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手禮

禮物

伴手禮(Souvenir)指出門到外地時,為親友買的禮物,一般是當地的特產、紀念品等。“伴手”是伴人送手禮,也就是古人“伴禮”的意思。另外,也指婚禮結束後送給賓客的結婚回禮。

伴手禮出自連橫《台灣語典》記載:“伴手贄曰伴手。俗赴親友之家,每帶餅餌為相見之禮。而台北曰手訊;謂手之以相問訊也。”

伴手禮介紹


出處

連橫《台灣語典》記載:“伴手贄曰伴手。俗赴親友之家,每帶餅餌為相見之禮。而台北曰手訊;謂手之以相問訊也。”

歷史

以往的華人社會為農業社會,人情味濃厚,凡出外或是回鄉,為表關懷與禮數,都會攜帶隨手的小禮物送給親友。這些隨手的伴手禮並不是價值不菲的名貴產品,而是代表著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繫,只是一份小小的伴手卻代表送禮者的心意,可謂禮輕情意重。
進入現代社會,伴手禮已不只是著重於聯繫情感一份隨手小禮物,而成為商業行銷各地名品及特產的專有名詞,也為攜帶伴手禮的人提供現成的選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都成了伴手禮的代名詞。在澳門更有不少打正旗號售賣手信的店鋪。
伴手=丹祿:有人說:以前的人生活困苦,過年節時,要送給親友的伴手禮,並不是在路上隨便買的。
通常是用自己平常省吃儉用的存款,或是自家生產而不斷積累攢存下來的物品,就像煉丹一樣要用心去準備的,因此,稱作“丹祿”是形容一種珍貴及比喻那份誠敬送禮的心意。
農曆正月初二返娘家的伴手=等路:另一種說法是跟過農曆春節有關,通常農曆正月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兒「返娘家」之日,嫁出去的女兒多半要依照習俗準備一些禮物,俗稱「伴手」或「等路」且必需準備一些紅包,以便返回娘家送給長輩、晚輩或小孩。若是女兒帶回外孫,通常還由娘家贈送雞腿給嫁出去的女兒。而一般外祖母還會用紅繩系個小紅包(以前習俗是系著“古錢”)掛在外孫脖子上,稱為「結衫布」,以示祈福保佑之意。
結婚伴手禮包裝盒
結婚伴手禮包裝盒
在福建、台灣一帶,一般嫁出去的女兒都有農曆正月初二回娘家習俗,場面都非常溫馨,也可以說是古代最低限度保障女權的習俗,終年操勞家事的婦女,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得以「做客」心情享受這難得的假期。其實不管是伴手,還是丹祿/等路,都是為孩子《等》待來自遠《路》親友帶來的禮物,這般禮尚往來,在平時固然疏略不得,在新年歸寧及新婚回門之日,雙方更一定要盡到來時「伴手」回時「等路」的周到禮數!

內容

禮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茶文化已經深入貫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伴手禮”將茶、藝、禮三者相結合具有典型的文化藝術特色。‘伴手禮”的文化不單純是物質享受,也不單純是精神文化,而是將二者巧妙的結合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進而發展到精神文化活動中。我們一直不斷努力推尚“伴手禮”的精神,並將其弘揚傳播到華夏大地,發揚中華傳統美德。
伴手禮送的就是藝術,“鞍槭”直是伴人送手禮,也就是古人“鞍槔”癖的意思。這些隨手的伴手禮代表著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繫,只是一份小小的伴手卻代表送禮者的心意,對於人們來說,伴手禮不只是一項禮物,而是牽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的橋樑,能表達送禮者最深的心意,好的伴手能使送禮雙方形成心靈的交流與共鳴。

各地伴手禮


台灣伴手禮

伴手禮,在台灣很多人會稱之為“丹祿”,也是台語伴手禮的發音,它的由來據傳是因為台灣早期人民生活困苦,逢年過節時要送給親友的伴手禮,不是路上隨便買買的,而是全家省吃儉用存下來或是自己辛苦生產積累下來的,就像煉丹一樣艱辛,比如那份真誠濃厚的心意。另一種說法是“等路”,也就是指等待客人從遠方來,中國向來有禮尚往來的習慣,因此伴手禮就像是等路一樣,讓人有所期盼的感覺。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伴手禮有鳳梨酥牛扎糖、高粱酒等,以及珊瑚、檜木、鶯歌陶瓷等伴手禮。

北京伴手禮

2012年北京某公司推出伴手禮禮品冊系列,其中包括北京餐飲美食茶點之旅。也有文化之旅如北京天文館門票,北京博物館等多家展館,更有休閑綠色生活體驗之旅。讓人們在享受美食之時感受北京文化。新時代的伴手禮將更多為人們的生活添姿多彩。“伴手禮”將玩、吃、文,禮四者相結合具有新時代的創新。

廈門伴手禮

福建、台灣等地區都有送伴手禮的風俗,人們出門或旅外歸來,為表示關懷與禮數,總要隨手帶上當地特產贈送親友,這是一個美好溫馨的中華傳統,禮物不在於價值高低,更在於那一份特別帶去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