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想,指造成概念及表象之作用,或指所作之概念及表象。

俱舍論


(梵sam!jn~a^,巴san~n~a^,藏h!du-s/es)
依感覺或知覺而起認識作用時,如‘紅花’、‘白布’之紅、白、花、布等等概念,或造成概念之功能即為想,即浮現心中之相。‘想’有苦想、樂想、無常想、不凈想、厭惡想、大想、小想等,為五蘊之一,心所法之一。俱舍家以之為十大地法之一,唯識家以之為五遍行之一。
《俱舍論》卷一雲(大正29·4a)︰‘能取像為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此復分別成六想身,應如受說。’此中,所謂六想者,即指眼觸所生之想、耳觸所生之想,乃至鼻、舌、身、意觸等所生之想,隨所依六根之不同,而有六種不同之想。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卷三(大正31·11c)︰‘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此謂‘想’系取所緣境像於心中而安立之,以安立故,起種種名言。亦即若無此取像之想,則無由施設名言。

佛教大辭典


(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一)三種惡想︰又名三惡想,或三不善想(梵tisro 'kus/ala-sam!jn~a^h!,巴tisso akusala-san~n~a^)。(1)欲想,又名貪慾想;(2)嗔恚想,又名嗔想或恚想;(3)殺害想,又名害想或惱想。《增一阿含經》卷十三雲(大正2·614c)︰
‘有此三觀想。云何為三?所謂觀欲想、嗔恚想、殺害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比丘當知,若有觀欲想,命終時便墮地獄中。若觀嗔恚想,命終時生畜生中。所謂雞狗之屬、蛇虺之類而生其中。若觀害想亦命終者生餓鬼中,形體燒然,苦痛難陳。’
又,《無量壽經》卷上雲(大正12·269c)︰‘不生欲覺、嗔覺、害覺。不起欲想、嗔想、害想。’此中,關於欲等三覺與三想之別,凈影《無量壽經義疏》卷上雲(大正37·104b)︰
‘不起欲想,名離欲覺;不起嗔想,名離嗔覺;不起害想,名離害覺。亦可前言不生三覺,就始彰離,不起欲想嗔想害想,據終明離。未對境界,預起邪思,名之為覺。對緣生心,說為三想。’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似破凈影之後說而取前說,彼文雲(大正37 ·154a)︰‘今即三覺之因如次三想,取境分齊方生欲等故。然即不貪名利故不生欲覺,不惱眾生故不生嗔覺,不損物命故不生害覺。三覺不生必絕三想故亦兼之。’
(二)三種善想︰三善想(梵tisrah! Kus/ala-sam!jn~a^h!,巴tisso kusala-san~n~a^)︰(1)出要想,又名出離想;(2)不害想;(3)不恚想。《增一阿含經》卷十三雲(大正2·614c)︰
‘復有三想。云何為三?所謂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終之時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終時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殺心者,命終時斷五結,便於彼處而般涅盤。’
(三)在家菩薩見乞者應起之三想︰即(1)善知識想;(2)他世富想,又稱令後世大富想;(3)菩提基想,又稱令得佛道想。《大寶積經》卷八十二雲(大正11·474c)︰‘在家菩薩若見乞者應起三想,何等為三?善知識想、他世富想、菩提基想。’並列舉三十三種之三想。
(四)三種斷貪等煩惱之想︰(1)斷想;(2)離想,又名離欲想;. 滅想,又名盡想。《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九雲(大正27·149c)︰‘有三想,謂斷想、離想、滅想。(中略)云何斷想?答︰除愛結餘結斷諸想解名斷想。云何離想?答︰愛結斷諸想解名離想。云何滅想?答︰諸餘順結法斷諸想解名滅想。’又,《大智度論》卷二十三雲(大正25·232c)︰
‘複次斷三毒故名為斷,離愛故名為離,滅一切苦更不生故名為盡。複次行者於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正智慧觀,遠諸煩惱是名離想;得無漏道,斷諸結使,是名斷想;入涅盤時滅五受眾不復相續,是名盡想。斷想有餘涅盤,盡想無餘涅盤,離想二涅盤方便門。是三想有漏無漏故,一切地中攝。’
(五)念佛時所生的三種想︰(1)歸命想,(2)引攝想,(3)往生想。《往生要集》卷中雲(大正84·56b)︰‘若有不堪觀念相好,或依歸命想,或依引攝想,或依往生想,應一心稱念。’

佛教大辭彙


(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十想,指十種觀想。即︰(1)無常想︰謂觀一切有為法皆生滅無常。(2)苦想︰謂觀一切有為法無常,皆由三苦、八苦所逼迫。(3)無我想︰謂觀一切法皆苦、不自在,皆由因緣所生、無自性,故無我。以上三想為斷見惑所修。(4)食不凈想︰謂觀諸飲食皆由不凈因緣所生,故為不凈物。(5)世間不可樂想︰謂觀一切眾生、國土皆有過惡,不可愛染。(6)死想︰謂觀眾生不免於死。(7)不凈想︰謂觀自他之身皆不凈,由生至死時刻不凈。以上四想為斷思惑所修。(8)斷想︰謂觀涅盤清凈無煩惱,當斷結使,證涅盤。(9)離想︰謂觀涅盤清凈,當離生死,證涅盤。(10)盡想︰謂觀涅盤清凈,盡結使及生死之業而證涅盤。以上三者為修無學道者所修。
上述十想,修之者能斷三界結使,證得無漏聖果。又,《大乘義章》卷十四亦立十想義,作五門分別,但十想名義稍有不同,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凈想、斷想、離想、滅想等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