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原
霍原
霍原(?-313年),字休明,燕國廣陽(今北京房山區長陽鎮)人。西晉隱士。
少有志力,慕道清虛,志節清高。元康中,劉沈為燕國大中正,進霍原為二品。元康末,以賢良徵召,不到。建興元年,幽州都督王浚妄圖稱帝,以尊號事問之,霍不答。王浚誣說霍原與群盜通謀,殺而梟其首。
霍原,少有志力,叔父坐法當死,原入獄訟之,楚毒備加,終免叔父。
年十八,觀太學行禮,因留習之。貴遊子弟聞而重之,欲與相見,以其名微,不欲晝往,乃夜共造焉。父友同郡劉岱將舉之,未果而病篤,臨終,敕其子劉沈曰:“霍原慕道清虛,方成奇器,汝后必薦之。”后歸鄉里。高陽許猛素服其名,會為幽州刺史,將詣之,主簿當車諫不可出界,猛嘆恨而止。霍原山居積年,門徒百數,燕王月致羊酒。元康中,劉沈為燕國大中正,進霍原為二品。司徒不過,劉沈乃上表理之。詔令下司徒參論,中書監張華令陳准奏為上品,詔可。
元康末,霍原與王褒等俱以賢良征,累下州郡,以禮發遣,皆不到。后王浚稱制謀僭,使人問之,原不答,浚心銜之。又有遼東囚徒三百餘人,依山為賊,意欲劫原為主事,亦未行。時有謠曰:“天子在何許?近在豆田中。”王浚以豆為霍,收原斬之,懸其首。諸生悲哭,夜竊屍共埋殯之。遠近駭愕,莫不冤痛之。
劉岱:霍原慕道清虛,方成奇器。
《晉書 卷九十二 隱逸 霍原傳》
晉惠帝元康末年,霍原與王褒等人以賢良被朝廷征詔,霍原辭而不就,隱居廣陽山。幽州刺史許猛一向仰慕霍原的名望,將前去拜訪霍原,主簿臨車勸阻說,身為幽州刺史不能輕易出管界,許猛嘆恨而止。霍原在隱居的廣陽山講學,教授數千弟子,人們稱他為“冀北夫子”,燕王司馬悌每月都要給他送去羊、酒。後來,幽州都督王浚驕縱不法,陰謀稱帝,使人試探霍原,霍原默不作聲,王浚銜恨在心。當時流行一首歌謠:“天子在何許,近在豆田中。”於是王浚借歌謠羅織罪名,稱歌謠中的“豆”就是“霍”,誣陷霍原有稱帝造反之志,把霍原收監處斬,懸首示眾。“遠近駭愕,莫不冤痛之。”霍原弟子們悲憤痛哭,夜間將他的屍首盜走,埋葬了他。
霍原隱居的廣陽山,在房山境內的大房山脈以南的韓村河鎮天開村界內,因霍原曾於此山隱居,世稱六聘山。《輿地名勝志》:“大房山南,晉霍原隱處。”
六聘山中的霍原舊居,在元代尚有遺跡可尋。元代理學家劉因曾親臨其地並寫詩憑弔:
西山霍原宅,古迹猶可稽。重吟豆田謠,秋雲落崩崖。知機在明哲,何事紲塵羈?君看括囊戒,無盈亦無虧。
霍原死後,葬於他隱居講學的六聘山中。據《魏書》記載,北魏盧道將作燕郡太守時,曾為霍原墓樹墓表,建祭祠。霍原墓在清中葉尚完好無損,墓冢高大,冢前立青石墓碑一方,上面刻著“大晉征君霍原之墓”,碑陰刻著《晉書·霍原本傳》。青石供桌一個,上面列著石五供。墓前有祭祠三間,後來傾圮,僅存殘基,遺存著花崗石台階和粗大的青石柱。神道左側有青石墓表,就是當年北魏盧道將所立的墓表,形制高大,雕琢精細,底部為方形柱礎,上面雕刻著圓形雙龍旋繞的鼓盤,中間是四角磨圓的方形表柱,柱身下段每面各雕四道凹槽,分佈均勻,柱身上段刻連錢花紋,中段飛龍環繞。再上為方形平板,雲龍繞邊,墓表上鐫刻著“於戲有晉征君霍子之墓”。柱頂為垂蓮形圓蓋,上面蹲著一尊狻猊。墓冢東南不遠處有大殿遺址一座,九間規模,殘存著巨大的階石和柱礎,相傳為霍原當年講學之所。由於年代久遠,六聘山霍原遺跡消失殆盡。墓碑與墓表在清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強行盜拆運走,當代仍下落不明。七七事變后,石桌等供器,也於墓地散失。而今還有殘牆少許,當地人稱“霍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