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蛇
蛇目游蛇科動物
紅斑蛇一定對一種紅黑相間、捕捉時會發出腥臭味的蛇不陌生,不論是在水溝里、在路上或在水邊,都有機會見到這一特殊蛇種的蹤跡,而它們也曾被無知的記者誤報為發現新種紅黑相間的雨傘節,這就是本篇的主角---紅斑蛇,一種適應力強、食性又很廣的蛇種。紅斑蛇屬於中型蛇類,全長可達160公分,不過一般遇到大概都是1米左右,頭部寬扁,體色紅棕色為主,身上有很多規格排列的黑色橫斑,從頸部一直排列到尾巴末端,黑色橫斑若從體側看是不會延伸到體腹交接處,只到體側的一半,有些個體紅棕色比較深,和原本黑色的橫斑配起來看起來體色會比較黑,腹部則呈白色。
赤鏈蛇蛇毒臨床應用於治療慢性結核性瘺管,藥理上有抗炎、鎮痛、催眠、鎮靜和抗驚厥作用,有較高的醫學研究價值。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 2000年 8月 1 日前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一定對一種紅黑相間、捕捉時會發出腥臭味的蛇不陌生,身上有很多規格排列的黑色橫班,紅斑蛇在中國內地的變異種還算容易見到,有Albino、Blizzard、Hypo、Striped、黑化⋯等等不同的表現,可以說是千變萬化。
紅斑蛇
赤鏈蛇頭扁大,呈明顯的三角形,頭部黑色,頭部鱗緣呈紅色,吻鱗高。體背面黑色,具有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斑紋。體兩側為散狀黑斑紋,腹鱗外側有黑褐斑,腹面呈淡黃色或白色。尾短細,為標準的毒蛇尾狀,有時尾下呈灰黑色。此蛇屬中性蛇類,體長可達1.5米以上,體重為1~1.25公斤,最大者可達1.5公斤。
赤鏈蛇平時性情比較溫和,白天蜷曲不動,將頭部盤縮在身體下面。性懶不愛動,爬行緩慢,但在受到驚嚇時行動敏捷,捕咬目標明確。
主要以蟾蜍、淡水小雜魚、泥鰍、雛雞、幼鳥及鼠類為食,此蛇有食蛇習性,在食物供給不足時吞食同類,養殖時應加以注意。此蛇屬繁殖系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卵,每次產卵7~15枚,孵化期40~50天。
赤鏈蛇的食慾旺盛,每隔7~8天便要攝食一次。重500克左右的蛇,每次可吞食2~3條小雜魚,多者可達5條。幾十厘米長的小幼蛇亦能吞食較大的蟾蜍。在吞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相互咬傷或吞食現象,在食物缺乏時尤為明顯。在餵養時,可輪換喂些水蛇、雜蛇、老鼠和泥鰍等,盡量使投餌多樣化。赤鏈蛇吞食后喜歡靜卧,此時不要驚擾它,如果受到過分驚嚇,它會將腹內的食物吐出來。
赤鏈蛇的分佈較廣,屬廣布性蛇類。赤鏈蛇棲息於平原、丘陵和山區,常見於田野、山坡、路旁、竹林、村舍和水域附近,有時進入住宅內。常捲曲成團,伏於草堆下。多在傍晚活動。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等為食。
大多生活于田野、河邊、丘陵及近水地帶,並常出現於住宅周圍,在村民住院內常有發現(山區少見,城市周邊的郊區辦郊區以及城裡的花園等地都有)。以樹洞、墳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屬夜行性蛇類,多在傍晚出沒,晚10點以後活動頻繁。白天躲藏在牆縫、石頭、洞穴中,遇到敵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的習性。
赤鏈蛇蛇毒臨床應用於治療慢性結核性瘺管,藥理上有抗炎、鎮痛、催眠、鎮靜和抗驚厥作用有較高的醫學研究價值。
家庭玩賞性飼養赤鏈蛇,其飼養箱以透明的塑料、玻璃或有機玻璃質的為好,便於觀賞。箱體的大小以100厘米×50厘米×(60~70)厘米為合適,上面用鐵絲網製成既通氣良好又牢固的蓋子蓋好。也可以用木箱飼養,但木箱四周要襯一層鐵絲網,以防止其將木箱鑽破逃走。
配合其喜愛陰暗潮濕的環境,可以在飼養箱中放置沉木或石塊供起躲藏,或者鋪少許苔蘚保持潮濕,並提供其游泳的水容器。箱的底層宜鋪一層5~6厘米厚的潮沙土,沙土上墊一層紙,便於清除打掃污物時更換,免得細小的污物掉在沙土中不好處理。即使這樣,沙土隔一段時間也要換上新的。箱內還要放一個陶質或瓷質的盤子或水槽,每天都要換上清水。蛇的生活是離不開水的。此外,箱內應放2~3段比蛇身粗一些的樹枝段和1~2塊破損了一半的大缽子或瓦缸,倒扣在紙上,樹段供蛇盤在上面休息和玩耍,破缸(缽)供蛇在裡面藏身隱蔽,使它生活得更舒服。
該蛇對濕度、溫度和環境等養殖條件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人工養殖時具有成本低、成活率高等優點。
赤鏈蛇在適宜的環境中生存很少生病,是人工養殖的種類中死亡率較低的品種,其生命力較強,這也是人們大量養殖該蛇的主要原因。不過該蛇在冬眠后或出蟄活動后不久常伴有口腔炎的發生。為了更好地消除和預防蛇病,應加強消毒,並及時隔離治療,以防相互傳染。蛇場、蛇窩在盛夏季節和雨季,要保持清潔和乾燥。避免場內、窩內過分潮濕,保證蛇場通風,並定期給予全方位徹底消毒,即連續消毒7~10天,每天早晚各1次。環境濕度一旦達到85%以上時,赤鏈蛇易患霉斑病,此病對該蛇的危害最大,不亞於肺炎的危害程度。
● 著手加強宣傳、提高保護意識
● 保護蛇類的生活環境
● 嚴格控制野生資源的捕捉數量
● 有條件地開展幼蛇野外放養等人工措施
● 積極開展人工繁殖飼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