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育書院

1903年創辦的教會學校

香港三育書院於1903年在中國廣州同慶坊創辦,是香港的一所教會學校,開辦預科(中六和中七、大學先修班以及學士等課程。香港三育書院暨三育中學中學部、行政樓、男生宿舍、教員宿舍及5家教員宿舍為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學院簡介


香港三育書院
香港三育書院
香港三育書院(Hong Kong Adventist College)開辦預科(中六和中七、大學先修班以及學士等課程。
香港三育書院(7張)三育書院暨三育中學中學部、行政樓、男生宿舍、教員宿舍及5家教員宿舍為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香港三育書院於1903年在中國廣州同慶坊創辦,初時稱為伯特利女校(The Bethel Girls' School),約於1905年增設益智男校(Yick Chi Boys' School),5年後易名為三育學校(Sam Yuk School)。1915至1917年間,兩校先後遷往東山西牛尾,1922年兩校合併為一所稱為三育中學的男女校,一度於1927年改稱神道訓練院,部分學生遷往香港九龍庵油街,開設華安學校,成為三育中學第一分校,於翌年遷回廣州。其後又於1935年改稱廣州三育研究社(Canton Training Institute)。
香港三育書院
香港三育書院
於1937年,日本侵華,學校遷至香港沙田陳樓,改稱華南三育研究社(South China Training Institute)。翌 年,位於南京橋頭鎮之中華三育研究社(China Training Institute)也因戰事決定到香港復校,於1938年與華南三育研究社在沙田合併,更名中華華南三育研究社(China and South China Training Institute),但在香港註冊時仍稱華南三育研究社。其後,學校獲香港政府批准以私產方式出售西貢清水灣道共1,374萬平方呎作為永久校址,首期建築於1939年完成,遷入新址后仍繼續與中華三育研究院合辦。
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爆發,學校又遷回廣東省老隆繼續校務,戰時仍然進行及發展教育工作。戰後由於香港的校舍仍然被英軍借用,未能即時遷回香港,臨時遷回廣州東山三育路,將“三育衛生食品廠”的建築物改建為臨時校舍,直至1947年才返回香港清水灣復校。戰後復校初期,仍然稱為“華南三育研究社”,但在1952至1953年間,再次更名三育中學(Sam Yuk Middle School)。
1962年當大專部成立時將校名改為華南三育書院(South China Union College),附設中學部,隨後獲政府批准註冊成一所大專院校。 1981年秋正式定名為香港三育書院(Hong Kong Adventist College)。2007年9月起停收中一。

建築設施


校園建築典雅,為不少TVB電視劇的錄影場地。
學校圖書館佔地6,700尺,藏書達3萬7千冊,每周開放43小時。
該校自一九○三年創辦后,曾經多次搬家,顛沛流離。盧溝橋事變后,學校遷往沙田暫駐,自此在港紮根,現今發展為集幼稚園、小學、中學和大專院校於一身的教育機構。在西貢清水灣的校園內,已形成小一至大四的一條龍教育。
該校首期工程於一九三九年完成,共有十六座建築物,包括行政大樓、教學大樓、教職員宿舍、五幢相連教職員宿舍、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已拆)、食品廠、印刷廠(已拆)和農地(已售予發展商),規模之大在香港的學校中少見。
教會從美國請來建築師,依照美國一般大學模式興建,並刻意將校園設計成船形。校門位於“船頭”尖端,接頭是廣闊草坪,像船隻的甲板。中央是教學大樓和行政大樓,兩座建築物均呈橫向伸展,中間隔?一塊草坪。行政大樓後面是運動場,“船尾”則是一九六五年建成的教堂。其他建築物如宿舍、廠房和農場等,分佈在“船”的兩側。
校園落成初期缺乏資金,未能興建教堂。直至一九六五年得到企業家陳俊捐款,令教堂得以落成,名為“景輝堂”。正門與祭台兩端均裝設大幅彩色玻璃窗,陽光照射下倍添宗教色彩。與其他宗派不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容許非信徒或非該會信徒租借屬下教堂舉行婚禮,因此常見新人在此拍照。

著名校友


王傑
王傑
王傑 著名華語歌手、藝人
區瑞強 香港民歌歌手

通信地址


地址:香港西貢清水灣道11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