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鼴

麝鼴

麝鼴(學名:Scaptochirus moschata Milne-Edwards),別名鼴鼠、地里排子、瞎老鼠,系中國北方特產動物。外形極似缺齒鼴,但較小。身體較粗壯。吻短,尖如錐。眼退化,形小且隱沒於毛被之中。爪扁平強大而銳利。全身被以棕色且有金屬光澤的細密柔毛。體背灰棕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沾棕。

麝鼴終生營地下穴居生活,聽覺、嗅覺靈敏,在地面爬行速度快,很少爬出地面。其春季繁殖,至夏末結束。孕期約1個多月,一年可產2~3胎,每胎3~8仔。喜棲息在土質乾燥而疏鬆、土層深厚的沙質地段。

(概述圖來源: )

形態特徵


麝鼴
麝鼴
麝鼴為中小型食蟲類動物,體長多為100~130mm。具有一系列適應掘土和地下穴居生活的特徵:體型粗壯,呈圓筒形;頭小,吻尖,頸不顯,眼退化,耳殼缺失;尾甚短,多短於後足長度,也有大於後足長度者,一般15~20mm;前肢強健,掌寬大而外翻,指端具長而扁平的利爪。全身被毛細柔緻密,閃金屬光澤,狀似絲絨。尾毛稀疏。四足背面毛細短,幾乎裸露。
麝鼴通體灰棕色閃金屬光澤。背毛毛基深灰色,毛尖灰棕色,腹部毛色較背毛稍淡,額、下頜、腹部中央、四肢腹面以及前肢背面染銹棕色。尾與腹部同色,四足背面也染棕黃色。
麝鼴
麝鼴
麝鼴顱骨較粗壯,吻短而圓鈍,眶間部顯然較吻部寬。腦顱低平,呈扁圓形,額骨微隆起,顴弓極纖細,聽泡小而低平。
麝鼴的齒式=40。上頜門齒甚小,其中以第1上門齒略大,3對門齒排列緊密成一弧形,上犬齒十分發達,齒尖較其他各齒顯著高出。第1、2上前臼齒十分退化,僅略大於門齒而顯然小於犬齒之半;第3上前臼齒寬大,其高僅略低於上犬齒。3枚上臼街齒尖均很發達。下頜門齒極為細小。下犬齒甚不發達,形似門齒,並僅較之略大.第1下前臼齒大,狀如犬齒但具兩個齒根;第2、3下前臼齒較小。下臼齒3枚,齒尖也較為發達。

生活習性


麝鼴
麝鼴
麝鼴終生營地下穴居生活,聽覺、嗅覺靈敏,在地面爬行速度快,很少爬出地面。掘土能力強,能挖掘複雜的洞道,地面常因挖掘而出現的大量龜裂紋。挖掘的洞道深度依季節、溫度和水位的高低而有變化,也因土質而異。一般夏季主要在土壤表層活動,離地面僅深數厘米,而冬季則鑽人50cm深的或更深的土層中活動。巢一般位於離地面70~200cm左右深處,巢中鋪以草和樹葉,由巢向外有四通八達的洞道。
麝鼴性貪食,食性也雜。主要吃螻蛄叩頭蟲金龜子、步行蟲等土壤昆蟲,以及蚰蜒馬陸、蚯蚓等土壤動物,同時也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如雜草的根系、塊根、塊莖、地表莖、葉部和樹根皮,具貯食行為。不冬眠,主要靠食貯存的食物而度過食物缺乏的冬季終生營地下生活,有時也爬出地面取食。

繁殖方式


麝鼴春季繁殖,至夏末結束。孕期約1個多月,一年可產2~3胎,每胎3~8仔。

棲息環境


喜歡棲息於溫帶土質乾燥而疏鬆、土層深厚的沙質地段,迴避灌溉農田。

分佈範圍


麝鼴分佈於中國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北、山西、寧夏、甘肅、陝西等省、區。分佈南限約在36 N附近,此外,江西個別地區也報道有麝鼴出沒。
分布圖
分布圖

亞種分化


亞種列表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麝鼴指名亞種Scaptochirus moschatamoschataMilne-Edwards,1867
2麝鼴山西亞種Scaptochirus moschatagilliesiThomas,1910

種群現狀


由於中國北方平原地區的島狀荒地大部分被開墾,加上精耕細作,擴大灌溉面積,麝鼴的分佈區明顯縮小,數量下降。

保護級別


被列入北京市二級保護動物名錄。

其他信息


經濟價值

麝鼴的毛皮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做女士手套和兒童小帽,或作領口、衣袖之飾皮。

危害特點

麝鼴取食許多地下害蟲,其挖掘活動能疏鬆土壤,但覓食時離地面不深,因此,其益害關係因地而異,需具體分析。
堤壩上挖洞築巢及咬食堤壩雜草,對防洪堤壩造成破壞。
挖掘活動常常影響植物根系,亦剝食果樹主側根的韌皮部,減弱樹勢,甚至使其枯死。
1.
盜食種子,造成缺苗斷壟,咬斷地中莖,順壟拉斷根系,咬食主根,在地面上咬食葉片。掘起的土丘掩埋禾苗。
2.
堤壩上挖洞築巢及咬食堤壩雜草,對防洪堤壩造成破壞。
3.
挖掘活動常常影響植物根系,亦剝食果樹主側根的韌皮部,減弱樹勢,甚至使其枯死。

治理策略

代表種&amp
代表種&amp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
2.藥物誘殺。