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與膀胱相表裡
腎與膀胱相表裡
腎徠與膀胱相表裡,是一篇介紹中醫的文章。
目錄
中醫認為,小便通暢是太陽膀胱經氣足的表現。膀胱經氣是主管存儲津液與防禦外邪的,它又與腎相表裡,也就是說膀胱受腎管。用一個淺顯的例子說,如果小便不通暢,就是腎出了問題。小孩和老人小便時有一個現象,就是有時頭部有時會激靈一下。但是老人的打激靈和小孩的打激靈是不一樣的。小孩子是腎氣不足以用,腎氣、腎精還沒有完全調出來,所以小便時氣一往下走,下邊一用力上邊就有點空,就會激靈一下;而老人是腎氣不足了,氣血虛,所以下邊一使勁上邊就空了。
所以說,古人非常強調在行、走、坐、卧中養生,包括大小便時也能養生。在小便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養生原則,就是一定要咬住后槽牙,因為腎主骨,牙齒是腎經的外現,牙齒也是骨頭的象,它在骨頭中是最為密固的,也是收斂氣最足的。所以,牙齒好不好,是腎氣的問題。在小便的時候咬住牙關是有原則的,就是要“腎齒兩枚如咬物”,“如咬物”就是好像咬住東西,實際上就是保持氣機內收的一個狀態,收斂住自己的腎氣,讓它不外泄。
存儲津液,氣化出焉
膀胱經在人體經脈中是最長的一條經脈。申時在十二生肖里對應的是猴子。猴子是上躥下跳的,可以上到最高處,也可以下到最低處,這就是猴性,這就是膀胱經的象。膀胱是主存儲津液的,“氣化則能出焉”這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在臨床當中,有很多人會患上乾燥症。所謂乾燥症就是口唇乾燥,這種病在老人那裡特別多。因為嘴巴里的唾液是為腎所主,一遇到乾燥症很多人就認為是腎陰虛,就拚命地補腎陰,往往會越補越口乾。其實,人體的腎就像水池或沼澤,要想讓它升上來,一定要靠太陽的氣化作用,而膀胱經的氣化功能就相當於太陽,膀胱經的氣化功能好的話,就能夠把腎水帶上來,我們嘴裡就有唾液。如果氣化功能不好的話,陽氣不足,腎水也上不來,就會口唇乾燥。所以治這個病不妨換個思路,從腎陽和膀胱經的氣化功能方面多下些工夫。
腎與膀胱相表裡,又與膀胱相通,膀胱的氣化有賴於腎氣的蒸騰。所以,腎的病變常常會導致膀胱的氣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數及排尿時間的改變。膀胱的病變有實有虛,虛症常常是由腎虛引起的。
同樣,膀胱經的病變也常常會轉入腎經。“風厥”多是由於膀胱經的病症轉入了腎經所致。《內經》中說:“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足太陽膀胱經統領人體陽氣,為一身之表,外界的風邪首先侵襲足太陽膀胱經,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經的熱邪影響到腎經,腎經的氣機逆而上沖便形成了風厥。
我曾醫治過這樣一個病人,他全身發熱,大汗淋漓。一般情況下,人出汗之後就會退燒,身體就會痊癒。但這位病人汗出以後身體依然發熱,內心煩悶。我給他診脈之後,確認這就是典型的風厥病,是風邪由膀胱經轉入了腎經。我馬上給他按摩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並開了一劑中藥,第二天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