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二十首

晉代陶淵明創作的五言詩

《飲酒二十首》是晉末宋初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二十首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組詩以酒寄意,詩酒結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層的本然狀態,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

第五首、第七首被蕭統收錄於《文選·卷三十》雜詩類。

作品原文


飲酒二十首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其五
飲酒二十首
飲酒二十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其八
祝允明書《飲酒》其八(部分)
祝允明書《飲酒》其八(部分)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塗。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其十一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其十二
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
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
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捨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其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其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其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其十九
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
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其二十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兼:加之,並且。比:近來。夜已長:秋冬之季,逐漸晝短夜長,到冬至達最大限度。
2.顧影:看著自己的身影。獨盡:獨自乾杯。
3.忽焉:很快地。
4.輒:就,總是。
5.詮(quán)次:選擇和編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書:抄寫。
7.爾:“而已”的合音,罷了。
8.衰榮:這裡是用植物的衰敗與繁榮來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無定在:無定數,變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9.邵生:邵平,秦時為東陵侯,秦亡後為平民,因家貧而種瓜於長安城東,前後處境截然不同。
10.代謝:更替變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規律。每:每每,即常常。茲:此。
11.達人:通達事理的人,達觀的人。會:指理之所在。逝:離去,指隱居獨處。
12.忽:儘快。筋:指酒杯。持:拿著。
13.雲有報:說是有報應。指善報。夷叔:伯夷、叔齊,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後,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繼位為君而一起出逃。周滅商后,二人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野菜)而食,最後餓死。
14.苟:如果。何事:為什麼。立言:樹立格言。《史記·伯夷列傳》:“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絮行如此而餓死。”
15.“九十”句:《列子·天瑞》說隱士榮啟期家貧,行年九十,以繩索為衣帶,鼓琴而歌,能安貧自樂。況:甚,更加。當年:指壯年。
16.固窮節:固守窮困的節操。
17.道喪:道德淪喪。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將近。惜其情:吝惜陶淵明的感情,即只顧個人私慾。
18.世間名:指世俗間的虛名。
19.“所以”二句:所以重視自身,難道不是在一生之內?言外之意是,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後的空名又有何用!
20.復能幾:又能有多久。幾,幾何,幾多時。倏:迅速,極快。
21.鼎鼎:擾擾攘攘的樣子,形容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態。此:指“世間名”。
22.棲棲:心神不安的樣子。
23.定止:固定的棲息處。止,居留。
24.厲響:謂鳴聲激越。依依:依戀不舍的樣子。
25.值:遇。斂翩:收起翅膀,即停飛。
26.勁風:指強勁的寒風。
27.已:既。違:違棄,分離。
28.結廬:構築房屋。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9.爾:這樣。
30.見(xiàn):同“現”,出現,顯露。
31.日夕:傍晚。相與﹕相伴。
32.真意:從大自然里領會到的人生真諦。
33.行止:行為舉止。端:種,類。
34.苟:如果。相形:互相比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毀譽:詆毀與稱譽。
35.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達士:賢達之人。爾:那樣。
36.咄(duō)咄:驚怪聲。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黃綺:夏黃公與綺里,代指“商山四皓”。
37.裛(yì):通“浥”,沾濕。掇(duō):採摘。英:花。
38.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憂物:指酒。遠:這裡作動詞,使遠。遺世情:遺棄世俗的情懷,即隱居。
39.壺自傾:謂由酒壺中再往杯中注酒。
40.群動:各類活動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趨:歸向。
41.嘯傲:謂言動自在,無拘無束。軒: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閑適意的生活。
42.沒:掩沒。
43.凝霜:猶嚴霜。殄(tiān):滅絕,絕盡。異類:指除松以外的其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樣子。見:同“現”,顯露。
44.連林:樹木相連成林。眾乃奇:大家才感到驚奇。乃,才。
45.壺:指酒壺。柯:樹枝。遠望時復為:即“時復為遠望”的倒裝句。意思是還時時向遠處眺望。
46.何事:為什麼。紲(xiè):拴,捆綁。塵羈:塵世的羈絆。猶言“塵網”。
47.倒裳(cháng):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48.好懷:好心腸。
49.乖:違背。
50.襤(lán)縷:無緣飾的破舊短單衣,泛指破爛的衣服。
51.尚同:同流合污。汩(gǔ):攪混。
52.稟氣:天賦的氣性。
53.紆(yū)轡(pèi):拉著車倒回去。
54.詎(jù):豈。
55.遠遊:指宦遊於遠地。東海隅(yú):東海附近。這裡當指曲阿,在今江蘇省丹陽縣。
56.迥(jiōng):遠。“風波”句:因遇風浪而被阻於中途。塗,同“途”。
57.然:如此,這樣。為飢所驅:被飢餓所驅使。
58.傾身:竭盡全身力氣;全力以赴。營:謀求。少許:一點點。
59.非名計:不是求取名譽的良策。息駕:停止車駕,指棄官。
60.顏生:即顏回,字子淵,春秋時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稱為仁:被稱為仁者;以仁德而著稱。《論語·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家語》:“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稱其仁焉。”榮公:即榮啟期,春秋時隱士。有道:指榮啟期能安貧自樂。
61.屢空:指顏回生活貧困,食用經常空乏。
62.枯槁:本指草木枯萎,這裡指貧困憔悴。
63.稱(chèn)心:恰合心愿。固:必。
64.客:用人生如寄、似過客之意,代指短暫的人生。
65.裸葬:裸體埋葬。惡: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楊王孫所說的“以反吾真”的“真”。
66.長公:張摯,字長公,西漢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史記·張釋之列傳》)。壯節:壯烈的氣節。失時:指失去了從政的時機。
67.杜門:謂閉門不出。杜,堵塞,斷絕。
68.仲理:指東漢楊倫。高風;高尚的品格、操守。茲:此,這裡。
69.往:去。指出仕。已:止,停。指辭官歸隱。狐疑:猶豫不決。
70.去去:這裡有“且罷”、“罷了”的意思。曹植《雜詩·轉蓬離本根》:“去去莫復道,沉憂令人老。”奚道:還有什麼可說的。奚,何。
71.擺落:擺脫。悠悠談:指世俗妄議是非的悠謬之談。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隱居。之,往,到。
72.同止:在一起,同一處。取捨:採取和捨棄,選擇。邈異境:境界截然不同。
73.領:領會,理解。
74.規規:淺陋拘泥的樣子。兀(wù)傲:倔強而有鋒芒。差(chā):比較,尚,略。穎:才能秀出,聰敏。
75.酣中客:正在暢飲的人。
76.故人:老朋友。挈(qiè)壺:提壺。壺指酒壺。相與至:結伴而來。
77.班荊:鋪荊於地。荊,落葉灌木。這裡指荊棘雜草。
78.行次:指斟酒、飲酒的先後次序。
79.“不覺”二句:在醉意中連自我的存在都忘記了,至於身外之物又有什麼可值得珍貴的呢?
80.悠悠:這裡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樣子。迷所留:謂沉緬留戀於酒。深味:深刻的意味。這裡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卻世俗,消憂免禍。
81.乏人工:缺少勞力幫手。
82.班班:顯明的樣子。《後漢書·趙壹傳》:“余畏禁不敢班班顯言。”
83.悠:久遠。少至百:很少活到百歲。
84.委窮達:猶“委命”。委,聽任。窮達,指窮達之命。素抱:平索的懷抱,即夙志。
85.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愛好。六經:六種儒家經典,指《詩》、《書》、《易》、《禮》、《樂》、《春秋》。這裡泛指古代的經籍。
86.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時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歲。淹留:久留,指隱退無成:指在功名事業上無所成就。
87.竟:最終。抱:持,堅持。固窮節:窮困時固守節操,意即寧可窮困而不改其志。飽:飽經,飽受。更:經歷。
88.弊廬:破舊的房屋。交:接。悲風:凄厲的風。沒:掩沒,覆蓋。庭:庭院。
89.“披褐”二句:表現寒夜饑寒交迫的窘狀,即《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中所說“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之意。
90.孟公:東漢劉龔,字孟公。皇甫謐《高士傳》載:“張仲蔚,平陵人。好詩賦,常居貧素,所處蓬蒿沒人。時人莫識,惟劉龔知之。”陶淵明在這裡是以張仲蔚自比,但是慨嘆陶淵明卻沒有劉龔那樣的知音。翳(yì):遮蔽,隱沒。此處有“鬱悶”之意。
91.薰:香氣。脫然:輕快的樣子。蕭艾:指雜草。
92.行行:走著不停。失故路:指出仕。失,迷失。故路,舊路,指隱居守節。任道:順應自然之道。
93.“鳥盡”句:《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比喻統治者於功成后廢棄或殺害給陶淵明出過力的人。
94.子云:揚雄,字子云,西漢學者。嗜(shì):喜歡,愛好。
95.時:常常。賴:依賴,依靠。好(hào)事人:本指喜歡多事的人,這裡指勤學好問之人。載醪(láo):帶著酒。祛所惑:解除疑惑問題。《漢書·揚雄傳》說揚雄“家素貧,耆(嗜)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遊學”。
96.是諮(zī):凡是所詢問的。無不塞:無不得到滿意的答覆。塞,充實,充滿。
97.伐國:《漢書·董仲舒傳》:“聞昔者魯公問柳下惠:‘吾欲伐齊,如何?’柳下惠曰:‘不可。’歸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於我哉!’”淵明用此典故代指國家的政治之事。
98.用其心:謂謹慎小心,仔細考慮。失:過失,失誤。顯默:顯達與寂寞,指出仕與歸隱。
99.疇昔:往昔,過去。
100.投耒:放下農具。這裡指放棄農耕的生活。
101.將養:休息和調養。不得節:不得法。節,法度。餒(něi):飢餓。固纏己:謂陶淵明無法擺脫。
102.向立年:將近三十歲。淵明二十九歲始仕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志意多所恥:指內心為出仕而感到羞恥。志意:指志向心愿。
103.遂:於是。盡:完全使出,充分表現出來。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堅固貌。”田裡:田園,故居。
104.冉冉:漸漸。星氣流:星宿節氣運行變化,指時光流逝。亭亭:久遠的樣子。一紀:十二年。這裡指詩人自歸田到寫作此詩時的十二年。
105.世路:即世道。廓悠悠:空闊遙遠的樣子。楊朱:戰國時衛人。止:止步不前。
106.揮金事:《漢書·疏廣傳》載:漢宣帝時,疏廣官至太子太傅、后辭歸鄉里,將皇帝賜予的黃金每天用來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揮金甚多。恃:依靠,憑藉。這裡有慰籍之意。
107.羲農:指伏羲氏、神農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去:離開。真:指真淳的社會風尚。
108.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魯中叟:魯國的老人,指孔子。彌縫:彌補,補救行事的閉失。
109.“鳳鳥”句:鳳鳥即鳳凰。古人認為鳳凰是祥瑞之鳥,如果鳳凰出現,就預示將出現太平盛世。《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禮樂”句: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后經孔於的補救整理,“禮樂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復興。
110.洙泗:二水名,在今山東省曲阜縣北。孔子曾在那裡教授弟子。輟(chuò):中止,停止。微響:猶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沒而微言絕”。漂流:形容時光的流逝。逮(dài):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111.“詩書”二句:指秦始皇焚書事。
112.區區:少,為數不多。諸老翁:指西漢初年傳授經學的飽學長者,如伏生、申培、轅固生、韓嬰等人。為事:指傳授經學之事。
113.絕世:指漢代滅亡。六籍:指六經。親:親近。
114.馳車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見”句:指沒有像孔子那樣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115.快飲:痛飲,暢飲。頭上巾:這裡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116.多謬誤:謂以上所說,多有錯誤不當之處。這實際上是反語,為憤激之言。

白話譯文

我家居無事且少歡笑,加之秋夜已越來越長,偶爾有好酒,便沒有一晚不喝。對著自己的影子獨自乾杯,瞬間又醉了。酒醉之後,總要揮毫題寫幾句以自娛。於是,詩句漸漸增多,所寫之辭沒有加以選擇,也無章法次序。姑且請舊友幫忙謄寫並稍加編排,以此供歡笑罷了。
其一
衰榮沒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難道像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總是這樣。樂觀的人明白他會,我將不再懷疑。忽然給一杯酒,日夕暢飲著。
其二
據說積善有善報,夷叔餓死在西山。善惡如果不報應,為何還要立空言!榮公九十繩為帶,饑寒更甚於壯年。不靠固窮守高節,聲名百世怎流傳。
其三
儒道衰微近千載,人人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飲,只顧世俗虛浮名。所以珍貴我自身,難道不是為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閃電令心驚。忙碌一生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其四
棲遑焦慮失群鳥,日暮依然獨自飛。徘徊猶豫無定巢,夜夜哀鳴聲漸悲。長鳴思慕清遠境,飛去飛來情戀依。因遇孤獨一青松,收起翅膀來依歸。寒風強勁樹木調,繁茂青松獨不衰。既然得此寄身處,永遠相依不違棄。
其五
住宅蓋在人世間,清靜卻無車馬喧。問我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顯偏。自顧採菊東籬下,悠然無意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其六
行為舉止千萬種,誰是誰非無人曉。是非如果相比較,毀譽皆同壞與好。夏商周未多此事,賢士不曾隨風倒。世俗愚者莫驚嘆,且隱商山隨四皓。
其七
秋菊花盛正鮮艷,含露潤澤採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濃。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酒壺注杯中。日落眾生皆息止,歸鳥向林歡快鳴。縱情歡歌東窗下,姑且逍遙度此生。
其八
青松生長在東園,眾草雜樹掩其姿。嚴霜摧調眾草樹,孤松挺立揚高枝。木連成林人不覺,后調獨秀眾驚奇。酒壺掛在寒樹枝,時時遠眺心神怡。人生如夢恍惚間,何必束縛在塵世!
其九
清早就聽敲門聲,不及整衣去開門。請問來者是何人?善良老農懷好心。攜酒遠道來問候,怪我與世相離分。破衣爛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貴身。舉世同流以為貴,願君隨俗莫認真。深深感謝父老言,無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誠可學,違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歡飲酒,決不返車往回奔!
其十
往昔出仕遠行役,直到遙遙東海邊。道路漫長無盡頭,途中風浪時阻攔。誰使我來作遠遊?似為飢餓所驅遣。竭盡全力謀一飽,稍有即足用不完。恐怕此行毀名譽,棄官歸隱心悠閑。
其十一
人稱顏回是仁者,又說榮公有道心。顏回窮困且短命,榮公挨餓至終身。雖然留下身後名,一生憔悴甚清貧。人死之後無所知,稱心生前當自任。短暫人生雖保養,身死榮名皆不存。裸葬又有何不好?返歸自然才是真。
其十二
張摯一度入仕途,壯烈氣節不入俗。決意閉門與世絕,終身隱遁不再出。楊倫歸去大澤中,高尚節操在此處。既一為官便當止,隱去何需再猶豫?罷了尚有何話說!世俗欺我已很久。擺脫世上荒謬論,請隨我歸去隱居。
其十三
兩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類。一人每天獨昏醉,一人清醒常年歲。醒者醉者相視笑,對話互相不領會。淺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縱較聰慧。轉告正在暢飲者,日落秉燭當歡醉。
其十四
老友賞識我志趣,相約攜酒到一起。荊柴鋪地松下坐,酒過數巡已酣醉。父老相雜亂言語,行杯飲酒失次第。不覺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貴?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其十五
貧居無奈缺人力,灌木叢生住宅荒。但見翱翔飛鳥在,無人來往甚凄涼。無窮宇宙多久遠,人世難活百歲長。歲月相催人漸老,已白鬢髮似秋霜。我如不是任窮達,違背夙懷才悲傷。
其十六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愛好在六經。行年漸至四十歲,長久隱居無所成,最終抱定固窮節,飽受飢餓與冷,屋風凄厲,荒草掩沒前院庭。披衣坐守漫長夜,盼望晨雞叫天明。沒有知音在身邊,向誰傾訴我衷情。
其十七
幽蘭生長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風。清風輕快習習至,雜草香蘭自分明。前行迷失我舊途,順應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應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
其十八
楊雄生來好酒,家貧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帶著酒肴向陶淵明請教釋惑,才能有酒喝。陶淵明有酒就飲盡,有疑難問題都能解答。當然,你問陶淵明攻伐別國的計謀,陶淵明不肯說。因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其十九
昔日苦於長飢餓,拋開農具去為官。休息調養不得法,飢餓嚴寒將我纏。那時年近三十歲,內心為之甚羞慚。堅貞氣節當保全,歸去終老在田園。日月運轉光陰逝,歸來己整十二年。世道空曠且遼遠,楊朱臨歧哭不前。家貧雖無揮金樂,濁酒足慰我心田。
其二十
伏羲神農已遙遠,世間少有人朴真。魯國孔子心急切,補救闕失使其淳。雖未遇得太平世,恢復禮樂面貌新。禮樂之鄉微言絕,日月遷延至於秦。詩書典籍有何罪?頓時被焚成灰塵。漢初幾位老儒生,傳授經學很殷勤。漢代滅亡至於今,無人再與六經親。世人奔走為名利,治世之道無問津。如若不將酒痛飲,空負頭上漉巾。但恨此言多謬誤,望君願諒醉鄉人。

創作背景


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二十首》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詩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陶淵明的時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政治黑暗,官場腐敗,且易招來殺身之禍,他痛感世道的險惡,生活的艱辛,又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終於在義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歲時,當了八十餘日的彭澤令后棄官歸隱,長歸園田,不再出仕,親執耒耜,躬自勞作。由於社會的長期分裂和動蕩不安,再加上統治者的荒淫奢侈,許多敢於批評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動輒被無辜殺戮。因此,當時文人們懼談政治,儘是躲開政治,有的以遊山玩水,隱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學清談等方式來表示自己沒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統治者猜忌,以招來人身傷害。橫禍難料的黑暗現實造成的這種畸形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影響破落貴族出身的陶淵明。他從二十九歲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歲解去彭澤令,前後幾仕幾隱,實際做官時間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這樣在黑暗現實里稍縱即逝。因此,他借“醉人”的語言,指責黑暗社會,揭露政治危機,鄙棄虛偽世俗。
組詩《飲酒二十首》前有小序,這是研究陶淵明的思想和創作的重要資料。“閑居寡歡”、“顧影獨盡”,可見詩人是在極度孤寂、痛苦的心境下寫《飲酒》詩的。“紙墨遂多,辭無讓次”,可見這中間有個由少到多,逐漸積累的過程,並非一時所作,而是詩人把他平時積聚在胸中的所想所感,借“既醉之後”這個最恰當的時機抒發出來的。
關於《飲酒二十首》的寫作年代,至今尚無定論。歷來大致有六種說法:元興二年癸卯(403年)說、元興三年甲辰(404年)說、義熙十年甲寅(414年)說、義熙二年丙午(406年)說、義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說、義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說。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雖冠以“飲酒”之名,卻納入了豐富、複雜的思想內容。
一、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批判。這類詩篇在《飲酒》詩中約佔半數。這個事實雄辯地說明,陶淵明並非像人們通常所說的那樣脫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於現實。《飲酒》詩的第一首,就抒發了他對動蕩不安、變幻莫測的政局的無限感慨。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共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筋酒,日夕歡相持從表面工看,詩人是在感嘆時序的變遷推移、人事的榮枯浮沉,骨子裡卻反映了他對時局的關切和隱憂,梁昭明太子蕭統在《陶淵明集·序》里說“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這是很有見地的。陶淵明生活在亂世。他是亂也看慣了,篡也看慣了。在他生活的那段時間裡,東京司馬氏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此起彼伏,從來沒有停息過。這時,以鎮壓農民起義、平定內亂起家的新軍閥劉裕,獨攬東晉的軍政大權,正虎耽耽地欲代晉自立。在晉宋易代前夕,陶淵明思緒萬千,感慨極多,但又無力改變這充滿刀光劍影的局勢,於是,只好以酒消愁了,“忽與一筋酒,日夕歡相持”。在《飲酒》詩中,陶淵明不僅對時局表示了自己的憂慮和關切,社會現實的昏暗、道德風氣的敗壞,也使詩人感到憤慨不安這些也就成了他在詩中一再遣責的對象。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二首“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報,何事空立言。”他埋怨社會的善惡不報、賞罰不明。第六首的“雷共同譽毀”、第七首的“眾草沒其姿”,他指責社會的是非不分、賢愚倒置此外,像第三首的“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第十二首的“世俗之相欺”、第十七首的“鳥盡廢良弓”等等,也都是針砭時弊的。他的這種憤世疾俗、猖介不阿的品格是超乎流俗之上的,與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疾惡如仇、修身潔行,其思想感情、鬥爭精神是有共同之處的。這兩位詩人雖然所處的時代、階級地位不同,各自的情況也不完全一樣,一個堅持革新政治而為守舊勢力所不容,一個不願與世俗為伍而棄官閑居。但他們不屈服、不妥協的鬥爭精神和高潔的人格卻是一致的,也是一脈相承的。在陶集中,陶淵明雖然很少提到屈原的名字,但他受到屈原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也是十分深刻的。這不僅表現在對待現實生活的態度上,還表現在藝術表現手法上。與其說陶詩“其源出於應豫”,倒不如說在某些方面較多地得力於《楚辭》,似乎更符合實際情況。在《飲酒》詩第十二首中,陶淵明更集中地批判了那些趨炎附勢、名利熏心的封建士大夫文人。“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史,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侏泅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區諸老翁,為事減殷勤。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驅車走,不見所問津。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詩人感嘆羲農時代那種淳樸自然的社會風氣已一去不復返,讚美為使社會歸朴返淳而席不暇暖的孔子,以及為六經而勤奮講學的漢儒伏生、田生等人,同時也痛斥了現實社會中的無行文人,他們置儒學於不顧,都在貪婪音進、依附新貴,再也沒有一個像孔子那樣問津的人了。結尾四句突然說起飲酒,以掩飾自己內心的苦悶和憤滿情緒。對於那些無恥文人,詩人是深深厭惡的,但他又不得不表面上與之應酬。在第十三首詩里,就表現了這樣一種矛盾情況,詩人儘管與那些人同席飲酒,但由於思想志趣不同,常常是貌合神離、話不投機。他們自稱為“醒”者,陶淵明也就以“醉”者的姿態出現,作醉人醉語,給對方來一個“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醉”者和“醒”者是這樣的不協調,顯得十分幽默風趣、滑稽可笑。“世人言醉時是醒時語”,真正的醒者,不是那些自稱為“醒”者的人,而是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何償有絲毫醉意他頭腦清醒,關注社會現實,只不過是用“醉”眼看世界罷了。
二、表現詩人高潔堅貞的人格和操守。這類詩多般運用比喻象徵的手法,托物言志。如第八首:“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在中國古代詩文里,自孔子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這句至理名言問世后,青松多被用來象徵高尚的品格和氣節,相沿成習,至今未復。陶淵明繼承了這一傳統表現手法,也常常在其詩文中以青松自比。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歸去來辭》中的“撫孤松而盤桓”等。上面引的這首詩也是這樣。詩的前四句正是詩人自我形象的真實寫照。它那不畏嚴寒,卓然屹立的形象正是詩人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寫照。鍾嶸在評論陶淵明詩歌創作時說“每觀其文,想其人德。”此外,陶淵明還以幽蘭自喻,第十七首中有這樣的句子“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他要像幽蘭一樣自始至終保持芳潔的品質,決不像蕭艾那樣見風使舵、隨波逐梳。在這裡幽蘭和蕭艾對舉,與前首詩青松和眾草同提一樣,是含有批判在森嚴的門閥制度統治下埋沒人才、顛倒是非的黑暗現實這個意思在內的。雖然這種批判的意義不像鮑照《擬行路難》中的一些詩歌那樣慷慨陳詞、悲憤激切,’但它畢竟還是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裡不少正直文人懷才不遇、飲恨終生的艱難處境。
三、表現詩人歸隱到底,決不半途而廢的決心。怎樣才能保持高尚堅貞的品格,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呢?在陶淵明看來,只有遠離官場、歸隱田園,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徑。在《飲酒》詩中,有不少詩篇是反映他這種思想狀況的。首先,詩人認真而又痛苦地回憶了他所走過來的人生道路。他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仁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第十六首)“疇昔苦長飢,投來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竟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裡。冉冉星氣流,亭亭復紀。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第十九首)詩人在青少年時代,是一個朝氣蓬勃,尊奉六經、胸懷濟世大志的人。在宦海里幾經周旋以後,他的理想破滅了。這使他很痛苦,但又不願逐流世俗,於是“終使歸田裡”,走上了辭官歸隱的道路。所謂“志竟多所恥”、“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是針對當時黑暗、混濁的社會現實而發的,也透露了他“逃祿歸耕”的部分真實原因。
其次,在歸田后,陶淵明不僅要排除社會輿論的襲擊,而且還要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難。陶淵明的棄官歸田,為囿於世俗之見的人所不理解,曾招來不少非議和譏笑。他在《祭從弟敬遠文》里就談到了這點:“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議。”面對著來自世俗的非議和譏笑,詩人的態度是“置彼眾議”,走自己認定的路。在《飲酒》詩里,他不僅憤怒地指出“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而且表示要“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陶淵明這種置非議和譏笑於度外,毅然“息駕歸閑居”,並且要一直隱居下去的思想和行為,是需要有點勇氣和膽識的。關於這個時期的生活,詩人是這樣描寫的:“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蹤。”(第十五首)由於家境清貧,人手缺乏,自己的住宅也呈現出一片荒蕪冷落的景象。這種貧困的生活在第十六首中寫得更具體,更形象:“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沒有飽經饑寒煎熬的人,是無法寫出這樣的語言來的。陶淵明不愧為生活中的強者,貧窮窘困不但沒有把他壓垮,反而把他磨鍊得更加堅強。“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一些好心人出於對詩人的關心,也曾勸他出仕,他拒絕了。“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軟,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玄監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願君泊其泥。深感父老言,察氣寡所諧。纖髻誠可學,違己詛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詩中的“田父”,可能實有其人,也可能是詩人假託以寄意。對“田父”的好心,陶淵明是感激的。但要他出仕,詩人是不能接受的。
再次,陶淵明不肯與世俗共浮沉,而要固守窮節,這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持他呢?通觀《陶淵明集》,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點,就是從歷代高隱先賢那裡獲得了精神力量。這一點很重要,不容忽視。他在《飲酒》詩中之所以反覆提到商山四浩、伯夷叔齊、孔子顏回、榮啟期以及漢朝的楊一倫、張摯等,其原因也就在這裡。在上述人物里,有的是著名的隱士,有的是儒學的始祖,有的是安貧樂道的典範。他們都是陶淵明衷心景仰崇拜的人物。有時,詩人為他們釣高風亮節大唱讚歌:“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第十二首)有時詩人又為他們的坎坷際遇大鳴不平:“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宮不獲年,長飢至於老。”(第十一首)陶淵明抬出歷史上的亡靈,除了讚美膜拜之外,是另有深意的。讚美他們就是對自己所選擇的道路的充分肯定,就是“覺今是而昨非”這一思想認識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同情他們,是為了抒發他壯志不酬,終身坎坷的不平之氣,是他長期鬱積在胸的怨憤情緒的自然流露。這種情況倘若證之以陶淵明的其他詩文,也就更清楚了。比如寫於比《飲酒》詩稍後兩三年的《詠貧士》七首。在這組詩里,第一、二首純屬自詠,他把自己比喻為無所傍依、不見“餘暉”的孤雲,藉以抒發他那閑居田園,孤獨苦悶的情懷。此下五首分詠六位貧士,歌頌他們貧賤志不移的高尚氣節。對此,邱嘉穗曾作了頗為精闢的論述,他說“余嘗玩公此下數詩,皆不過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說起,便為設身處地,以自己身分准見古人心事,使人讀之若詠古人,又若詠自己,不可得分,此蓋於敘事後,以議論行之,不必沽沽故實也。”自詠與分詠並列,又總歸在《詠貧士》詩題下,並且還“以自己身分推見古人心事”,很明顯,陶淵明‘詠古人”,實在也就是“詠自己”總之詩人從這些高隱先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得到了安慰、寄託,獲得了鼓舞自己歸貽到底,決不半途而廢的精神力量。“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這就是他的結論。
四、反映詩人閑居的田園生活情趣和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在《飲酒》詩中,陶淵明多處表現了他閑居田園的生活情趣,最典型的當首推第五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又忘言。”這是一首歷來為人稱道,看法又有分歧的詩。從藝術上看,它以質樸、平淡的語言,神韻飛動的氣勢,描繪出一種以情為主、融情於景的深遠意境。在詩人的筆下,大自然充滿盎然生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滿足。從思想內容看,它十分鮮明地表現了陶淵明歸隱田園採菊賞景的生活情趣,以及在大自然的啟迪下所領悟到的人生真意。在藝術上大家的看法是統一的,分岐點主要表現在對思想內容的理解上。歷代陶淵明論者,他們往往根據“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和陶集中其它幾首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認為陶淵明“渾身靜穆”、“悠然自得”,並進而得出他是一位超然塵世的“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的結論。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這一結論之不符合實際情況,首先就在於它對陶淵明的作品缺乏歷史的、全面的考察。無可諱言,在陶淵明的身上,在他的創作中,的確有“靜穆”、“悠然”的一面,閑居田園的生活情趣也時有表現。這也是不足為怪的,因為他畢竟既不是“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民”,也不是“農民詩人”,而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歸田后,他雖然參加了一些輕微的農事勞動,有較多的機會接近下層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思想上的距離也較前有了縮短,但陶淵明並沒有脫胎換骨,始終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陶淵明,在其作品里表現出一些心閑意遠的思想志趣,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任何一位著名的作家、詩人一樣,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積極的和消極的東西常常是並存的。陶淵明當然也是如此。不能因為他有消極的一面,就全盤否定。其實陶淵明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志趣,終究是非本質、非主流的,本質的、主流的東西則是他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批判,對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艱苦探索,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純潔友情的歌頌,是對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堅持歸隱的決心和高尚人格的讚美。而他的農事詩則更曲折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艱難處境,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內容,是陶淵明作品中本質的、主流的東西。
其次,這一結論也不完全符合這首《飲酒》詩的實際情況。蘇軾說:“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此未可於文字、語句間求之。”這段話給這首詩作了很好的註腳。陶淵明在採菊之際,心本閑。偶見南山薄暮之景,景與意會,情與景融,便悠然忘情,神遊物外。不過,這種悠然的心境也僅僅是他瞬間的思想活動,是不可能持續很久的。它在陶集中並不多見,在《飲酒》詩中,嚴格地說也只有這麼一首。就是在這一瞬間的悠然之中,詩人還提到了“車馬喧”。這說明塵世的喧擾、紛亂尚未從詩人的思想中排除凈盡,還在不斷地敲擊著他的心扉,使他不得寧靜,以致常常沉浸在痛苦的回憶中。而且這悠然心境的獲得,正是他擺脫塵世的羈絆、棄官閑居的結果。總之,陶淵明“結廬在人境”這首詩,表現了他歸隱田園的生活情趣,有“靜穆”“悠然”的一面,但於塵世亦未能忘情和冷漠。看到前者而否定後者,固然是錯誤的;而看到後者而忽視前者,同樣是不正確的。“對於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哨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瀰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陶淵明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這種時代流行“病”的傳染,而在其創作中表現出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消極頹廢的思想情緒。在《飲酒》詩中,他感嘆人生短暫:“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第三首)“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第十五首)人有生死,這是自然界的規律。陶淵明是重生不懼死的,他倒比較達觀,這從他的《擬輓歌辭三首》可以看出。對於生,他是重視的,他認為人生的短促,如白駒之過隙,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哀怨憂傷。既然人生是這樣的短促,一縱即逝,那麼怎樣才能使這有限的人生得以延續或者變得充實而有價值呢?他是不相信煉丹修仙那一套的,“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在陶淵明看來,只有及時行樂,才能彌補人生短促的不足。他譏笑那些名利場中的人,“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名是身後物,陶淵明是不介意的,要緊的是“稱心”,只要能“稱心”,即使生前枯槁,死後裸葬也沒關係。當然,他所說的“稱心”的內涵是多方面的,及時行樂是其主要的一面。·陶淵明的這種消極頹廢的思想,對後世影響頗大,是《飲酒》詩中與民主性的精華並存的封建性糟粕,並且這種精華與糟粕有時又處於交織狀態,積極的成分里蘊藏著消極的因素,消極的思想也流露出可取的東西。
前面把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分成四個方面,那是為了行文的方便,事實上要複雜得多。因此在探討《飲酒》詩的思想內容時,應該持審慎的態度,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這樣一個現象:詩和酒有著密切的關係。自有詩以來,酒便踏進了詩歌領域,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關係更見密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已經有了群飲失儀的生動描寫。在《楚辭》里,也有以酒娛神的精彩場面。到了兩漢魏晉南北朝,酒在詩中的比重加大了,飲酒成了人們抒發感慨、排憂遣悶的方式或手段,出現了像阮籍、陶淵明這樣一些飲酒詩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素以豪飲名世,被人們稱之為“酒仙”,給後人留下了斗酒詩百篇的佳話,其名篇之多令人嘆為觀止。唐代其他詩人也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飲酒詩篇。宋以後,以酒入詩者雖然不乏其人,但盛況終不如以前,而在作為詩的重要形式的詞里,卻大有起色。這大約跟“詩言志,詞抒情”的傳統觀念有關,像飲酒之類的生活小事,是不能入詩的。否則就要受到批評,被認為是“以詞為詩”,這樣以來,也只好讓位於詞了。
綜上可知,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詩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以酒入詩者中,陶淵明是位突出的人物。他一生寫了許多飲酒詩。可以這樣說,他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據統計,在他現存的一百四十二篇詩文中,說到飲酒的共有五十六篇,約佔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他的《飲酒》詩,包括詩前小序、說到飲酒的也有十首。飲酒詩在陶集中的確不算少了,即使不能說是絕後的也應該是空前的。前人說“淵明之詩,篇篇有酒”。白居易也說陶淵明的詩“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這些話雖然不免有誇大失實,甚至曲解的地方,但他們畢竟看到了陶集中有大量飲酒詩這個基本事實。陶淵明的好友顏延之寫的《陶徵士誄》也說他“性樂酒得”。《宋書》本傳對陶淵明好飲的傳聞趣事,有尤為詳盡的記載。蕭統的《陶淵明傳》也有類似的記載,文字略有出入,意思卻是一致的。陶淵明對自己的嗜酒,也是直認不諱的。他在自傳性質的《五柳先生傳》里,就曾經這樣說過:“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在《歸去來辭·序》里也說:“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在謀求差使時,酒也成了他首先想到的一個方面。《飲酒》詩前的小序又說:“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可見酒在他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伴隨著詩人度過了不同尋常的歲月。陶淵明似乎也意識到了酗酒的危害性,曾決定戒酒。大約終因決心不大而毫無成效,只得作罷。陶淵明何以嗜酒成癖呢?這固然跟他的個人愛好以及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人生短促、及時行樂的消極頹廢思想有直接的關係,但如果僅僅是這樣,只要經濟條件許可,他盡可以大飲特飲,就不必在《飲酒》詩中閃灼其辭、欲言又止。這裡面一定有難言之隱。要揭開這個秘密,首先必須從他所處的時代去考察。魯迅說:“陶潛之在晉末,是和孔融於漢末與搖康於魏末略同,又是將近易代的時候。”在這晉宋易代之際,政治形勢是更加險惡了,劉裕為篡奪帝位在加緊實行高壓政策,以清除異己,壯大自己的力量。據《通鑒》記載,晉安帝義熙八年,劉裕矯詔殺死充州刺史劉藩、尚書左僕射謝混,又引兵襲荊州,劉毅兵敗自縊而死。次年,又殺諸葛長民及弟黎民、幼民以及從弟秀之。義熙十一年,率兵攻伐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司馬休之兵敗而降後秦。面對著這腥風血雨的現實,陶淵明感到惶惑恐懼,這正如他後來在《感士不遇賦》里所說的那樣“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疑疑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就成了改朝換代的犧牲品。歷史的教訓陶淵明是記憶猶新的。怎樣才能全身遠禍,這不能不成為他考慮的一個主要間題。棄官歸田,是他早已邁出的第一步,但是光憑這一點,陶淵明也知道,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謹小慎微,守口如瓶,不減否朝政人事。當然,也應該看到,陶淵明的隱居田園並非僅僅是為了全身遠禍,還是有他的積極意義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詩人的這種動機。然而,作為一個正直的詩人,在社會的種種不平和邪惡現象的面前,是不能視而不見、置若周聞的。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得複雜了,一方面他要全身遠禍,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於世事無動於衷,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鍾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陶淵明從阮籍醉酒避禍的這些事實得到啟迪,於是便借飲酒和飲酒詩的形式來抒發感慨,表示自己對現實的態度,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即便說錯了,那也只是酒後失言,可以求得別人的諒解。這就是陶淵明嗜酒、大量寫飲酒詩的主要原因。
葉夢得說“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於酒。蓋時方艱難,人各懼禍,惟托於醉,可以粗遠世故”,蕭統也說“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這是深中肯綮的。陶淵明避免世俗禍患的心理,在陶集中是時有表露的,在《飲酒二十首》里,也是很明顯的,而且用心頗為良苦。詩前小序中有這樣幾句話“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意思是說,寫詩的時間是在酒醉后,寫詩的目的是為“自娛”,且博故人“歡笑”,並無其它用意。這裡,詩人首先就亮出“醉”的幌子,為掩護自己退卻作好準備。此外,小序中還有所謂“辭無詮次”之說,這也是障眼法,是詩人採取的又一保安措施。既然是“辭無詮次”,那就意味著根本不存在什麼事後潤飾整理的問題了,一切保持著它們的原貌,這樣,也就更減少了一層危險。事實上,《飲酒》詩決非雜亂無章、“辭無詮次”,它是經過詩人精心篩選、編次的,是一個有首有尾、內容複雜的藝術整體。吳落說:“《飲酒二十首》,起曰‘日夕歡相持’,結曰’君當恕醉人’,遙作章法。”“遙作章法”,就是首尾照應,結構完整的意思,這決不是酒後雜詠,逐次積累而一聽其自然所能辦得到的。反映這種心理最明顯的,莫過於《飲酒》詩的第十八首:“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醛祛所惑。筋來為之盡,是諸無不塞,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子云是漢朝著名辭賦家楊雄的字,他無意仕進,自甘淡泊,埋頭著述他曾寫了《解嘲》一文,流露出對腐敗朝政的某些不滿情緒,同時表明自己“默默者存”、“自守者全”的處世態度。陶淵明以楊雄自況,是完全切合他此時此刻的心境的。詩人在和“好事人”飲酒時,有問必答,答必祛惑,可是並未因此而放鬆其戒備之心。一旦話題涉及到像“伐國”這類敏感的政治問題時,他立即襟若寒蟬、如履薄冰,而“不肯言”了。可見險惡的政治環境在這位正直詩人的心靈上投下了多麼濃厚的陰影。陶淵明之所以嗜酒,還在於他把飲酒作為解決思想矛盾、求得安慰超脫的靈丹妙藥,而大量寫飲酒詩,則是他這一無可奈何的心情在其創作上的反映,是他賦閑田園后的生活實錄。
通過這些飲酒詩,後人可以清楚地把握到詩人的思想脈膊。陶淵明的一生,是矛盾痛苦的一生。壯志末酬的苦悶,歲月虛擲的感慨,時局多變的惶惑,勞苦生活的煎熬,無時不在折磨著詩人。他不甘寂寞,但又看不到出路。他想盡情地發泄內心的孤憤,卻又顧慮重重。於是,他借酒消愁,以期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把自己從矛盾痛苦中解脫出來。在《飲酒》詩中,有好幾首把飲酒活動安排在詩的結句,這是值得深思的,它表明詩人是在情緒最激動,矛盾鬥爭最尖銳,思想最痛苦的時候陡然關住感情的閘門,而轉入飲酒的,並企圖憑藉酒的力量來調整一下情緒,緩和一下矛盾,減輕一點痛苦。在醉意朦朧中,他似乎又恢復了常態,變得超然曠達起來。這是什麼樣的超然曠達呢?如果透過覆蓋在它表面的輕紗薄霧,看到的卻是難言的苦痛、無聲的掙扎。因此,可以斷言,陶淵明喝的決不是什麼開心暢懷之酒,而是一杯杯難以下喉的苦酒,是心靈的麻醉劑。喝這樣的酒,與其說是尋歡作樂求得超脫,倒不如說是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這正是陶淵明的悲劇所在。

名家點評

宋代蘇軾《東坡題跋·題淵明飲酒詩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多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宋代葉夢得《石林詩話》:“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蓋時方艱難,人各罹禍,惟托於醉,可以粗遠世故。”
元代劉履《選詩補註》卷五:“靖節退歸之後,世變日甚,姑每得酒,飲必盡醉,賦詩以自娛。此昌黎韓氏所謂‘有托而逃焉’者也。”
明代鍾惺、譚元春《古詩歸》:“妙在題是飲酒,只當感遇詩、雜詩,所以為遠。”
清代王夫之《古詩評選》:“《飲酒二十首》,猶為泛濫。如此情至、理至、氣至之作,定為傑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清代沈德潛《古詩源》:“‘彌縫’二字,該盡孔子一生。‘為事誠殷勤’五字,道盡漢儒訓詁。末段忽然接入飲酒,此正是古人神化處。晉人詩,曠達者徵引老莊,繁縟者徵引班揚,而陶公專用《論語》。漢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聖門弟子者,淵明也。康樂亦善用經語,而遜其無痕。”

作者簡介


陶淵明像
陶淵明像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