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量

糧食產量

糧食產量,是指農業生產經營者日曆年度內生產的全部糧食數量。按收穫季節包括夏收糧食、早稻和秋收糧食,按作物品種包括穀物、薯類和豆類。

其產量計算方法:穀物按脫粒后的原糧計算,豆類按去豆莢后的干豆計算;薯類(包括甘薯和馬鈴薯,不包括芋頭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鮮薯折1公斤糧食計算,從1964年開始改為按5公斤鮮薯折1公斤糧食計算;城市郊區作為蔬菜的薯類(如馬鈴薯等)按鮮品計算,並且不作糧食統計。1989年以前全國糧食產量數據主要靠全面報表取得,1989年開始使用抽樣調查數據。

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949萬噸,比2019年增長0.9%,增產565萬噸。

計算方法


糧食除包括稻穀、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及其他雜糧外,還包括薯類和豆類。其產量計算方法,豆類按去豆莢后的干豆計算;薯類(包括甘薯和馬鈴薯,不包括芋頭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鮮薯折1公斤糧食計算,從1964年開始改為按5公斤鮮薯折1公斤糧食計算。城市郊區作為蔬菜的薯類(如馬鈴薯等)按鮮品計算,並且不作糧食統計。其他糧食一律按脫粒后的原糧計算。1989年以前全國糧食產量數據主要靠全面報表取得,1989年開始使用抽樣調查數據。

歷年產量


2016年1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農業生產再獲豐收,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3萬噸,比上年增加1441萬噸,增長2.4%。其中,夏糧產量14112萬噸,增長3.3%;早稻產量3369萬噸,下降0.9%;秋糧產量44662萬噸,增長2.3%。穀物產量57225萬噸,比上年增長2.7%。
2017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我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糧食產量61624萬噸,比上年減少520萬噸,減產0.8%。其中,夏糧產量13920萬噸,減產1.2%;早稻產量3278萬噸,減產2.7%;秋糧產量44426萬噸,減產0.6%。穀物產量56517萬噸,比上年減產1.2%。其中,稻穀產量20693萬噸,減產0.6%;小麥產量12885萬噸,減產1.0%;玉米產量21955萬噸,減產2.3%。
2018年12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5789萬噸,儘管比2017年減少371萬噸,但減幅只有0.6%,仍處於高位水平,屬於豐收年景。全國糧食作物單產375公斤/畝,每畝產量比2017年提高0.9公斤,增長0.2%。其中,穀物單產增長0.3%,豆類單產增長2.7%,薯類單產增長2.0%。因單產提高,糧食增產33億斤。
2019年12月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119億斤),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
2020年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2019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
2021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949萬噸,比2019年增長0.9%,增產565萬噸。其中,夏糧產量14286萬噸,增長0.9%;早稻產量2729萬噸,增長3.9%;秋糧產量49934萬噸,增長0.7%。分品種看,稻穀產量21186萬噸,增長1.1%;小麥產量13425萬噸,增長0.5%;玉米產量26067萬噸,持平略減;大豆產量1960萬噸,增長8.3%。

估產系統


“糧食遙感估產系統”屬於中華糧網農情遙感業務的其中一部分,對於糧食產量的估算主要通過估算糧食平均單產和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變幅來完成。其中,單產變幅主要根據衛星遙感數據計算得出的參數計算,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變幅主要通過地面調查隊伍調查得到。該系統由氣象模型單產模擬、種植面積統計、作物種植比例統計等模塊構成。此系統可以用於進行糧食供需和安全評價,出具糧食產量預測報告,作出早期預警,服務國家相關部門及糧食貿易等相關企業。
徠鄭州華糧科技股份有效公司糧食估產技術的特點:
1. 用衛星遙感數據覆蓋糧食產區,選擇作物收割前一個月時間內遙感數據,對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做出最直接的分析;
2. 以縣為單位,進行糧食種植面積的判斷和分析;
3. 突破傳統,使用衛星導航、採樣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的GVG採樣技術進行採樣調研;
4. 用GPS定位和“GIS”系統進行糧食採樣和種植結構調查,調查結果更加客觀科學,貼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