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角蟾
水城角蟾
水城角蟾(學名:Xenophrys shuichengensis),本種外形特徵與棘指角蟾相似,如無犁骨齒,背部具疣棱,趾間近半蹼;蝌蚪尾鰭無斑,尾末端鈍尖。但水城角蟾體形大,雌蟾上眼臉外側三角形突起很明顯;雄蟾指上無婚刺,無聲囊。
5-7月的蝌蚪,體全長49.4mm,頭體長16.9mm(n=10).體長形,淺棕色。口部呈菱形漏斗,其上有輻射狀唇突;肛孔開口於下尾鰭基部中央;出水孔位於身體左側。第40-41期的蝌蚪,前肢尚未伸出體外,有一對後肢,上眼瞼尚無皮膚突;尾末端鈍尖,除尾背鰭基部兩側有棕色波狀紋外,其餘部位均無斑點。蝌蚪發育到次年5-6月,體全長為42-52mm(n=34)。第43期的變態蝌蚪,前肢已伸出體外,口部漏斗狀唇已消失,其尾長30-34mm,口角超過鼻孔水平;上眼瞼外側中央已長出一個膚突,變態完成的幼蟾逐漸從水中上岸,體長19-21mm
背部具小疣粒;顳褶前段平直,後段在鼓膜上方彎曲斜達肩部,並向後逐漸膨大;兩上眼瞼中部外側各形成一個膚突,背面觀略呈角狀;體側疣粒大而疏,雌體在5枚以下,雄體在10枚以上;肛周疣粒密集;股、脛背面各有3條或4條膚棱;胸腺一對,甚小,位於胸側近腋部。生活時背面棕褐色。兩眼間和體背面的膚棱部位顏色較深;瞳孔黑褐色,瞳孔周圍有一圈淡黃色線;顳褶上下緣淺褐色,中間灰白色;上、下頜緣褐色,此色在眼下方中部擴大成長方形斑,然後變細沿下頜緣延伸至兩口角膜面各形成一個圓形大斑;體腹面色淺;咽喉部正中至腹部前段具一條灰白色縱帶;前臂近掌部背面有兩條褐色條形斑紋;第二、第三指第一節背面褐色。指(趾)端、指側緣膜及跗、蹠部外緣均為橘紅色,浸泡后呈灰白色
4–7月成蟾在小流溪近源處附近活動,捕食腹足類、昆蟲、蚯蚓及其它小動物。多年野外考察未聽見該蟾的鳴聲,也未見到抱對和產卵行為,所見雌蟾腹內卵粒未達成熟。
2021年2月1日,水城角蟾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