擇居城南澗頭院,取名呂家澗頭院,后合併得名孫呂家澗頭院村。孫呂家居位於奎文區廿里堡街道西南,白浪河水庫北岸,居庄呈不規則塊狀。宋代即有此居。據<<濰縣誌稿>>載:“興福院在孫家澗頭院庄,宋祥符五年(1012年)建”。又載“虎頭泉在縣治南二十五里孫家澗頭院庄東”。原多泉水,俗稱“澗頭”,故名澗頭院。相傳,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孫姓由姚庄遷此落居,取名孫家澗頭院。《呂氏族譜》云:“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遷濰縣,擇居城南澗頭院居,以姓氏取名呂家澗頭院,后簡稱孫呂家。”

興復院


北宋時期建造的寺廟
據《濰縣誌稿》、民國《濰縣誌稿》載:“興復院在孫家澗頭院庄,宋祥符五年(1012年)建”。又載,“虎頭泉在縣治南二十五里孫家澗頭院東庄東”。興復院遺址呈長方型,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地表暴露有磚、瓦、廟宇石基座、鴟尾等。目前寺廟早已倒塌。
興復院的大殿有五間北屋,裡面有三座神像,屋前是三米高的月台,旁邊有磚壘的花牆。走下月台,在院子的南側有一座很高的香爐,前面是一個供人燒紙用的大火盆。再往南就是兩扇厚重的紅色大門,這是整個興復院的大門。興復院內東側是一排廂房,西側是一座鐘樓,還有棵很大的松樹。大殿西北角上有一口水井,旁邊就是和尚所種的菜園。這座廟裡以前有十幾個和尚,種著四五十畝地。廟裡有菜地也有果園,還有大車、騾子和倉庫。
1948年,大殿因為長年風吹雨淋而完全倒塌了。“很多人一看廟倒了,就去那裡撿磚和石頭回家蓋房子用,還有一些把大石板搬回家當大門口的墊板。整個廟就只剩下牆基部分了。”1958年,興復院所在的土地被開墾為農田,經過後來多年開墾,地上的殘磚和碎瓦都已不知去向。
興復院
興復院

發展現代產業


孫慶春帶領發展現代產業
經過政府2015年籌劃,孫呂家村於2016年實施建立濰坊市奎文區豐利生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孫慶春,註冊資金500萬,發展現代農業。
在孫慶春帶領下,2010年至今,我社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孫慶春抓住上級對庫區整體移民的發展機遇,積極爭取投資項目,改造了辦公場所及辦公環境,硬化街道路面11200餘㎡,建造硬化文體廣場4100㎡,並按裝各種健身器材35套,更換大街路燈30盞,將社區內主街道兩側全部綠化,使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同時,使本社區20多人解決了就業問題,增加了居民收入,也帶動居民改變了傳統的種植觀念,看到調整產業結構政策的實惠性。為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鋪就了道路,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孫慶春領導“兩委”班子,帶領黨員幹部積極響應黨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爭取投資項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集體經濟步伐,增加居民收入,構建和諧社會,使全社區人民朝著富裕型小康社會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