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質
底質
底質是礦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蝕產物,生物活動及降解有機質等過程的產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質等隨水遷移而沉積在水體底部的堆積物質的統稱。一般不包括工廠廢水沉積物及廢水處理廠污泥。底質是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底質樣品送交實驗室后,應儘快處理和分析,如放置時間較長,應放於-20——40℃的冷凍櫃中保存。在處理過程中盡量避免沾污和污染物損失。
1、脫水
底質中含有大量水分,必須用適當的方法除去,不可直接在日光下曝晒或高溫烘乾。常用脫水方法有:在陰涼、通風處自然風乾(適於待測組分較穩定的樣品);離心分離(適於待測組分易揮發或易發生變化的樣品);真空冷凍乾燥(適用於各種類型樣品,特別是測定對於光、熱、空氣不穩定組分的樣品);無水硫酸鈉脫水(適於測定油類等有機污染物的樣品)。
2、篩分
將脫水乾燥后的底質樣品平鋪於硬質白紙板上,用玻璃棒等壓散(勿破壞自然顆粒徑)。剔除礫石及動植物殘體等雜質,使其通過20目篩。篩下樣品用四分法縮分至所需量。用瑪瑙研缽(或瑪瑙碎樣機)研磨至全部通過80—200目篩,裝入棕色廣口瓶中,貼上標籤備用。但測定汞、砷等易揮發元素及低價鐵、硫化物等時,不能用碎樣機粉碎,且僅通過80目篩。測定金屬元素的試樣,使用尼龍材質網篩;測定有機物的試樣,使用銅材質網篩。
對於用管式泥芯採樣器採集的柱狀樣品,盡量不要使分層狀態破壞,經乾燥后,用不鏽鋼小刀颳去樣柱表層,然後按上述表層底質方法處理。如欲了解各沉積階段污染物質的成分和含量變化,可沿橫斷面截取不同部位樣品分別處理和測定。
底質樣品的分解方法隨監測目的和監測項目不同而異,常用的分解方法有以下幾種。
1、硝酸-氫氟酸-高氯酸(或王水-氫氟酸-高氯酸)分解法
該法也稱全量分解法,是用於測定底質中元素含量水平及隨時間變化和空間分佈的樣品分解。其分解過程是稱取一定量樣品於聚四氟乙烯燒杯中,加硝酸(或王水)在低溫電熱板上加熱分解有機質。取下稍冷,加適量氫氟酸煮沸(或加高氯酸繼續加熱分解並蒸發至發乾)。最後,用1%硝酸煮沸溶解殘渣,定容,備用。這樣處理得到的試液可測定全量銅、鉛、鋅、鉻、鎳、鎘等。
2、硝酸分解法
該方法能溶解出由於水解和懸浮物吸附而沉澱的大部分重金屬,適用於了解底質受污染的狀況。其分解過程是稱取一定量樣品於50毫升硼硅玻璃管中,加幾粒沸石和適量濃硝酸,徐徐加熱至沸並迴流15分鐘,取下冷卻,定容,靜置過夜,取上清液分析測定。
3、水浸取法
稱取適量樣品,置於磨口錐形瓶中,加水,密塞,放在振蕩器上振搖4小時,靜置,用干濾紙過濾,濾液供分析測定。該方法適用於了解底質中重金屬向水體釋放情況的樣品分解。
4、有機溶劑提取法
該方法用於處理測定有機污染組分的底質樣品,如測定666、DD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