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石屯鎮的結果 展開

石屯鎮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下轄鎮

全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高海拔1483米,最低海拔375米,平均海拔780米,年均溫度20.3℃,年降雨量1183mm;土壤以紅、黃土壤為主,地表肥力差;森林覆蓋率為42.9%,樹種主要有杉、松、楓、油茶、核桃、板栗等。常住人口20151人(2020年)。

地理環境


石屯鎮位於望謨縣西北部,是望謨縣老、少、邊、窮和全省100個一類貧困鄉鎮之一。
境內國土面積216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7500畝,其中稻田7200畝。田少土多,農業基礎薄弱。
石屯鎮
石屯鎮

人口民族


境內居住著布依、苗、漢等多個民族,其中布依族佔總人口45%,苗族為40%、漢族為12%,其他民族為3%。轄15個行政村75個村民組80個自然寨,常住人口20151人(2020年)。

經濟


石屯經濟來源主要以種養業和農民外出務工為主,2010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完成7742171元,農民人民純收入實現2117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以內。
石屯境內溝壑縱橫、河流深切、山巒起伏,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內有著不計其數尚未開發的溶洞群、天坑、千人洞和紅軍井等。濃郁的布依族、苗族文化潤育著熱情、好客的石屯人,紅星村李首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勒由傳承人。
2021年7月,望謨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石屯鎮常住人口20151人。

鄉鎮特產

石屯布依鹽水面產於望謨縣石屯鎮包樹村的布依族手工鹽水面,既是布依人的麵食特產,又是富有地方文化的特色麵食,每年從這裡生產出來的萬餘公斤鹽水面產品,銷往縣內外各地市場,頗受顧客的青睞。
麵條是布依族的食品之一,布依族鹽水面只能用當地群眾種植的原生態麥子為原料,而其它品種的麥子卻不能用作鹽水面的原料。鹽水面的製作是布依族的祖傳絕技,其工藝流程主要有七道工序。
一是用馬拉石磨或人工推磨,將當地品種的小麥加工成麵粉,麵粉里不能含有麥麩皮,如有麥麩皮摻雜其間,在用手拉長麵條時,麩皮會導致麵條不斷斷落。
二是在用鹽時要將鹽巴先放進水裡融化,澄清后取所需的鹽水放入麵粉里。鹽在麵條的製作中能增加麵糰的粘性,增強彈性與強度,改進麵筋的性質,使麵糰延伸時不會斷裂。用鹽則根據不同的季節及氣候溫差來確定用量,天熱時用鹽增多,天冷時鹽量減少。
三是將麵粉和鹽水混合攪拌,水與面的比例為1比2左右,用手揉面的時候,要一把接一把,一手壓一手的交替揉,揉一陣看面是否能拉開,如不能拉開可適當加些鹽水或是鹼面水,在案板上交替揉搓、摔打10來分鐘,將和好的麵糰放在盆中發麵,用濕紗布或塑料薄膜蓋上,使其發酵膨化增加彈性和粘性。
四是分面出條。將麵糰在面板上用刀切成條並均勻刷油,然後用麵粉撒放進行揉搓變小,使其只有拇指大,按旋轉方式一盤盤地繞放在簸箕內。
五是製作1個暗箱,挖1個寬度為0.8米的土坑,長度3至4米,深度1.2米,從暗箱中取出插進準備好的上下有小圓孔的柱頭或方子,其間的上下距離為80公分至1米,而後用特製的兩根又細又長的面筷從中進行分開,再放回暗箱。
六是拉麵。把揉好的麵糰放置於暗箱中,將暗箱中分好的面筷一頭往上扦入5至6米高的面方上,隨後用一根面筷放於中間往下均勻地拉麵,將拉細拉長3米的麵條均勻擺放在戶內或戶外一排排用來曬鹽水面的木架上。晴天讓自然溫度晾乾,陰雨天氣則用火幫助烘乾。用手工將麵糰拉成麵條時,要掌握好拉麵的力度,體現柔中帶剛,爽而不脆,1人1天可做10至15公斤的鹽水面。
七是切面和包裝,把已晾乾或烘乾的麵條取下,放在按板上按順序從頭到腳理整齊,用1塊長12至14公分的木塊壓在鹽水面上,用菜刀比著把面切斷,而後將鹽水面過秤,用白棉紙包裝,每包重2兩5錢。

社會


基礎設施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25元增加到2010年2117元。2006年年底,全鎮村村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以桉樹、中藥材種植為主的新興產業初具雛形,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日臻完善,農業基礎不斷加強,醫療衛生事業得到發展,扶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