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職能
內部審計職能
內部審計職能是指內部審計本身所固有的內在功能,並反映出內部審計的本質。內部審計的職能隨著審計目標的變化而變化,並為實現審計目標服務。
理論界對企業內部審計內涵的研究表明,企業內部審計採用系統化、規範化的方法,以獨立、客觀的態度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進行檢查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以改進建議等方式提供諮詢服務,目的是為發現並預防錯誤和舞弊、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增加企業的價值,以幫助企業實現既定的目標。
(1)進行價值管理。內部審計人員從經濟性(最低的成本)、效率(資源的最好利用)、效果(最佳的結果)三方面關注公司的資源使用情況。
(2)企業信息系統的審計。通過內部審計判定公司信息系統是否為報表編製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否有有效的內控制度降低錯報、漏報的風險。
(3)開展項目審計。內部審計對具體特定項目進行審計,例如建立新的信息系統、開設新的生產加工區等。內部審計負責鑒定項目的目標是否能實現,項目是否按計劃有效的運行,並從運行項目失敗教訓中總結經驗等。
(4)進行內部財務審計。這是內部審計部門傳統上的主要工作領域,例行性的檢查編製財務報表的財務記錄與支持文件,以減少錯誤與舞弊事件的發生;對財務數據進行趨勢分析等。
(5)開展經營審計。內部審計部門可以對採購、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經營部門開展經營審計,檢查與複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以進一步提高業績與改善管理的建議與對策等。
按照內部審計的不同目標,可以將內部審計概括為兩大不同的類型——監督主導型”和“服務主導型”,前者側重於內部審計監督職能的發揮,後者則偏向評價和諮詢等服務職能的發揮。內部審計由“監督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轉變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向。兩方內部審計的發展過程就是從“監督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轉變的過程 當前我國的內部審計尚屬於“監督主導型”。
關於我國“監督主導型”內部審計的形成,筆者認為,主要是由於我國內部審計的產生動因在於企業外部的因素(特別是源於國家法令的要求)。從一開始起,內部審計就被當作政府審計的“基礎”,服從和服務於政府審計,並採用“行政模式”的管理體制。行政模式的管理體制導致了我國內部審計的“監督導向”,經濟監督職能特別突出 在目標定位_上偏重於查錯防弊和保護資產,在實務中注重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的審計,對整個經營管理活動的有效性和效益性的評審涉及不深
關於“監督主導型”內部審計的缺陷,筆者認為,這種類型的內部審計突出了它的艙督職能,而內部審計具有的評價職能未能在國 家的審計法規中得到定位。幸而,在實際工作中內部審計工作者均單一致力於實施內部監督。主要對財務收支和經濟效益實施事後審計監督,在真實性、合法性上下功夫,其作用領域受到很大限制。由於內部審計的評價職能被忽視,原本應在企業的戰略決策、經營方略、管理機制、風險控制等方面積極參與並開展的評價活動沒有能夠發揮應有作用,也就不能協助企業從更廣泛、更重要的方面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實現預期目標。
“監督主導型”內部審計過分強調監督,使審計與被審計雙方關係很不正常,忽視了服務目的。它最終使得內部審計陷入一種“欲監督而監督不力,想服務卻服務不到位”的尷尬境地。由“監督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轉變,是我國內部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既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國際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也符合內部審計本身的自我發展規律。(1)統一認識,樹立內部審計新理念,為內部審計的轉型打牢思想基礎;(2)處理好原有的監督性實務同新興的服務性實務的關係;(3)加強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業務學習和培訓,優化知識結構,造就一批勝任“服務主導型”內部審計的優秀人才;(4)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管理。
迄今為止,內部審計誕生已有百餘年歷史,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一直在不斷的變化,不斷的發展,不斷的豐富。那麼,發展到今天的企業內部審計應該具有哪些職能呢?本文認為,回答這個問題應從兩個角度去考慮,一是企業內部審計的本質和內涵,;二是現代企業對內部審計的需求。前者是決定內部審計職能的內在因素——內因,解決了內部審計能提供哪些職能的供給問題;後者是決定內部審計職能的外在因素 ——外因,解決了現代企業需要內部審計提供哪些職能的需求問題。當兩者有效對接時,即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時,兩者的交叉部分(交集)就是企業內部審計應該具有的職能。
(一)企業內部審計職能內在決定因素的分析
決定企業內部審計具有哪些職能的內在因素是內部審計的本質和內涵。企業內部審計的本質是一種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的特殊的管理控制活動。其特殊之處在於,它並不同於一般的管理行為,行使計劃、組織、控制、決策等管理活動,而是按照管理當局的職責分工,代替管理當局檢查、評價相應的經營管理活動,並幫助管理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這些經營管理活動。
由此可見,企業內部審計執行的是管理活動中的檢查活動、評價活動和諮詢活動,所具有的職能應為檢查職能、評價職能和諮詢職能。這三種職能也與內部審計的目的相對應,查錯防弊要依靠檢查職能的有效實施來完成,提高效率和增加價值要依靠對相關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評價尋找其中的缺陷,提供建議等諮詢服務——即評價職能和諮詢職能來完成。
(二)企業內部審計職能外在決定因素的分析
企業經營管理對內部審計的客觀需求是內部審計職能的外在決定因素。這種客觀需求因需求者的身份不同可分為二類:第一類是董事會和監事會對內部審計的需求;第二類是高級管理層對內部審計的需求。
1. 董事會和監事會對內部審計職能的需求
這種需求主要是董事會和監事會領導內部審計開展有關工作,利用內部審計工作的結果來履行董事會和監事會的職責。這主要是因為董事會和監事會由於人員數量、工作時間、信息獲取等限制,難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完成各項具體工作。而內部審計憑藉其相對獨立的地位,豐富的審計經驗和專業的人力資源,就自然而然的充當了董事會和監事會大部分工作的實際執行者。但仍需強調的是,內部審計僅僅是董事會和監事會領導下的具體工作者,它所執行的是為董事會進行決策和監事會進行監督提供相關信息的基礎工作,並不能“替代”董事會作出任何決策或者監事會作出監督行為。按照我國《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有關規定,董事會和監事會將利用內部審計完成以下工作:
(1)檢查管理者對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各項目標的貫徹、執行情況,包括戰略類型的選擇,戰略的具體實施,戰略目標的實施結果,以及評價管理者的戰略管理能力;
(2)檢查和評價管理者履行職責的合法合規性,包括對國家和行業的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和行業標準規範的遵循情況,以及對企業制定的各項政策、制度、程序的遵循情況;
(3)檢查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審核企業編製的對內、對外財務報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財務信息對外披露形式的恰當性;
(4)檢查和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健全性、有效性,風險管理過程的客觀性、合理性,發現並預防各種形式的錯誤和舞弊,並提出進一步改進的諮詢建議;
(5)評價企業董事會制定的經理人員的業績考核標準,提供反映經理人員業績的相關信息,以供董事會對其作出業績考核;
(6)根據需要提供專項的諮詢服務。
從上述各項工作內容可以看到,檢查、評價和提供諮詢的活動一直貫穿始終,正是這些職能的實施,使董事會和監事會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2. 高級管理層對內部審計職能的需求
這種需求是企業高級管理層為了有效實施管理控制,而通過內部審計來監督較低層次的管理者和員工的職責履行情況,並藉助內部審計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現代企業管理的關鍵就是內部控制系統和風險管理過程的合理設計、有效實施、客觀評價和不斷完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企業管理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將檢查、評價內部控制系統和風險管理過程,並將提供改進諮詢的任務分配給了內部審計,這就是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需求。具體而言:
(1)檢查和評價內部控制系統和風險管理過程的設計是否合理、健全,運行是否正常、有效,特別關注無故超越控制和風險管理的事項,對存在的缺陷,提供完善和改進的諮詢服務;
(2)檢查和評價各經營單位和員工對內部控制系統和風險管理過程的遵循情況,並注重查錯防弊;
(3)關注各項經營活動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為提高各部門和企業整體經營活動的效果性和效率性“出謀劃策”;
(4)按管理者的要求,提供一些臨時的、專項的諮詢服務,如為企業ERP系統的研發和構建提供諮詢。
從這些具體活動可以發現,企業的高級管理層對內部審計的需求也主要集中於檢查、評價和諮詢職能,而且更為重視諮詢職能的發揮。
綜合上述兩類需求可以得到結論:現代企業管理對內部審計的需求表現在內部審計的職能上就是企業內部審計應該提供檢查職能、評價職能和諮詢職能。
(三)企業內部審計職能的界定:檢查、評價和諮詢
企業內部審計的本質和內涵的分析表明,內部審計是一種檢查、評價和諮詢活動,具有檢查、評價和諮詢職能;同時,企業管理對內部審計的需求分析揭示,內部審計應該提供檢查、評價和諮詢職能,以滿足現代企業管理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期望。二者所表現出來的職能“不謀而合”。企業內部審計的三個職能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聯繫,不可分割。檢查職能和評價職能是基礎,是諮詢職能的前提;諮詢職能是升華,是對檢查職能和評價職能的利用和發展。內部審計通過檢查和評價職能的實施,獲得財務狀況和經營活動的相關信息,在對這些信息的分析、處理的基礎上為管理當局提供諮詢服務,從而實現服務於企業的目標。可見,為企業增加價值的諮詢職能是建立在檢查和評價職能基礎之上的,而檢查和評價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諮詢服務,即檢查、評價、諮詢職能辨證統一於增加企業價值、實現企業目標。
需說明的是,內部審計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內部審計的能力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邊界的。內部審計在企業中是一個獨立於具體經營活動的機構,並不直接參與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也不對這些經營活動具有決策權,亦不能強令機構(人員)執行某項活動。內部審計只是以“參謀”的身份向管理者傳遞信息,提供諮詢,由管理者自己決定具體的決策,這一點對於界定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至關重要。
內部審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由它的職能所決定的。然而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內部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內部審計的職能必須與其相適應才能發揮作用,因而客觀情況要求內部審計進行職能的轉換。此外,由於內部審計本身的局限,在經濟形勢日新月異的今天其地位受到嚴峻的挑戰,在新的經濟環境下要想發揮內部審計應有的作用也要求其必須進行職能的轉換。但是,關鍵的還是內部審計的職能該如何進行轉換的問題,這更是需要我們去認真考慮和深入研究的。
1、內部審計職能轉換的必要性
(1)經濟形勢改變導致內部審計職能的弱化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虛擬化、信息化和股權集中化浪潮滾滾,在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面前,為了抓住機遇,防範風險,以求得生存和發展,發達國家的大中型企業普遍在管理理念、管理組織、管理內容、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管理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變革。其中最明顯的變革是實施公司治理改革,強化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企業發生的這些變化使內部審計傳統的評價和監督職能受到挑戰,再加上內部審計的地位長期受到忽視,其變化步伐遠遠跟不上企業制度的變革,導致其職能明顯弱化,更加不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因而內部審計職能的轉換勢在必行。
(2)內部審計的內容過於簡單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
目前我國內部審計工作基本上還是查錯防弊,其主要是圍繞著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政策法規的遵循及財產的安全與完整等方面展開,而缺乏對風險管理、經濟效益等進行審計,沒有對組織內部管理結構、內部控制狀況、各崗位業務規範狀況等做出評價和提出建議,更未對一些重要的深層次的問題如管理制度、政策法規、社會環境、監督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尤其是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導致經營情況不斷發生變化,而內部審計卻發展緩慢,內容過於狹窄,跟不上客觀環境的變化,導致其作用無法發揮出來。可見,內部審計職能的轉換是必要的。
(3)內部審計傳統的地位受到挑戰
在我國,內部審計往往被認為是外部審計的補充,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往往不是企業自己在完善內部控制過程中自發的要求,而是政府主管部門和審計部門的強制要求,甚至是下級單位為了與上級單位對口成立的,因此,內部審計在企業、單位內部往往很被動。內部審計地位不高,決定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受損,因而其作用也大大削弱,甚至是企業的“冷宮”,地位岌岌可危。
2、內部審計職能轉換的措施
(1)內部審計外部化
內部審計外部化是指企業或部門聘請外部審計人員來執行內部審計工作,內部審計人員由企業內部轉向企業外部。這邊所指的內部審計外部化主要是把內部審計的實施方式從單一依靠內部審計人員的力量向與外部審計結合的方向發展。由於內部審計的工作包括對財務數據真實性、合法性的審計和對企業經營管理的評價與提供建議兩部分,對於第一部分企業完全可以委託外部審計人員按照企業內部審計的目的進行審計,這樣不僅可以做到資源的有效配置,還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合法和完整。對於第二部分,由於內部審計比較熟悉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情況,工作的重點也能有的放矢,提高工作的效率,因此應當由企業內部的審計人員承擔。
(2)保障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必須置身於審計活動之外,自主地、不受約束地履行審計職責。內部審計人員的客觀性是指內部審計人員應實事求是,保證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職業態度和操守。由國際內部審計協會和我國內部審計協會對內部審計的定義都可以看出,要使內部審計真正發揮評價、監督的職能,耍取決於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但是應該如何加強和保障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呢?具體措施如:合理設置內部審計機構;用法律規範保障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使其納入法制化軌道;建立內部審計人員定期輪換制;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和業績進行監督、考評;配備業務水平高,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內部審計人員等等。通過以上措施的實行,能夠合理保證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從而從根本上實現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3)服務領域的擴大
服務領域的擴大是內部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外部職業機制的加強,內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內部審計職能也必然在客觀上從傳統的“查錯防弊”轉向現代的諮詢服務職能。因而內部審計的工作範圍也將由對財務數據和會計報表擴展到企業的經營、生產、質量等管理領域。首先為企業內部的經營業績、管理水平考核提供客觀和準確的數據。其次為了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內部審計應通過對企業會計系統、管理系統、資本保全系統、成本控制系統等進行監控,為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健全內部控制而發揮企業的監督作用。第三,應大力開展經營管理效益審計,為企業內部的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的科學決策發揮顧問諮詢的作用。
(4)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即從單純的財務人員向具有綜合素質和能力多元化人才轉變
內部審計人員應該從單純的財務人員向具有綜合素質和職能部審計部門往往不是企業自己在完善內部控制過程中自發的要求,而是政府主管部門和審計部門的強制要求,甚至是下級單位為了與上級單位對口而成立的,因此,內部審計在企業、單位內部往往很被動。
(5)內部審計理念的改變
2003年9月,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簡稱IIA)總部前執行副主席理查德錢伯斯先生(Richard F.Chambers)訪華,他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內部審計高級研討班演講的專題之一《國際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中提到的三大發展趨勢:一是重新介入內部控制;二是推動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三是對內部審計師的期望在改變。2004年12月,IIA發布了美國反欺詐性財務報告委員會(簡稱COSO)的《企業風險管理—— 一體化框架》。該框架規定了必不可少的企業風險管理的八個相關組成部分,討論了關鍵的企業風險管理原則、概念、效果和局限性等內容,建議用一種企業風險管理的共同語言,為企業風險管理提供方向和指南。綜上可以看出國際內部審計三大發展趨勢中,前兩大趨勢——重新介入內部控制和推動更有效的公司治理,重視的是加強企業的制度建設;后一趨勢——對內部審計師的期望在改變,強調的是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制度建設加強了,管理漏洞堵塞了,人的素質又相應提高了,企業所面臨的風險自然會大大減少,即使出現風險也會採取措施加以防範或控制。這就是IIA提出的國際內部審計三大發展趨勢的高明之處。所以面對國際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我國的內部審計的理念也該發生改變,從以前的評價和監督職能過渡到以諮詢策劃和為企業的經營決策出謀劃策為主的服務職能。
內部審計是一種確保受託責任履行的控制機制,隨著企業規模擴張、業務拓展和組織形式的更加複雜,受託責任的需求逐漸滲透到企業的各個層次和領域。委託者對原有的受託經濟責任的要求比以前更高,這就要求內部審計深層次的介入。加強下級管理人員對上級所負的受託經濟責任的監控。此外.現代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實施規模擴張發展戰略。其控制鏈條大大延長,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普遍增大。企業的董事會、高管層對準確地掌控風險的需求更迫切。內部審計人員獨特的內部觀察者的視角可以幫助董事會、高管層認識到風險和控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供富有建設性的建議。
90年代以來,內部審計“外包化”成為審計界的一種重要現象。在確認和諮詢領域內部審計面臨外部服務提供者的激烈競爭。面對外部競爭者的威脅,企業內部審計主動參與到企業各個管理層面的意識加強,他們通過改善內部審計績效、提高內部審計效率來以鞏固、提高其組織地位。
企業管理當局要求提供更富建設性審計月刊2009年第5期(總第253期)的共同作用下,內部審計職能範圍持續不斷地進行拓展。近幾年來,西方國家內部審計逐漸形成了三種趨勢:強化報告關係、協助董事會完成職責、評價整個組織的道德環境.公司治理審計與企業風險管理是其發展的新方向。
由於我國內部審計設立有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特殊背景。一開始是被視為國家審計職能的延伸. 內部審計工作的重心局限於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合規性審計。《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20031指出:內部審計是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其目的是促進和加強經濟管理以及實現經濟目標。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企業來自國內外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經營風險不斷加大:企業實行多樣化經營。進入了眾多以前未涉足的領域: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控制鏈條大大延長。內部審計的範圍必然會從財務收支擴展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各個方面,經濟全球化下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職能。既不同於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內部審計,也有別於西方國家的內部審計。上海財經大學徐政旦教授在其《審計研究前沿》(2002 年版)一書認為:“內部審計的基本職能是監督、公證、評價和建設。”內部審計在監督職能之外提供評職能的合理比例,形成科學的職能組合,是審計職能拓展的正確方式。現代企業制度下我國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必須從單純的“查錯防弊”轉向為公司內部的管理、決策和效益服務,把傳統的監督檢查職能拓展到為經營管理服務上來。將工作範圍從內部檢查和監督向為企業提供增值性的服務職能擴展,使內部審計成為一種滲透到整個生產經營管理領域中的經濟監督、控制、評價和管理活動。
1.重監督輕服務的理念限制了內部審計的內向性服務作用的發揮
由於我國內部審計是一種行政命令的產物。在初期形成了片面強調作為國家審計基礎而存在的內部審計模式。這種審計模式實際上導致了人們對內部審計職能上的模糊認識。我國企業大部分還是只關注內部審計在監督、控制方面的作用而忽視內部審計的其他職能,許多企業的內部審計局限於財務審計。履行的主要是監督的職責。審計人員抱著對被審計單位不信任的態度開展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又與被審計單位缺乏良好的溝通,非常容易形成一種對立的局面。內部審計人員被認為是挑毛病者、內部的經濟警察或者是領導的眼線。不少企業及其管理當局對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觸情緒. 內部審計難以融進其整體經營管理之中。因此在審計人員與被審計人員之間很自然存在矛盾衝突。被審計單位對於“檢查式的內部審計”懷有敵意,內部審計人員孤立於企業其他業務職能部門。
長期以來內部審計以“警察”的身份出現。突出了“監督”職能。忽視了“服務”職能。不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長遠發展。其結果導致內部審計工作很難正常開展。更談不上履行其分析、評價職能及開展保證諮詢活動,從而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內向性服務的作用。這樣,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中受冷落,成為了我國內部審計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僅不利於內部審計的健康發展,而且使之越來越不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2.服務職能供給不足。不能滿足企業經營戰略和風險控制的需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以及企業經營風險的不斷加大。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要求其內部審計部門突破傳統的管理和規章制度範疇,承擔更加廣泛的職能。但內部審計人員提交的審計報告重點在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描述上。對審計建議重視不夠。再加上長期忽視後續審計工作,致使審計結果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更談不上為組織增加價值。大多數企業的內部審計職能範圍過窄。不能與多數股東的預期和企業經營戰略相結合,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價值有限。企業經營的外向化和複雜化。企業所面臨的風險的El益增大。使僅提供監督職能的內部審計離我國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越來越遠。在這種情形下,我國一部分企業把內部審計的一部分領域進行了外包。這就給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一個信號:如果不能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建設性,不能圍繞企業經營風險的甄別、評估、控制和防範開展審計工作,提供優質服務。內部審計的業務範圍、自己本應發揮重大作用的領域就要不斷的被外部獨立審計蠶食。
3.審計方法陳舊、手段落後與審計職能拓展需要的差距很大
我國內部審計的情況來看。由於大多數內部審計人員僅就具備會計或工程等單一的教育背景。綜合素質不高。因此在審計方法上大多數仍處於賬戶基礎審計和手工方式審計為主的階段,工作方法與手段過於陳舊。不利於審計效率、質量的提高和審計領域的拓寬,尤其是在審計部門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工作中往往僅憑審計人員個人經驗和職業判斷、通過隨意抽樣進行,較少運用統計抽樣和計算機輔助審計軟體。審計工作的風險無法量化;以事後審計、靜態審計為主,事前審計、事中審計很少開展,不利於審計部門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措施,避免損失。
1.監督與服務並重。協調與被審計單位的關係
第一,由“監督導向型”向“服務導向型”轉變並與國際接軌。“服務導向型”內部審計的職能定位側重於“服務”.但本質並非排除放棄監督。相反,其目的正是通過“服務”職能的有效發揮。促使其監督職能的到位。從而真正發揮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內置的免疫系統的功能。多重職能也給監督者帶來了許多便利條件,他們可以自由參與企業內各種經營管理工作。培養開闊的視野,因而擁有更多機會為企業創造價值,實現整合增效。第二,內部審計人員在保持獨立性和公正性的同時,與被審計人員發展良好的協作關係。共同分析存在問題的潛在影響,一起探討改進工作的各項措施。使被審計人員認識到審計是一種幫助而不是一種威脅。這種關係可以使審計人員更好地充當經營管理人員加強內部控制、改善經營管理、完成所負經濟責任的參謀和助手,同時又可以使參與審計工作的人員都能受益。內部審計部門按時保質提供審計服務,提供效率更高、更有效的內部審計職能。想方設法通過改善內部審計績效、提高內部審計效率以鞏固、提高其組織地位
2.積極營銷。提升內部審計職能形象
內部審計要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建立新的形象。從以監督為主的“警察”角色向企業的“參謀”、“智囊”角色轉變。第一,內審人員不僅要善於發現問題。而且更要善於解決問題,全面分析審計需求,及時提供所需服務。並要將所提建議當作本部門的服務產品向管理當局積極推銷,以大大提高審計的效果。第二,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擴充自己的相關專業知識。革新工作方法(如特彆強調聯合被審計部門一起進行審計),緊緊圍繞企業經營風險的甄別評估、控制和防範開展審計工作,提供優質服務。第三。內部審計部門通過提供與外位的時間和業務熟悉優勢. 更及時地發現僱員舞弊和財務錯漏,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以爭取管理當局的重視和支持。積極活躍的內部審計能夠在提高企業收益、改進經營程序、增進部門交流、加強風險管理等諸多方面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審計部門要通過開放的溝通方式、職業技術、專業知識和誠信的工作態度,促進控制環境的完善,為所服務的組織增加價值。提升自己在企業內部積極的職能形象。
3.加快內部審計師職業化隊伍建設
我國的內審工作要從擅長“監督型”的內審人員向“服務型”、“增值型”轉型,必須走職業化發展的路子。職業化的內部審計人員是個多面手,具備多種專業技能。在必要時可以充當經營諮詢專家、心理學家、後備支援人員和風險控制人員等多種角色,因此職業化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更強、更具備客觀性。審計技術水平更高。服務範圍更廣。
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化和資格化、內部審計組織的行業化和社會化、內部審計執業的法制化和規範化是內部審計職業化的顯著特徵。我國內部審計準則和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範的頒布,組織全國性的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統一考試和引進CIA考試,很大程度上為實現內部審計職業化邁出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推動內部審計職業化的快速發展. 內部審計協會要成為內部審計師的自律管理機構,由協會負責制定專門的內部審計從業標準,並對內部審計從業者進行資格認證和評價,完善內部審計的後續教育培訓機制:要在建立從業規範、強化資格管理、開展自我監管、維護運行機制、推動行業發展,培育內部審汁人才市場等方面發揮更重要作用。
1.保證企業內部約束機制的建立健全,企業的健康發展。
處於市場經濟中的企業,隨時隨地都在經受著來自市場無窮變數的考驗,外部激烈的競爭逼著企業要抓管理,約束不規範行為。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憑藉專業的技術和方法。可通過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審計,督促企業遵守國家財經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及時發現內部控制方面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積極為領導和有關部門當好參謀助手,防止和制止違紀違規和違反企業規章制度行為的發生,或使已經發生的問題及時得以糾正和處理,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健康有序地運行和發展。
2.防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的測試和評價,及時發現存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並藉助其專業手段分析評價風險程度。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這種風險預警器作用,能夠讓企業決策者和經營管理者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規避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或者使風險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有效地維護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3.加強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管理,保護幹部。
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一方面通過審計,使不少腐敗分子得以暴露,既純潔了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又使廣大的企業經營管理者從中汲取了教訓;另一方面又積極當好參謀,把好財經活動的關口,使有關人員特別是企業領導人避免或減少因不熟悉財經工作而不自覺發生的問題或錯誤;再一方面,日益廣泛地開展企業內部領導人員經濟責任(離任)審計,既客觀公正地評價了有關人員的經濟責任,明確了他們在經濟活動中的功過是非,又為人事部門提供了考察和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