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謨縣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縣

望謨縣,隸屬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南部,黔西南州東部,東與羅甸縣接壤,南與廣西樂業縣隔紅水河相望,西與貞豐、冊亨兩縣以北盤江為界,北與紫雲、鎮寧兩縣毗鄰,總面積3018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望謨縣常住人口為235243人。 

望謨縣屬喀斯特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境內民族文化保存完善,民族風情濃郁,有中國·望謨“三月三”布依文化節、中國·望謨中醫藥(菊花)文化節等節慶文化。自然環境優良,有六里峽谷、七星橋等景點。 

2019年,望謨縣下轄4個街道、11個鎮、1個鄉。2018年,望謨縣常住人口24.09萬人。

歷史沿革


望謨景色
望謨景色
望謨縣境在遠古時期便有人類活動。
戰國至秦代屬夜郎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後屬牂牁郡。
西晉建興元年(313年)以後屬夜郎郡。
唐時屬明州、羅甸國。
宋時屬羅甸國、泗城州。
元時屬來安路。
明時屬泗城州。
清初,屬泗城州管轄地;順治十八年(1661年)泗城州升為泗城府;雍正五年(1727年)置永豐州,州治為長壩(今王母街道平繞村),州隸屬貴州南籠府;雍正七年(1729年),永豐州治搬遷至今貞豐縣縣城;南籠府改稱興義府,永豐州改稱貞豐州,今縣境多屬貞豐州。
民國二年(1913年)9月,改貞豐州為貞豐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縣境分屬貞豐、羅甸、紫雲、關嶺4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望謨縣,以“王母”之諧音得名,仍屬省第三行政督查區。
1951年5月14日,望謨縣解放,隸屬興仁專區(10月改稱興義專區)。
1956年7月,興義專區撤銷,望謨縣劃歸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撤銷紫雲縣,將部分行政區劃併入望謨縣。
1961年,復設紫雲縣,併入的行政區劃劃歸紫雲。
1965年7月,復設興義專區,望謨縣劃歸興義專區(1970年改稱興義地區),同年11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望謨縣,建立望謨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1981年9月,國務院撤銷興義地區,建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改望謨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為望謨縣,隸屬新成立的黔西南州。
2020年11月,望謨縣正式退出貧困縣。
2021年8月,望謨縣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望謨縣位於貴州省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部。東鄰羅甸縣,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樂業縣隔紅水河相望,西與冊亨、貞豐兩縣以北盤江為界,北與紫雲、鎮寧兩自治縣毗鄰。地處東經105°49′—106°32′、北緯24°53′—25°38′之間,東西寬70千米,南北長79.50千米,總面積3018.44平方千米,為貴州省的1.7%、黔西南州的17.96%。
地形地貌
望謨縣地處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縣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山高坡陡,溝谷縱橫、山脈綿延起伏,地貌各異,以侵蝕及溶蝕地貌為主。海拔相差較大,北部最高點位於打易鎮跑馬坪,海拔1718.10米,南部最低點在紅水河一帶(打樂),海拔高程275米。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山大坡陡,沿河有大小不等的壩地,東北部岩溶地貌發育較為典型,以石灰岩峰叢和山地為主,西南為非岩溶地貌,山峰呈立體狀展布。按地形分類,境內山地佔76.76%,丘陵佔20.38%,河谷盆地佔2.86%。
氣候特徵
望謨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春早、夏長、秋晚、冬短的特點,年均氣溫19.5℃、降雨量1236.8毫米、日照時數1401.6小時、無霜期341天,有“貴州天然溫室”之稱。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截止2011年,望謨縣境內富含金礦、鉛鋅礦、鐵礦、銻礦、螢石礦、大理石、玉石等10多種礦藏。尤以冰洲石輝綠岩、大理石等礦藏量大,易開採。

生物資源

望謨縣野生中草藥材主要有獨腳蓮穿心蓮、黃草、黃柏、杜仲、首烏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貴州蘇鐵和蘭類及櫸木等;野生動物有岩羊、蟒蛇、穿山甲、水獺、野豬等。

水資源

望謨縣境內地表水總量多年平均為12.3億立方米,地下水分佈較廣且形式多樣,共有泉水出露56處,常年涌水總量為1.75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1.58萬千瓦,可開發9萬千瓦。
望謨縣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全長大於10千米的河流有31條,流域面積大於20平方千米的河流13條,地表水總量多年平均為12.3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1.58萬千瓦,有60平方千米的淡水湖泊。

土地資源

2014年,望謨縣土地總面積301843.99公頃。
農用地面積265210.4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7.86%。其中,耕地79094.45公頃,占農用地的29.82%;園地13408.16公頃,占農用地的5.06%;林地169006.04公頃,占農用地的63.73%;牧草地24.91公頃,占農用地的0.01%;其他農用地3676.88公頃,占農用地的1.39%。
建設用地面積4567.2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1%。其中,城鄉建設用地3959.72公頃,占建設用地的86.70%;交通水利用地591.67公頃,占建設用地的12.95%;其他建設用地15.85公頃,占建設用地的0.35%。
其他土地面積32066.3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62%。其中,水域7535.61公頃,占其他土地的23.50%;自然保留地24530.70公頃,占其他土地的76.50%。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從解放至1984年,縣所轄專區、鄉鎮、公社等區劃、名稱多次變動。
1984年,全縣劃分為5區1鎮41鄉。
1992年1月,全縣開展撤區並鄉建鎮工作,將全縣劃分為15個鄉鎮,310個行政村,4個社區,1542個村民組。
1996年,麻山鎮析為麻山鄉和納夜鎮,全縣轄16個鄉鎮。
2004年9月,在石屯鎮、坎邊鄉和打易鎮交界處劃出11村成立打尖鄉,全縣轄17個鄉鎮。
2013年,撤大觀鄉建大觀鎮,撤郊納鄉建郊納鎮,撤蔗香鄉建蔗香鎮,撤復興鎮建王母街道和平洞街道,全縣轄2街道、10鎮、5鄉和1民族鄉。
2015年1月,撤新屯鎮建新屯街道;石屯鎮和打尖鄉合併設石屯鎮;麻山鄉和納夜鎮合併建麻山鎮;坎邊鄉和岜饒鄉合併建邊饒鎮;撤昂武鄉建昂武鎮。至此,望謨縣轄1個民族鄉11個鎮3個街道共15個鄉級行政區劃。
2007年開展村級整合,將全縣整合為161個村,2個社區,1109個村民小組。
2008年在復興鎮增設2個移民臨時社區。
2009年,望謨縣轄8鎮、8鄉、1個民族鄉,161個行政村2個社區。
2013年6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望謨縣復興鎮設置王母、平洞街道。 
2016年6月在郊納鎮成立納江社區,至此,全縣轄161個村,5個社區,1109個村民小組。
2019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望謨縣設置蟠桃街道。蟠桃街道轄原王母街道的平郎社區、城南社區、蟠桃園社區、福臨社區、甘萊村。 
區劃現狀
2019年,望謨縣下轄4個街道、11個鎮、1個鄉 。望謨縣人民政府駐王母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522326001000王母街道
522326002000平洞街道
522326003000新屯街道
522326004000蟠桃街道
522326101000樂元鎮
522326102000打易鎮
522326103000樂旺鎮
522326104000桑郎鎮
522326105000麻山鎮
522326107000石屯鎮
522326108000蔗香鎮
522326109000郊納鎮
522326110000大觀鎮
522326111000邊饒鎮
522326112000昂武鎮
522326206000油邁瑤族鄉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望謨縣戶籍人口32.5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8.43萬人,占年末戶籍人口的比重26%。年末常住人口24.09萬人,年平均常住人口24.0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6萬人,出生率18.53‰;死亡人口0.2萬人,死亡率6.44‰;自然增長率12.09‰。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3.9%。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望謨縣常住人口為235243人。 
望謨縣居住著布依族、苗族、瑤族等19個少數民族,佔全縣總人口數的80.2%,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布依族人口佔總人口63.8%,是全國布依族人口最多的縣。

經濟


綜述

2020年,望謨縣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當年價)100.48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8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20.3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50.38億元,增長3.5%。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7%,所佔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2%,所佔比重比上年降低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1%,所佔比重比上年降低0.6個百分點。
2018年,望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當年價)7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07億元,比上年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8.20億元,比上年增長12.8%;第三產業增加值37.93億元,比上年增長17.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5.2:11.5:53.3。人均生產總值29648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望謨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0.8%。從主要投向來看:基本建設投資完成20.9億元,更新改造投資完成0.63億元,其他投資完成39.68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87億元。
財稅收支
2018年,望謨縣財政總收入8.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2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5億元,增長10.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3.4億元,增長11.6%,支出增幅比收入增幅高1.4個百分點。
人民生活
2018年,望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2元,超2020年小康目標值8602元,比上年增加255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8%。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生活逐年提高,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2元,超2020年小康目標值1082元,比上年增加78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8%。
2020年,望謨縣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46.55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00.48億元,年均增長11.6%;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測評第三方陣乙類10個縣中,從2016年的第5位逐步提升到2019年的第2位,202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跨入全省百億縣行列排全省第57位、全州第5位。
第一產業
2018年,望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可比價增速,下同)42.62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農業產值24.05億元,同比增長7.7%;林業產值3.09億元,同比增長7.9%;畜牧業產值12.億元,同比增長5.5%;漁業產值1.59億元,同比下降0.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61億元,同比增長6.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可比價增速,下同)26.41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農業增加值15.08億元,同比增長7.5%;林業增加值2.19億元,同比增長7.7%;畜牧業增加值6.66億元,同比增長5.3%,漁業增加值1.14億元,同比下降0.3%;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34億元,同比增長6.6%。
種植業
2018年,望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8258公頃,比上年減少1836公頃。糧食產量90490噸,比上年增產28665噸,同比增長46.4%。其中:夏糧產量14836噸,同比增長91.4%;秋糧產量75654噸,同比增長39.9%。
林業
2018年,望謨縣森林覆蓋率68.28%。完成營造林任務7.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12萬畝,封山育林保護3.86萬畝。
第二產業
2018年,望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5.3%(現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9%(可比價)。產品銷售狀況比較好,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9.8%。主要工業產品方面:水泥102.45萬噸,同比增長25.7%;中藥飲片2.5噸,同比下降13.8%;黃金184.5千克,同比下降36.7%;中成藥202.8噸,同比增長118.1%;磚1.18億塊,同比增長5.4%;商品混凝土23.01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23.8%。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望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2億元,比上年增長1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7億元,比上年增長8.2%。
房地產業
2018年,望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15.7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3.4%;商品房銷售額6.33億元,比上年增長47.8%。
郵電通信
2018年,望謨縣實現郵電業務總量14070.7萬元,比上年增長85.1%。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2686.6萬元,增長101.4%;郵政業務總量1384.1萬元,同比增長9.25%。
旅遊業
2018年,望謨縣共接待遊客116.7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81億元。舉辦了2018國際山地旅遊暨戶外運動大會系列活動——中國·望謨“三月三”布依族文化節、新屯鎮弄林村“楊梅節”、2018年望謨洛朗第二屆板栗文化節、桑郎“七星浪哨·相約桑郎”布依情人節、2018年望謨首屆菊花節等各類節日活動。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望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80.7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各項存款餘額109.65億元,增長5.54%。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71.05億元,增長23.77%。

社會


教育事業
2018年,望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16%,初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114.9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9.86%;學前三年毛入園(班)率87.03%,“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88.18%。 
文體事業
2018年,望謨縣各鄉鎮(街道)全部實現有線廣播數字電視縣鄉聯網,完成農家書屋圖書更新工作,農村公益放映1670場/次。正常工作的調頻轉播發射台1座,發射功率6600千瓦。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4397戶。電視覆蓋率62.9%,其中:農村電視覆蓋率58.73%。廣播電視農村直播衛星用戶44070戶。共組織了多彩貴州歌唱大賽望謨海選賽、2018年“非遺周末聚”文藝演出、足球賽、城鎮籃球賽、職工徒步活動等縣級賽事活動40餘次。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望謨縣共有衛生機構195個(含村衛生室),其中:床位1077張,衛生技術人員1664人,執業醫生194人,執業醫生(助理)311人。衛生機構中,醫院9個(含7個民營醫院),醫院床位803張,衛生技術人員1004人,執業醫生1366人,執業醫生(助理)172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7.17萬人,參保率96.12%,受益人數41.5萬人次,得到門診或住院補償9818.41萬元。 
社會保障
2018年,望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4114人,同比增長2.7%;基金征繳收入4585.89萬元,同比增長44.0%;養老金支付3883.82萬元,同比增長29.3%。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7.84萬人,同比增長6.5%;徵收個人繳納養老保險金1269.91萬元,同比增長27.3%;養老金支付3883.82萬元,同比增長29.3%。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2萬人,同比增長1.45%;收繳醫療保險費5243.49萬元,同比增長8.25%;門診或住院支出1068.09萬元,同比增長27.9%。失業保險參保人數5590人,同比增長1.08%;失業保險金征繳收入240.69萬元,同比下降6.83%;失業金支付85.62萬元,同比下降43.6%。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38萬人,同比增長8.08%;工傷保險基金收入642.98萬元,同比增長38.0%。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02萬人,同比增長1.59%;基金征繳收入232.76萬元,同比增長6.7%。 
社會福利
截至2018年末,望謨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38人,支出低保金151.22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63萬人,支出低保金13404.68萬元;農村五保供養人數1342人,支出供養金1318.65萬元,其中:農村集中供養1293人,支出供養金240.3萬元。撫恤、補助各類人員1411人,支出撫恤補助金618.87萬元,其中:優待優撫對象12605人,資金支出5390萬元。 
脫貧攻堅
2018年,望謨縣開展“春風行動”“夏秋攻勢”“秋後喜算豐收賬”和“冬季充電”。全縣減少貧困人口1.95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至3.3萬人,貧困發生率11.01%。全年建成易地扶貧安置房4489套,易地扶貧搬遷入住1138人。住房保障基本建成115套,農危改2550戶。下達2017—2018學年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資金727.662萬元,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共計6004人次。 
鄉村振興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
環境保護
2018年,望謨縣縣城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100%;大氣環境質量及管理指數2.88;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安全生產
2018年,望謨縣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9起,比上年減少1起,下降10%;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死亡10人,比上年下降9.1%;億元GDP死亡率為0.14;工礦商貿10萬從業人員死亡率為0。

交通


2012年,望謨縣34條農村客運班線,實現客運總量223萬人次,周轉總量10205萬人公里。城市公交10輛、計程車108輛,實現營運里程858.2萬公里,客運總量426.2萬人。實現貨運總量1萬噸以上,周轉總量90萬噸公里以上。共投入農村公路小修養護經費108萬元,管養農村公路總里程為2343.9公里。投入20萬元資金,搶修農村水毀公路。
截至2018年末,望謨縣公路通車里程3021.7千米,其中:國道113千米,省道219千米,縣道564.6千米,鄉道704千米,村道1442千米。
望安高速、羅望高速、紫望高速投運,縣城至蔗香高速將建成,興義至郴州至贛州快速鐵路將經過縣境,已融入省政府和州政府所在地兩小時經濟圈,國省縣鄉道、通村組路、產業路4400餘千米。南北盤江、紅水河匯聚形成兩江一河的蔗香港,是珠江上游第一大港和珠江水系咽喉要地與西南地區最近的出海口。
運輸
2018年,望謨縣公路貨運量達35.2萬噸,旅客量達59.14萬人;公路貨物周轉量達3499.6萬噸千米,旅客周轉量9597.5萬人千。

文化


布依族吊腳樓
民俗
民俗
結構獨特、造型精巧、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吊腳樓是望謨縣布依族民居的建築文化之一,吊腳樓房屋設計有兩種格式,一種是長12米、寬8米,最底層因斜坡架空,其面積只有24平方米,第二層靠山一面擴寬72平方米后,使房屋總面積達96平方米。這類建築分4行立房,每行用11根圓柱子,其中中柱高5.6米。另一類是長12米,寬10米,建房面積有120平方米,每行用13根圓柱子,中柱高5.93米,不論是11柱還是13柱,其兩邊排列的柱頭依次遞減17公分。
布依族風俗
布依族多居於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多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地方特產

布依族鹽水面
產於望謨縣石屯鎮包樹村和樂園鎮巧降村的布依族手工鹽水面,既是布依人的麵食特產,又是富有地方文化的特色麵食,每年從這裡生產出來的2萬公斤鹽水面產品,銷往縣內各地和鄰縣市場。
布依族糯食
布依族包的粽粑別具一格,先將包粽粑的葉子洗凈曬乾,然後將一把糯穀草燒成灰放進糯米中,添加適量的鹽和豬油,用手攪拌,而後把幾斤五花肉或肥肉切成長10厘米,寬5厘米,有筷子厚,用鹽和草果粉拌勻,或是把香枓放進煮好的飯豆里。每個粽粑用兩張粽粑葉來包裹,裡面放上2兩糯米,中間夾一片肥肉或飯豆,包好用糯穀草捆4道,每道間隔15厘米,剪掉粑葉上長出的把,用大鍋煮熟就可食用。
布依習俗
一、居住
布依族住地的選擇多重於水源,多選擇依山傍水的平壩或丘陵以及在有河流或小溪的地帶建房立寨。布依族房屋建築,從形式看,有全樓、半邊樓、半截樓。房子的大小是論柱頭來算,有三個頭、五個頭、七個頭、九個頭、十一個頭和十三個頭的,這些都是根據住房的需要和經濟狀況來定。
二、婚姻
望漠縣布依族婚姻,解放后,根據國家婚姻法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宗族、同姓氏不通婚。自由戀愛、自由結婚是布依族的婚姻傳統。男女青年自由戀愛也須有媒人說合,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後方能結婚。自由擇偶,男女相悅后,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合要跑“三回九轉”,但這與“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包辦婚姻截然不同。這隻不過是婚姻過程的一種形式,媒人在其中只起個“轉彎”的作用。一般說來,望謨縣布依族婚姻要經過請媒、訂婚、認親、拜年、請庚酒、擇吉日良辰、結婚等程序。
三、喪葬
布依族的喪棄,從壽終到安葬,要經過報喪、沐浴、敬永別酒、移床下席、人殮、堂祭、贊禮、煮倒頭飯、繞棺、吃永別飯、點主、奠別、發喪、土葬、安家神等程序。
四、服飾
布依族服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服飾文化藝術。從種植、紡織到印染製作,都是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布依族的服飾,古樸典雅,簡潔端莊。在色彩上,一般外穿青、藍二色,內襯白色。
男子的服裝:一是對襟短衫,多為夏、秋兩個季節或勞動時所穿;二是斜扣長衫,多為天氣較冷時或走親訪作客時的男“禮服”;老年人穿的長衫,多數人喜歡掛腰帶。男子頭部,多數裹花格頭帕。男子下身,穿大襠肥口褲子。
女子服裝:一是短衣長袖,拴繡花圍腰腰,頭裹蠟染青布花帕,帕內盤辮,腳穿大口長褲;二是穿半襟大袖長衣,衣長至膝,袖口褲腳繡花邊;三是交通沿線或城鎮附近村寨的人服飾已有所改變,穿現代服裝了。
五、織布
過去,布依族都是自種棉花,自紡自織,自染自縫,基本上每個村寨都有彈花機、扎棉機,大多數人家戶都有蠟染缸、紡織機、織布機等設備。布依族染布用的原料是藍靛,大都是自種,自己加工,也有到市場購買的藍靛,藍靛是一種草木植物,也叫蓼靛。布依族土花布全部用手工操作,工藝精細,圖案素雅,造型別緻。花型有印條、格子、斜紋、梅花、桂花、蘭花等圖案,藍白色調分明,線條均勻,立體感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六、工藝
刺繡:望謨縣布依族稱為“刺花”,布依族刺繡的內容豐富、綉法多種多樣,刺繡題材廣泛,它不僅綉在衣褲、布鞋、圍腰、手帕、挎包上、還綉在枕套、枕巾、被面乃至桌布、靠墊上。圖案大方、生動形象、色澤鮮明、針腳均勻、質感強烈。
銀飾:布依族自古喜愛銀飾,銀製品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裝飾品,布依族地區有不少銀匠,其技術大都是祖傳的,密不傳外。銀飾品主要有手釧、幼兒奶頭手釧、百家鎖、帽飾、銀烏龜、銀仙桃、發簪、發笄、戒指、背帶銀飾、環佩、銀碗、銀筷、銀杯等。
七、節日
望漠布依族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虎節、摘刀節等,春節、端午、七月半、中秋節、元宵節等節日與漢族類似,但過節的內容與形式,自有其民族特色。節日活動內容主要有對唱山歌、耍麒麟、甩糠包、打雞毛毽、祭祀祖宗等。但凡節日集會,一般都有青年男女社交活動的內容,更增添了節日的情趣和歡樂氣氛。
八、飲食
布依族的生活習俗尤其是飲食方面,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一)糯食望謨布依族地區盛產稻穀、包穀、糯谷、小麥、小米、高粱、蕎麥、紅苕等糧食作物大米為主。逢年過節,必備糯食:粽粑、糍粑、泡果、糕粑、三角粽、褡褳粑、花米飯;(二)肉食:臘肉、香腸、習俗雞八塊、狗血、血灌腸、蜂蛹與蝦巴蟲、蛇肉、活血、田螺;(三)風味菜:血豆腐、豆豉、豆腐、三角豆腐、酸菜與酸魚湯、酸筍、干板菜、玉蘭片;(四)酒:大米酒、包穀酒、拐棗酒、刺梨酒、甘蔗酒、一飽二醉、酒俗。以歌敬酒:現在的復興鎮者康村一帶還保持著古樸的以歌敬酒的習俗。每當客人進村,寨門、路口、轉彎處都有身著闌桿服的布依姑娘手持竹筒酒,以歌迎賓,輪番勸敬。
九、體育
布依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許多體育活動項目。這些體育活動是與風俗習慣緊密相連的,多為歡慶節日的活動內容。寓體育於娛樂活動之中,參加人員較廣,場地要求不高,體育用具簡單。每個體育項目都充溢著醇厚的生活情趣,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1、磨鞦韆2、八人秋3、打鞦韆4、甩糠包5、雞毛毽6、打格螺7騎竹馬8、耍麒麟9、打“童棒”)
十、布依族忌諱
布依族的忌諱較多。如大年初一,忌敲響(避刮大風吹茅房)、忌掃地(避來年跳蚤多)、忌錢米外借失財、忌炒飯吃(避谷穗干萎)、忌女人先串門等。正月十五前,忌房屋附近晒衣服、忌女人坐在院壩梳頭。正月間未謝土前,忌動土(避莊稼長不好)、忌搓索子(避稻穀不出穗)、忌在家做針線活(避莊稼長不好)、忌糧草落地(糟踏糧食避雷打)、在土地神、石神、樹神附近拉尿拉屎(避得罪神靈會把你嘴巴扭歪會叫你生病)等,當你進布依山寨時,若看到某家門前用竹子纏著一塊紅布條,表明這家的牛或豬下崽了,生人是殷不能進去的,怕把邪惡帶來。
八音坐唱
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後,由於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
據史料記載,八音早在唐宋時期就流傳於南北盤江的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一帶。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平南樂》中稱:“廣西諸郡,多能合樂,城廊村落,祭祀、婚嫁、喪葬,無一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蓋日聞鼓笛聲也。每歲秋成,眾招樂師教習弟子,聽其音韻,鄙野無足聽。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堪整異,時有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
元明時期,八音演唱內容加入了民俗、喜慶的內容,並吸收了其他戲曲特點,豐富了演唱內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所唱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據《清稗類鈔》)。至此,八音已發展成為曲藝演唱形式。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盤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開設有教樂坊“八音堂”,專門傳授布依八音技藝,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隊多時達到三百餘支。新中國成立后,興義市布依八音隊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演出,被譽為“盤江奇葩”“凡間絕響、天籟之音”“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
就在八音座唱發展的鼎盛時期,又一種新的文藝形式悄然而生。這就是布依戲。布依戲產生於清初,而成形於什麼年代有不同認識。一是根據老戲師的家譜推算出來的,大概在乾隆年間:一是根據《興義縣誌》記載,光緒初年(1875年),興義巴結王土司的族人王壽山倡議,多人出資首次製作了專用戲服,在巴結老場壩搭台演出。至此,布依戲才真正完成了她的發展,不但有了曲調、有了聲腔、有了表演、還有了服裝,成為戲劇之一種。布依戲是在"八音座唱"的基礎上衍化發展而成的(見《中國戲曲音樂集成貴州卷·布依戲音樂分卷》)。從表演上看,布依戲有動作、有化妝、有專用的服裝,而這些恰恰是"八音座唱"所沒有的。由此看來,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異處。這也就成就了兩種不同形態的文化藝術。
由純器樂曲依次發展為表演唱,發展為八音座唱,以後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並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這為研究民間文藝的沿革發展提供了活標本。
布依摩經
望謨縣布依族“摩經”是布依族先民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通過與漢族文化的不斷交融,逐漸形成有布依族特色的自然宗教觀念。布依族摩經文化是布依族民間信仰文化的一種表現,有布依族“百科全書”之稱。
望謨縣有大大小小的布依族村寨800餘個,這些村寨至今還保存著比較完整的摩文化民俗,傳承布依族原始宗教的“摩經”文化人現有1000多個。“摩經”是布依族文化的靈魂,摩文化民俗又是布依族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摩經”分“大摩經”和“小摩經”,大摩經主要在大場面或重要場合出現,大摩的經書是為祭祀使用;小摩經稱為“解綁經”,使用方式在小場合,主要是解決對象的精神痛苦。布依族對使用摩經的民俗活動,稱為“打老摩”。並尊稱從事摩文化職業的男性傳承人為“摩公”,女性傳承人則叫“丫牙”。摩公、丫牙口述的經書有數十種,民間里保留著很多用手抄寫的“摩經”,它把布依族先民創造的自然宗教文化成果記載下來,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不斷豐富完善,成為布依族心靈中的原始信仰。
望謨縣的布依族村寨,以連續誦經的“摩經”自然宗教活動有許多內容,分別在坡上的山神廟、千百年的老樹下、寨子邊的土地廟和奇形怪狀的山石旁等地,舉行的摩公誦經宗教儀式,一般規模比較大,全寨家家戶戶參與,並且湊錢湊糧,湊酒湊菜,殺雞宰豬,在儀式處設置供台,擺上祭品,傾聽摩公誦經。內容豐富的《解邦經》表達方式多樣,有消災、祈福,驅邪除魔,“祭水神”等。
布依儺戲
布依族儺戲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儺祭”“儺舞”,即先民們戴著神和猛獸的面具舞蹈,旨在驅邪酬神、消災祈神於這種祭祀歌舞儀式的綜合藝術。
布依儺戲源於明代“調北征南”時期,大批軍隊和移民進入貴州帶來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傳的儺戲,爾後,儺戲與貴州地域文化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布依儺戲。
2011年4月3日,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三月三”布依族文化節期間,布依族民間儺戲藝人表演的儺戲,造型奇特、色彩神秘,服裝多彩,舞姿粗獷,娛人娛神。
望謨布依族儺戲已有600餘年歷史,從未在大型文化活動中公開表演過,平時僅為村民們在節慶或婚喪嫁娶時用於祈福、避邪等。

旅遊


風景名勝

石頭寨
石頭寨位於望謨縣城北面,距縣城12公里,依山傍水,是具有濃郁風情的布依山寨。
中共黔桂邊委舊址
1933年6月,“中共黔桂邊委”由廣西樂業遷到望謨縣蔗香鄉板陳村,領導今貴州的羅甸、望謨、冊亨、貞豐、紫雲和廣西的凌雲、樂業、鳳山、南丹等地區的地下工作,舊址坐北向南,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現存正房,面闊三間,面積360平方米。
望謨縣
望謨縣
七星橋
在桑郎寨東橫跨桑郎河,現為冊(亨)三(江)公路橋。此橋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寨上群眾捐資獻勞,雇請外地工匠修建。橋長62米,寬4米,高7米,為七孔石橋,故稱“七星橋”。遠遠望去,七星橋宛如一條彩虹橫跨河上,橋水相映,古人有詩讚嘆:“數定天星建此橋,百丁施力架虹腰。王宮定缺人工補,名與河山萬古標。”
望謨縣
望謨縣
六里峽谷
位於縣東北樂旺鎮境內,總面積4平方千米、峽谷總長12千米。樂旺河與懂木河於樂寬大壩匯合后,經人工開鑿的地下隧道穿山而過流入六里峽谷,往東橫貫峽谷而過,變成地下天然暗河,經桑郎注入紅水河,時緩時急,無論暗河還是明河,人皆可往,是漂流探險者一大去處。河流兩岸青山對峙,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江南蘇鐵、珍稀植物蘭花,有猴群,有因燕群聚居而得名的“燕子洞”,洞內鐘乳石嶙峋,千姿百態。

代表人物


韓旭,1962年9月30日生,曾任為中共青年幹部代表團成員出訪過日本。

獲得榮譽


中國品牌節慶示範基地
中國布依語言文字培訓基地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情調研基地
中國布依古歌之都
中國布依紡織文化之鄉
貴州省民族美食文化之鄉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中國凈水百佳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